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福康先生是我敬重的一位老摄影家,曾任上海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现虽然年事已高,脚又带疾,却依然在各种活动上见到他的身影。他在中青年时代拍摄的不少作品记录了时代的变迁,正越来越显示出历史价值。美国摄影家、出版家刘香成编的大型摄影画册《中国》、《上海》里就收有他多幅作品。 不久前,尹先生送我一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大型摄影画册《梅韵兰芳》,静静欣赏之后,不禁想起尹先生和他所拍的两千多张梅兰芳剧照的故事。 从小练就的一手功夫 尹先生15岁就在南京著名的美丰照相馆学习,练就一手硬功夫,学徒三年下来就成了店里的得力伙计,开始拍肖像。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7月,经当时在《新华日报》工作的南下干部、著名摄影家邹健东推荐,来到上海,在《华东画报》社(后并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担任摄影记者。 上世纪五十年代,著名出版家赵家璧先生到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任副总编辑,编辑出版了《苏联画库》40种,《新中国画库》60种。他还根据自己多年的梦想,积极策划出版一套图文并茂的著名人物的画册,也就是我们现今所称的画传。他充分发挥了人民美术出版社员工的才干,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出版了《伏契克》、《奥斯特洛夫斯基》、《蔡元培》、《革命烈士王孝和》等,受到一致好评。 机会总给有准备的人 《梅兰芳》虽也已列入选题之中,但是,实施起来却很困难。主要是梅兰芳先生的资料照片很少,大量的剧照要现拍,而梅先生自从1951年举家从沪迁京之后,在江南演出的机会就少得多了。次年,梅兰芳率团奔赴朝鲜战场慰问志愿军,之后赴维也纳参加世界和平大会。接下来他当选为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1955年又受命为中国京剧院院长,举行舞台生涯50周年纪念活动,拍摄完成《梅兰芳舞台艺术》,真是忙得不亦乐乎。 转机出现在1956年2月,重情重义的梅兰芳,返回江苏泰州寻根祭祖,随后到了5月,他又要去日本演出。祭祖途中,家乡父老依依不舍,尤其是京剧观众皆盼一睹大师风采,于是梅先生答应在南京举行半个月的答谢公演。获知这一消息后,赵家璧喜出望外,立刻派尹福康与另外一位编辑赶往南京,与梅兰芳取得联系,表达了想为其出一本画册的意愿,得到了梅先生的同意和支持。 抓拍下每一个动人瞬间 据尹福康先生的回忆:“公演的那半个月里,每逢演出时间,南京必定万人空巷,在刺骨寒风中排队购买退票的人犹如长龙一般,人们以目睹国粹艺术表演为荣幸。演出前半小时,剧场内就已座无虚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霸王别姬》,那时梅先生已年届花甲,但当他扮演的虞姬一亮相,全场鸦雀无声,观众们都被梅先生端庄绰约的扮相所震撼!随着他惟妙惟肖的表演,观众们的情绪也随之跌宕起伏。尤其是剑舞那段,无论是举剑或曼舞,无不神情兼备、技艺娴熟、美不胜收、让人陶醉……当最后演到项羽被困,吟叹"虞兮虞兮奈若何"一句时,梅先生所扮演的虞姬趁霸王转身窥听楚歌之际壮烈自刎,更将剧情推到极致。” 尹先生说,他当年既是一名观众,但又担着一个摄影工作者的责任,因此虽然“享受特权”,能够近距离欣赏大师演出,却不能忘了按快门。他当时使用的是很高级的德国莱卡相机,但没有现代相机常见的自动对焦、变焦、连拍功能,测光、对焦、进片全部手动,使用的是50毫米的标准镜头,拍一张是一张。那时无国产胶片,全是用珍贵的外汇进口的依尔福或柯达的黑白负片。为保准颗粒度,基本上都用100度的,而要把每一个动人瞬间都抓拍下来,可见难度之大。 他们与梅兰芳合影 在公演的半个月中,尹先生共拍摄了梅兰芳演出的《贵妃醉酒》、《霸王别姬》、《洛神》、《宇宙锋》、《金山寺断桥》、《穆天王》、《抗金兵》、《二堂舍子》等八个著名剧目,共拍黑白原底两千余张,仅《霸王别姬》梅先生扮演的虞姬舞剑镜头就拍了不下30张。 