首发于本网“百家论坛”的由中国著名摄影家徐勇先生撰写的一篇名为《“纪实摄影”——严重的概念误导》(后在其他网站,更名为《《"纪实摄影":煽情地误导中国摄影创作三十年》),自发贴已来,受到广大摄影人的热议。这是一篇转贴于宋志鹏先生发表在其博客上的文章和部分跟贴者的回应,现发表出来供网友评论。曾听撰写过《纪实摄影》一书的山东《大众日报》摄影部主任孙京涛谈起,对于纪实摄影,他虽撰著过一本书,但究其啥叫纪实摄影,他也没办法用一两句话解释清楚,那么这个曾被炒“吵”过无数次的概念,随着时代的演进,大家对他又有什么新的认识和理解呢?欢迎跟贴探讨。注:原文有删节
我仔细阅读之后,我想提出一点我的个人看法:
首先我不同意作者的是:纪实摄影从来也没在中国摄影实践上占据过道统神坛的位置,这一点我们只需翻遍街头报亭林林总总的摄影杂志就可以了,占据这些主流摄影杂志的从来都是风光大片、画意人体以及最新最实用的[size=+0]ps教程。真正优秀的纪实摄影在传媒如此发达的当下,依然只能主要靠展览和画册传播,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而在中国几千万摄影爱好者的摄影实践中,爱好和实践的主流也都是自娱自乐千篇一律的画意小品人像风光。 有些人之所以形成了纪实摄影占据了摄影主流的幻觉,那是因为中国的报刊杂志90年代中期以来普遍地推行视觉化和图片化,而那些每天占据报纸和网站半壁江山的图片大都是新闻摄影作品而不是纪实摄影。而给纪实摄影扣上压制其它摄影门类发展的大帽子更是大谬不然,恰恰相反的是:在四月影会举办了三次摄影展后,从摄影图解政治的教条中刚刚解放的人们,几乎一股脑地扎进了远离生活本真的“艺术摄影”当中去了,反而让坚守纪实摄影的李晓斌倍感孤独和排挤。 直到今天,真正的纪实摄影常常由于由于其直面底层尖锐锋芒的的一面,而显得不够“和谐”,很难得到官方的积极认可。反观所谓的观念摄影和当代艺术,在90年年代兴起的时候曾让政府高度紧张极力抑制,后来政府发现中国的当代艺术不仅脱离中国现实,而且还可以用资本市场和权力头衔迅速招安,立即就转变立场大力支持当代艺术的发展了,甚至还成立了国家级的官方当代艺术研究院,如此说来,纪实摄影打压艺术摄影的说法又从何谈起呢?
其次我不同意作者的是:作者采访林少忠老先生,大概是觉得纪实摄影所引起的概念混乱和诸多争端,是由于对英文“[size=+0]documentary photography”一词翻译不够准确导致的,但从这个称谓的翻译过程来看,我觉得不存在什么翻译不够准确的问题,虽然网络时代想知道它到底怎么来的几乎不费吹灰之力,但考虑到极个别博友对于翻译过程的确不太了解,我就再赘述一遍:
根据林少忠老先生的回忆,[size=+0]1981年《国际摄影》杂志翻译美国时代生活出版社出版的《摄影文库》里的一篇文章,碰到了documentary photography一词,杂志编辑林少忠、毛众役,找到文化部电影研究所女翻译王慧敏女士以及美国华裔摄影家李元先生共同商议如何翻译,当时基于电影类型中已经有了“纪录电影”和“纪录片”的命名,大家又结合30年代美国经济危机背景下,FSA摄影计划的目的、摄影师的个人立场,考虑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情怀,而文学中又有了“纪实文学”作为参考,四人最终决定把“documentary photography”翻译为“纪实摄影”。 