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鸣峙说,在他看来,摄影的关键在于引导我们对现实的关注,帮助我们感受生活中被忽略的细节,以及对其本身的认识和理解,并从中解读和体会自己与被摄对象的平等呼应。他说人人都可以成为一个摄影家,只要他找到值得关注的拍摄对象,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
杭鸣峙的作品饱含富饶的对比关系,有影像间最普通的虚实对比,如用大画幅相机的摇摆技术有选择性地让作品的某些部分虚化,着力营造一种极致的反向关系,强迫人们去鄙视那些并不情愿去面对实相。他还强调山水和山居、人造和天然、刻意与自然的对比,臆造出一种似乎不可被调和的矛盾。这矛盾同样也存在于古人的山水和今人的山居完全不同的定义对比里,就像艺术家本人冠之《公望》,取自元代大画家黄公望,但这仅仅是表象上的一种巧契,他显然更愿意将“公望”独立拆分为公和望,即公众观望山水之意。其实,他是将自己对富春山居的解读滑座一幅幅长卷横陈在世人面前,期盼公望。
CPANET:您好。请问您《公望》这组作品是用什么相机拍的,是移轴吗?
杭鸣峙:是的,我用移轴的镜头,数码的相机拍摄。
CPANET:通常一张照片只有一个焦点,上午在展区看您的作品时觉得很奇怪,一张照片上面有很多个不同的焦点,请问这是怎么实现的?对您来说有什么特殊意义吗?
杭鸣峙:是这样子的,假如拿这张照片来说(下图),我是拍了三张,三张上面我设置了不同的三个焦点,最终用三张照片拼成一张。我想突出哪个部分就那个地方实,焦点我就可以自己调整。

CPANET:在您拍摄之前,都有很详细的拍摄计划?
杭鸣峙:对,是的。对于拍摄地点,拍摄手法,最终的呈现效果,都是事先想好的。
CPANET:像这样的效果,也可以通过后期,比如photoshop做出来的。您尝试过吗?
杭鸣峙:我不知道能不能做出来,我的这组照片全部是拍摄完成的。
CPANET:您的拍摄地点都是怎么选择的呢?
杭鸣峙:这组照片主要是想说明,我们这种自然资源在利益面前丢失了很多,改变了很多。这种改变使我们的后人或者下一代人无法找到一些可以看到的东西。这些山都是将要被破坏的或者是已经被破坏的,山的破坏对水土流失等的破坏也是很严重的。我开始关注房地产的建设,其实我觉得石头就是拿来建造房子的,建筑其实就是一个最大的垃圾制造厂,很大面积的大型建筑,就会产生巨大的垃圾或者负面的东西。
CPANET:《公望》有什么特殊意义吗?跟元代大画家黄公望有关系吗?
杭鸣峙:在富春江,我们知道660年前有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等,《公望》是用黄公望的名字来命名,一个是巧合,更多的一层意思是公众观望现在的一种状态。660年之后黄公望所描绘的那种山水,我们用现在的一种现状去观望,我用相对客观的,不带自己过多的情绪方式去表现,我在需找一些自己想要表达的一些景。
在选择这些景时也有很多这种那样的想法,也经过一年的时间拍摄,第一次拍摄可能不是这种模糊的效果,全部是清晰的,想象的像是类似自己理想当中自己心目中的山水,建筑应该是隐藏在山水之间的一种感觉。
现在更多的我不愿意看到的是一种建筑和山水之间的一种关系,一种冲突,不和谐的一种关系。更多的是不和谐的。建筑本身就存在一些问题,可能这种问题通过这么短的时间,迅速的在产生一些变化。所以我觉得我应该更多的去思考这些问题。
我们应该怎么样去平衡自然和人的一种关系,更多的考虑这些问题。
CPANET:您最开始拍摄就用全画幅表现吗?