在拍梅先生剧照的那段日子里,尹福康与剧团成员同住在南京AB大楼宾馆(现华东饭店),就餐时常与梅先生见面,相互点头致意,梅先生还常问起拍摄的情况,并不止一次表示,若不理想的镜头可以在演出结束后,给你们补拍几张,但尹福康不敢过度打扰。 拍摄工作结束后,尹福康与编辑向梅先生告别,并提出想与他合影留念,梅先生当即同意,并说“那就到大院里照相吧。”分别与两人合影,这张合影照虽时隔半个多世纪,但仍十分清晰,尹先生珍藏至今。 躲过了“文革”的急风暴雨 遗憾的是,不久,风云突变,在“反右”运动中,赵家璧被调离了出版社,《梅兰芳》与其它画册自然无望出版。在随后更无人会提及此事。“文革”来临,先是北京来的,后是上海本地的,一批批红卫兵来出版社“造反”,出版社珍藏的照片也未能幸免。存放着梅兰芳剧照底片的柜子就放在走廊里,人来人往,进进出出,如果被发现,那可性命交关!尹福康整天忐忑不安,每次走过,他都要向这个柜子看一眼。经再三考虑,他决定“违反”社里的规定,悄悄地把这些底片转移,锁到自己办公桌的抽屉里,自己来保管,后来又搬回家中。 幸亏如此!因为存放在社里一整面墙柜子里的照片原底,躲过了文革的急风暴雨,却没逃脱被愚昧、愚蠢毁灭的命运,有位领导为了大楼的修缮,竟以“没有价值”、“没地方存放”为由,统统予以烧毁,没烧尽的也都倒进垃圾箱。这是一批多么珍贵的史料啊!其中包括尹福康五十年代“重走长征路”时所拍摄的底片、他拍摄的52本摄影连环画的底片、他拍摄的人美社历次运动的现场照片以及更多的人美社同事们所拍摄的画册、挂图、年历的底片。一位曾用了整整两年时间,把这些底片造册登记整理的退休老同志闻讯后老泪纵横。 全部无偿捐赠给博物馆 尹福康事后知道此事,牙齿敲得格格响,但又为自己感到欣慰,庆幸所有梅兰芳的底片没有一张损坏。为了不让这批底片受潮霉变,每年江南梅雨季节过后,尹先生总要将其拿出来查看一次,让每张底片都“晒晒太阳”。因此,这近两千幅底片至今仍大多保存完好。尹先生住在底楼,2002年春,发现墙根发霉,少部分底片已有稍许变化,而居室又要大修,他就将这批剧照原底全部无偿捐赠给了上海历史博物馆,让那批底片住进了有恒温控制的保险箱里。 博物馆方面对此当然十分感谢,逢年过节都派人上门向尹先生表示慰问,而尹先生所希望的不仅是有良好的保管条件,更希望这些照片能与世人见面,为研究者所利用。在尹先生的再三坚持下,博物馆派专人与尹先生一起从这些底片中挑选了200幅,精细扫描成电子文件,各保存一份,同时部分洗印成照片以便翻阅,并向尹先生颁发了捐赠证书,尹先生对此感到满意。 《梅韵兰芳》遇知音 尹先生拥有如此之多梅兰芳在艺术巅峰时期的照片,而又未得到应用的消息经媒体披露后,引起梨园界、学术界的研究专家的关注,纷纷上门观赏,赞叹不已,也有的要求借阅观赏或者转拍出版,但尹先生不肯轻易答应。一天,中国戏曲学院谢柏梁教授来到他家,谢教授是在苏州图书馆见到相关报道,几经周折才找到尹先生的。在尹先生确认谢教授的身份,并得知研究并出版这批照片是戏曲最高学府的文化使命之后,尹先生欣然同意,愿意将剧照提供他一阅。 不看则已,谢教授一看就兴奋起来。很快就认定,梅大师的这些剧照,从来未公开出版过,弥足珍贵。谢教授马上向中国戏曲学院领导作了汇报,获得支持。他精选了249幅,每幅配上舞台说明或照片定格时梅兰芳的唱词,配写了长篇论文和梅兰芳年谱,出版了这部《梅韵兰芳梅兰芳八大经典剧写真》。 此画册一经问世即好评如潮。对此,尹先生却淡淡地说:“这了却了我的一个心愿,不仅能让更多的读者看到这批珍贵的剧照,领略大师的风采,宣传国粹,同时也是对赵家璧先生在天之灵最好的告慰。”
尹福康 简介:
在出版社期间,曾参加《上海》10周年及《庐山》、《江山如此多娇》、《中国》(中外合作)、《中国山水》、等大画册的拍摄工作。1956年拟出版梅兰芳人物画传的画册,为梅兰芳大师拍了多幅舞台剧照,已成为当年留下的极为珍贵的影像资料。1960年为出版《长征路新貌》摄影画册的拍摄,前往“遵义会址”、“娄山关”、“泸定桥”、“金沙江”、“四渡赤水”等战地拍摄了三个月。近期还写了一篇拍摄长征路的回顾文章。载于上海《出版博物馆》08年12 月期刊上。多年来已有千余幅作品出版或展出。 60年代初有摄影作品《烟笼峰岩》、《向荒山要宝》、《晒盐》、《工人新村》、《建设号下水》等被全国影展入选。