由此可见:“纪实摄影”并不是随随便便马马虎虎翻译过来的,而是经过了林少忠、毛众役、王慧敏、李元4位各领域专家集体讨论共同商议的智慧结晶,他们不仅要考虑英文词汇的字面意思,还要深入考察这一词汇兴起的复杂社会背景,别说做外文翻译,就是我们自己做古文翻译,不考虑具体的历史语境,也是会闹笑话的,比如古汉语的“走”其实是“跑”的意思,我们现代人谁还会嘴上说走,意思是跑? 而考察documentary photography一词兴起的社会背景,是无论如何也排除不了主观上的“关怀弱者”“改革弊端”“促进公平正义”的强烈诉求的,而这些诉求跟“自由”“民主”一样,是超越民族与文化的普世诉求,这些主观诉求跟特定时期用来遮蔽现实图解政治的宣传意图完全是两码事,“纪实摄影”的主观性应该是人人可以理解和允许的主观性,是普世的价值诉求,这跟纪实摄影同时强调客观呈现并不矛盾,因为无论拍摄什么,拍摄行为本身是必须要有人的意识参与的,只要有意识参与就排除不了主观性,只要拍摄者内心是尊重客观现实的,拍摄者的影像是系统全面的,拍摄者对于题材的呈现是有深度的,拍摄者的姿态是冷静记录的,那我们就可以信服他的作品的客观性。如果非要争论什么绝对客观的话,我想那是非常没有意义的狡辩,因为每个人的眼睛对于色彩对于明度的敏感性都是不一样的,知识储备成长背景价值观也是不一样的,世界上本来就没有绝对的客观。 所以回到林少忠老先生他们当年的翻译上来,由于documentary photography 这个概念就是伴随着FSA摄影实践兴起的,而FSA摄影无论从组织者还是从拍摄者,都是有明确主观诉求和情感立场的(FSA第一个雇佣的摄影师阿瑟罗斯坦还亲自写了一本书《纪实摄影》来阐述纪实摄影的人文理念,李文吉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那就必须要找到一个合适的中文词汇来尽量地涵盖它,那就只能翻译成内涵丰富的纪实摄影,而不能是机械干瘪的记录摄影。 至于为什么这么完美的翻译却引起了如此长期和巨大的争论,我想主要是由以下两个原因造成的: 第一点:由于摄影与生俱来的纪实性特征,摄影者很容易把纪实摄影仅仅理解成“瞄准现实不加干预地拍摄”,或者仅仅从题材形式上把纪实摄影理解成表现土老破旧丑的摄影类型。过分简单化了纪实摄影,从而忽略了纪实摄影必须具备的人文关怀和情感立场以及照片内容对于观者丰富微妙的情感唤起能力。 第二点:尽管我国的摄影理论家一再阐释纪实摄影的丰富内涵,而且阐释得越来越清楚(林少忠先生的概念引进[size=+0]1981、肖绪珊教授在《摄影之友》上的连载文章1988、黄少华老师在第五届全国摄影理论年会的文章《纪实摄影定义新探》1994,鲍昆老师针对<中国人本纪实在当代>大型纪实摄影展的文章《在历史、文化、政治、伦理中的中国纪实摄影》2003),但要么因为传媒落后资讯匮乏(80年代),要么因为摄影者一哄而上只热衷实践(90年代纪实摄影热),要么因为网络时代众说纷纭(2000年以后),纪实摄影的真正内涵始终无法得到广泛有效的传播和解读。 而作者所说的“摄影基本功能与艺术概念的混淆 ”大多是普通摄影爱好者常犯的错误,真正的纪实摄影家们基本没有混淆过两者,就算混淆过也迅速果断地明白了过来,如果我们现在把李晓斌,吴家林,胡武功,朱宪民,姜健,谢海龙,王文澜等等纪实摄影家请过来问问,他们绝对不会把纪实摄影当做艺术创作。