杭鸣峙:我原来使用大画幅传统相机拍摄。这组照片我也是在做一个尝试,当时用大画幅传统相机拍摄,但是考虑到我经常爬山涉水,路线也比较长(大概七八十公里),整条富春江的沿线。
我沿着富春江沿线拍摄。
前期也在不断的尝试,不断的拍摄,不断的推翻一次次的想法,最后我选择用这种虚实的关系更能体现我的想法,在现实客观自然面前,更容易体现出我的想法。我想象当中自己想看到的或者不想看到的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表现出来。
CPANET:很多人都很喜欢大画幅的效果,但是可能会认为大画幅相机的成本太高,所以很多人不得不放弃,但是现在数码后期为实现大画幅效果提供了很多便利。使用接片的技术很方便就能实现这样那样的效果,您认为这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杭鸣峙:很多人都在问我怎么拍,用什么拍。其实我觉得这些都不重要,我觉得我们使用摄影的手法来表达的时候,所有的形式跟画面内容是想吻合的。画面本身是最重要的。还有个人想要表达的一种思想是很重要的。
如然平衡自然的发展和人之间的关系,如果这样急速的发展,对后人没有留下更多的资源。这些都是不可恢复的,整个的山推平,搞建筑,建别墅,很多建筑不是传统的建筑,法式或其他建筑,其实跟环境一点都不融合,仅仅是为了好卖。
怎么样把环境作为一种考虑,或者当地建筑特点如何结合。作为摄影师我们可能没有能力去改变,但是看到问题我们可能去发现,我现在在合作一些房地产,我们在合作的过程中,也会提出我的一些观点,他们有时候也会采纳一些。
CPANET:大画幅拍出来的跟接片的效果一样吗?
杭鸣峙:还是大画幅好一些,我之前用大画幅单独的拍摄一些传统建筑的园林,或者是一些寺庙里被遗弃的东西,用大画幅拍摄的时候,他的那种影调包括安静的意境,跟传统建筑非常吻合,意境可以通过大画幅直接传递出来。
这组照片,用大画幅拍摄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感觉,但是我觉得数码也是要尝试使用。另外我在学校代课,数码相机也经常再用。
CPANET:您在拍摄的时候,是站在同一个地方转动相机方向拍摄很多张,还是不断移动位置去拍摄呢?
杭鸣峙:站在同一个位置转动镜头拍摄的。
CPANET:但是,转动拍摄会引起一些透视问题,您在接片的时候怎么克服?
杭鸣峙:适当的进行裁剪,在后期制作的过程中把握画面之间的关系。每次拍摄的时候,移动的角度或者后期调整时做出一些调整。也需要了解移轴镜头的特性。
CPANET:您的拍摄风格如何定位?
杭鸣峙:我想要的东西或者不想要的东西,可以通过虚实的关系来体现,进行视觉上的一些不同。想要的东西我会实一些,不想要的东西就虚一些。
就像是大光圈的镜头,近拍会虚化一样,但是拍摄远景虚化不了。移轴镜头会营造出一种模型的感觉,这种感觉也是我想要的。
这种形式定下了之后,我又重新走了一遍,走的过程中,有一些景已经没有了,或者改变了。这些都是有可能的。
CPANET:您的拍摄角度都选择比较高的位置?
杭鸣峙:这是中国传统绘画多点透视的内容,就希望站在高处。很多国画中你都可以看到从高处往下看俯视的感觉,我也希望站在一定的高度,去观看这种山水。也希望能够找到当时王公望当时观看的一种影子或心情。
CPANET:您觉得拍摄这种全画幅摄影跟传统摄影有什么区别吗?
杭鸣峙:我觉得这组照片适合使用这种方式表达,我也有尝试使用其他形式拍摄,但是都不太理想。每一个作品在拍摄的时候都有一种想法,这些想法跟我想要表达的方式也有关系。
方构图之类的视觉上跟人眼是有距离的,但是现在我看到的是跟人眼的距离差不多,160度左右。但人眼的中心位置也就这么一点,再往过去也是虚的,所以宽幅能够满足人的这种全景的这种感觉。
我拍摄手法是全景摄影的手法,更多的是人为留下的景观摄影。类似于人的一些行为做的一些房子或者其他的东西,不是自然景观。是自然景观和人为景观相结合的一种景观。
这些东西似乎容易被遗忘,但是当你把他罗列起来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有丰富的表情的景物。
中国历来都很重视环境保护,但是现在都以美国作为风向标的时代,在有些地方也有需要值得反思。
CPANET:就像您的作品,看起来只是简单的风景的作品,但是它又不仅仅只是一幅幅风景照片,背后有很多您要表达的一种思想一种理念。
杭鸣峙:对,最终也是想表达一种现状。
CPANET:您正常职业是做什么的?
杭鸣峙:应该算是自由摄影人吧,会在一些学校代课,也会拍一些商业作品。
CPANET:您新近有什么拍摄计划?
杭鸣峙:这组照片还是要继续拍摄,这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另外,《失乐园》我也会再继续拍。
(本网记者:张双双)
杭鸣峙:
1969生于浙江
1990浙江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就读
1997中国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研修
2003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研修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