1960年,《上工》、《建设号下水》、1962年《向荒山要宝》、1963年《晒盐》、1965年《工人新村》、《电影演员下乡演出》均刊于《中国摄影》和《大众摄影》封面上。 1980年摄影作品《浪花》入选中国第三届国际影展,1986年《牧归》入选于上海第一届国际影展。1980年为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主讲“风光摄影的奥秘”,1987年撰写《谈风光摄影》被收入文汇出版社《摄影论坛文集》中。1986——1988年曾担任上海国际影展评委。1990年出版撰写了《巧妙运用自然光》摄影理论丛书。1992年参与编辑出版《上海摄影史》并任该书副主编。 1982年和1990年5月,两届被选为上海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在任职十多年里,交了很多摄影界朋友,与广大会员都成了知己,还接待了国内外许多摄影人士和团队。其中亚当斯摄影技术顾问团和布列松摄影代表团,在交流中增强了友谊,提高了技艺。还两次被邀去日本访问,一次是去大阪OVC摄影学校回访,一次是出席日本肖像写真协会建立50周年大庆,还参加日本与上海两地人像摄影展开幕式。 个人心声 为梅兰芳拍照 梅兰芳与摄影师尹福康1955年初,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策划出版一套著名人物的画传,京剧表演大师梅兰芳被列入选题中。此时,《华东画报》社已并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56年2月,梅兰芳为答谢南京票友和戏迷,亲率梅兰芳剧团在南京人民会堂举行公演。尹福康由社里派往南京进行拍摄。 我与摄影结缘为梅兰芳先生拍剧照千余幅 一 我今年82岁,离休前是上海市人民美术出版社摄影编辑室主任、副编审,上海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我从事摄影工作60年,曾参加《上海》10周年及《江山如此多娇》、《中国》、《中国山水》、《庐山》等大型画册的拍摄。多年来已有数千幅作品出版和展出。《太空曲》、《歌剧院夜色》等艺术人像、风景照曾获一等奖。 二 1955年初,著名出版家赵家璧先生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辑,策划出版一套图文并茂的著名人物的画册,也就是我们现今所称的人物画传。当时只有上海出这种画册,很受欢迎,在全国各地卖得非常好。这也是赵家璧多年的梦想,他充分发挥了人美社员工的才干,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出版了《伏契克》、《奥斯特洛夫斯基》、《蔡元培》、《王孝和》等,受到一致好评。当然京剧表演大师《梅兰芳》画传也已列入选题之中。
我这辈子与摄影结缘,舞台摄影是我的最爱。令我记忆犹新的是我的舞台照片在拍摄梅剧之前有过的两次拍摄经历。一次在1951年拍的一组活报剧,作品发表在《华东画报》上;一次在1954年拍的上海人艺演出的话剧《蜻蜓姑娘》,此剧由演员陈奇主演,后来出版了一本剧影连环画小书。以上两次拍摄的方法均为摆拍。梅兰芳大师的京剧剧照我是抓拍的,这对我来说不仅是一次技术考验,同时也是一次学习的机会。如今我只要能走得动,仍然积极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摄影创作,拍一些自己喜爱的对象。我始终认为,一个摄影者学到老学不了。在我78岁那年,当数码相机蜂拥而至,我一不抵止,二是虚心学习使用数码相机的原理,并用数码相机创作了不少好作品。耄耋之年,我又对电脑发生了兴趣,通过自己的刻苦专研,排除重重困难,终于初步掌握了电脑知识,跨过了对我们老年人来说是难以一越的门槛。让我尤为自豪的是年过八旬的我还去了九寨沟、庐山等地摄影采风。站在海拔3千多米,在周围一片白雪皑皑、银装树裹之中,感觉特好,摄影创作的激情油然而生,拍了不少满意的的风光作品。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7-24 04:13 , Processed in 0.019524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