况且一个概念容易混淆,并不一定是翻译的错,而是因为这个概念本身就内涵丰富容易被误解。错的是我们没有去认真去考证去理解,而不是翻译者的错误,更不是这个概念本身的错误:在这个人心浮躁物欲横流消费主义盛行的数码时代,相机人手一部ps个个精通,但有几个人玩摄影的人会静下心来认真读书呢,仅仅在2004年6月和2005年1月,这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就有两本纪实摄影的专论出版,一本是孙京涛老师的《纪实摄影:风格与探索》,一本是FSA首个雇佣的摄影师阿瑟罗斯坦的《纪实摄影》,再往前一年追溯的话,更是有《中国人本:纪实在当代》大型摄影画册的出版,而这本画册里,著名摄影批评家鲍昆老师的一篇名为《在历史、文化、政治、伦理中的中国纪实摄影》,更是把纪实摄影这一概念的翻译始末、传播过程、内涵所指、国人的误读争辩,谈论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谓要书有书,要文有文,要典型图例有典型图例,但我们依然争论不休吵闹不止,这恐怕只能说明我们热衷争论而不热衷学术吧。。 在21世纪网络时代的当下,如果还有人说对纪实摄影的概念内涵有什么困惑,难以区分纪实摄影和新闻摄影以及报道摄影的区别,我想这只能表明他的懒惰,当然纪实摄影和当代艺术一样,很难下一个令所有人都满意的形而上的本质定义,但通过对纪实摄影诸多核心特征的掌握,比如成不成组、拍摄时间长短(优秀的纪实摄影往往拍摄很多年甚至几十年)、有没有强烈的人性张力、拍摄者的情感立场和价值判断鲜明不鲜明、影像语言是冷静精到还是流于花哨,影像内容能否引发难以名状的心理感受等等。我们还是不难将纪实摄影同其他门类的摄影区分开的。 最后,我不同意作者的是:在文章的第三部分,作者提出了一个非常类似于现代艺术批评家格林伯格的纯粹艺术的观点,即艺术价值的高低只取决于艺术对于其所依赖的媒介的“非实用性”功能的挖掘和表现——如果你拿筷子来夹菜,用碗来盛汤,那就太注重实用价值了那就太不艺术了。 众所周知,格林伯格是20世纪美国最重要的现代艺术理论家,他极其推崇并一手制造了以波洛克为首的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的盛行,格林伯格认为:艺术就应该是形式主义的、应该是极其纯粹的,绘画既不承担表现美的责任,也不承担精确再现的责任,至于什么认知启蒙德教化审美熏陶之类的就更别提了,格林伯格认为绘画艺术的最高使命和价值就在于让人认识到绘画就是一个纯粹的平面,那是一个矩形的画框,平面性是绘画艺术独一无二的最高属性。 文章作者认为评判一件艺术作品,应该除去时间先后、无视技艺高低,也不应该考虑作品的社会效用,只应该考虑作品的个性和形式,而这种为艺术而艺术的纯粹艺术观是否合理是否能站得住脚,我想在当代艺术席卷全球,高呼让生活变成艺术的当下,是无需多说的了。 网友跟贴: 田鸣 | 2011/10/28, 22:44 | IP地址:180.110.55.* 支持楼主的反问和不可辩驳的事实。 王瑞 | 2011/10/29, 11:06 | IP地址:123.117.57.* 很好!非常好!!关于“纪实摄影”的讨论终于有了超越低层次的猛进,必须引入超越利益顾忌的学术辩论,必须有各说各话的个人明确观点抒发,从争论中求取对特定事物的深入理解。超越对错概念的开放争论过程,就是思考的意义所在。至于有否共识与结论,可以顺其自然。 建议博联社就此话题进行信息归纳,以利讨论的严肃拓展。 谢人德 | 2011/10/29, 11:24 | IP地址:222.64.46.* 王老师好: 我觉得纪实摄影也是在不断地发展与演绎的,在表达形式上其不可能一成不变固步不进,在网络的论坛上大家只能是各抒己见,我们应该听取各种意见然后再思考,不要用文革思维“一言堂”定论。 档案摄影,资料摄影,甚至医疗摄影其实也都是有选择、有主次的,那些认为真实地、平实的、不动脑筋的随手拍摄,而成为摄影的主要拍摄模式的理论,恰恰是又一次混乱。 拍派与说派在一些实践体会上会有较大的差异:) 访客:访客 | 2011/10/29, 11:17 | IP地址:49.87.129.* 认同!赞赏! 一个没有搞清楚纪实摄影精髓的人,用自己理解的记录摄影来片面地试图屠宰纪实摄影,实在是自不量力了! 王瑞 | 2011/10/29, 13:09 | IP地址:123.117.46.* 标志“访客:访客 | 2011/10/29, 11:17 | IP地址:49.87.129.* ”的马甲: 请你举出“有搞清楚纪实摄影精髓的人”的具体实例,以此来明确你对“纪实摄影”的个人观点。至少你也应该把你认为的“纪实摄影精髓”是什么表明一下,我很愿意洗耳恭听你的高见。这就是我写以上跟帖的原因。 魏民 | 2011/10/29, 14:13 | IP地址:124.14.13.* 打从阿瑟罗斯坦的《纪实摄影》以后,纪实摄影是什么在海外已经成为共识、常识。中国引进这一理念较晚,从林少忠等1981年翻译到2003年鲍昆《在历史、文化、政治、伦理中的中国纪实摄影》也20年了,为什么至今还有那么多理念混沌?一是摄影人光发烧不读书,二是士大夫文人回避现实的“艺术情结”传统,三是体制不乐见不推行只重宣传,于是在社会大变革时代,大家浪费纪实摄影一去不返的“黄金机会”。 刘鹏飞 | 2011/10/29, 14:21 | IP地址:117.136.3.* 一般把摄影的纪实性和纪实摄影没分开! 焦伟捷 | 2011/10/29, 15:49 | IP地址:114.240.69.* 看来摄影人多读一点书、多了解一些历史很有必要! 访客:水影photo | 2011/10/29, 16:09 | IP地址:219.137.79.* 尽管博主引经据典,满嘴摄影名家、摄影大作如数家珍,视乎“纪实摄影”在概念上和实践中,任凭星转斗移从来都不是问题,只不过是一帮摄影爱好者无知无聊,和一群不学无术之人懒惰而误导了”纪实摄影“那已有的、不容置疑的,有历史渊源的,有实践和有经典理论的,已经神圣地摆在摄影神坛上,以”纪实摄影“命名的永无止息地辉煌信条,但是,博主却以麽棱两可的言辞对如此神圣的概念定义为:“纪实摄影和当代艺术一样,很难下一个令所有人都满意的形而上的本质定义,但通过对纪实摄影诸多核心特征的掌握,比如成不成组、拍摄时间长短(优秀的纪实摄影往往拍摄很多年甚至几十年)、有没有强烈的人性张力、拍摄者的情感立场和价值判断鲜明不鲜明、影像语言是冷静精到还是流于花哨,影像内容能否引发难以名状的心理感受等等”,请问博主,成不成组,拍摄时间长短,有没有张力,感情立场,价值判断,影像语言,等标准是任何摄影佳作都会依据的评判标准,如何只能成为”纪实摄影“的特征?难道上水风光,自然体育就不能成组,就不能长时间,就没有张力,没有感情立场,价值判断和影像语言?恕我不客气的评价一句:您太年轻,但思想逻辑不能年轻! 姚峰 | 2011/10/29, 17:43 | IP地址:120.0.238.* 美国纪实摄影家,也是美国农业安全管理局(FSA)的摄影家之一,阿瑟.罗斯坦著的《纪实摄影》一书中,对传统意义上的纪实摄影做了如下描述: 纪实摄影的主题是不受限制的,但又不是每张照片都是纪实的。 纪实摄影应该传达某种诉求,才能和风景、人像或街景照片有所分别。 纪实摄影所记录的事情应该比随手可得的即兴照片具有更多意义,应该透露被摄者更多的心境而不只是形似。 纪实摄影能说出我们世界的一些事情,并且促使我们重新思考人与环境。 随着时代的变迁与今天观看者水平的提高,需要更具有艺术性的技法。 访客:访客 | 2011/10/29, 18:23 | IP地址:219.137.79.* 不管是谁的定义描述,上面“纪实摄影”的四条说明几乎是一个没有约束的开放概念,也就是说,几乎所有摄影类别都可以进入纪实摄影的范畴。好玩,嘿嘿! 姚峰 | 2011/10/30, 08:37 | IP地址:120.0.239.* 其实这个不算定义,只是对传统纪实摄影的提纲概括,但对纪实摄影有基本认知的人,在实践中有一定的启发。国内的纪实摄影研究者的出版物,出了抄袭就是定义,把一个开放的概念搞得跟数学一样死板公式,照此模式套题,对摄影师有何指导意义呢? 其实,你们在搞什么人本啊,中国故事的时候,思想本就是混乱的。那些东西,我还真看不上。 访客:曾璜 | 2011/10/29, 18:02 | IP地址:203.192.13.* 才24岁,有这样的见地,很是了得。 提几点供参考: 阿瑟.罗斯坦著的《纪实摄影》写与1950s, 是经典,但也有局限。纪实摄影也在发展。比如,80年代出现的新纪实摄影。 中国的当代影像艺术中,也有很优秀的纪实摄影作品,比如刘铮的“国人”,洪浩的“我的东西”,王久良的“垃圾围城”。。。等。不要因为我们所喜欢和崇拜的经典纪实摄影,而妨碍了去追求纪实摄影的新尝试。。。 你网页的页面的颜色设置不好,不易阅读,影响传播效果。 魏民 | 2011/10/29, 19:05 | IP地址:124.14.13.* 认同曾老师。“纪实摄影”理念有基本底线,关注社会变迁和人的命运,影响和推动社会进步,并且影像是非虚构的实拍等等,这是纪实摄影区别于其它类型的基石;同时这个理念又是开放的,可以不断有新的探索、争论,作品可以有新的表现,一时不统一无妨,争论还会推进大家对纪实摄影的新认识、新发展。这次争论的起因是向下碰了底线,在中国社会大变革的语境中,是发扬纪实摄影的现实作用,还是把纪实摄影引入“纯艺术”。 贾德义 | 2011/10/30, 00:13 | IP地址:124.73.16.* 1980年代初大家都去“艺术”了,结果摄影界出了个“李晓斌”! 现在大家还要去“纯艺术”吗? 畅扬 | 2011/10/29, 21:27 | IP地址:110.178.138.* “纪实摄影”的主观性应该是人人可以理解和允许的主观性,是普世的价值诉求,这跟纪实摄影同时强调客观呈现并不矛盾,因为无论拍摄什么,拍摄行为本身是必须要有人的意识参与的,只要有意识参与就排除不了主观性,只要拍摄者内心是尊重客观现实的,拍摄者的影像是系统全面的,拍摄者对于题材的呈现是有深度的,拍摄者的姿态是冷静记录的,那我们就可以信服他的作品的客观性。如果非要争论什么绝对客观的话,我想那是非常没有意义的狡辩,因为每个人的眼睛对于色彩对于明度的敏感性都是不一样的,知识储备成长背景价值观也是不一样的,世界上本来就没有绝对的客观。 宋玉坤 | 2011/10/29, 21:50 | IP地址:222.170.43.* 关于纪实摄影,博主只是提供了一个看问题的角度。对这个问题无所谓正与反。中国的教育就是这样坑人,不是好人就是坏人,不是正确就是错误。欣赏博主的个人观点。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7-23 16:01 , Processed in 0.017398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