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摄影报 作者:孙慨) “当代摄影新锐”众人谈之五新锐评选与摄影转向● 孙慨 在摄影发展的历史中,总有一些类似于社会运动的事件发生,它们贯穿于平淡而琐碎的年表中,成为一个个极具推动力和影响力的亮点。每个摄影事件都有一定的时间期限,可能还有具体的艺术主张或价值诉求。有些事件的发生,看似偶然,其中却喻示着社会大变革环境下的必然。此二者的联系是这样密切,以至于人们很难分得清:到底是作为特殊个案的摄影事件的发生契合、证明了整体环境的改变?还是摄影所处的特殊环境这一现实基础,孕育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 2011年中国摄影对于“新锐”概念的关注与追寻,既是摄影在并不漫长却很曲折的发展进程中,寻求大的突破、争取更好作为的讯息,又是当下中国复杂变革的社会现实对摄影新功能的期待(从另一角度而言,也可谓催生)。发生在2011年的故事,起源应该在更早一些的时日;不可见的酝酿过程,肯定多于可见的征集、评判、表彰的阶段。而它的后续影响,也将会在未来的摄影发展史中,留下深刻的印迹——对于新锐的寻找、筛选和评定,预示着一场涉及摄影形态的转向,正在悄然发生。而形态转向的根本意图,在于对不同社会环境下、摄影主体价值和本质功能矢志不渝的追寻。 在摄影术传入中国百余年漫长而蜿蜒前行的历史中,摄影,无论是作为照相的工具、娱乐的手段,还是作为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政治意识形态的承载体,抑或是作为一种传播的媒介,都不存在明确的分野,含糊杂乱,各具特点。摄影的形态,也始终都在改变着,虽然缓慢却从未停止。这种改变,在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60余年时间里,尤为值得细细检视。从完全服从和服务于对政治意识形态的图解,张扬其宣传教化功能,到遍及几乎整个领域对单独追求视觉唯美的伪艺术的顶礼膜拜,这一阶段持续时间之长,影响之深,迄今未绝。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自由摄影人群体,零星松散、并不连贯却充满了革命性突破的摄影实践,曾经频频撞击上述两种顽固僵化的摄影形态一统天下的局面。尤其在上世纪90年代,国外摄影理论的译介和大量经典作品、摄影信息的输入和传播,加之中国社会环境的剧烈变化,促进了包括摄影在内的艺术生态发生巨变。此后,中国摄影从理论到观念,从生产方式到呈现形态的变化,明显且加速。这期间,一个在中国摄影界特别陌生的词语开始切入并影响至今,那就是:纪实。虽然对于它的阐释和定义至今仍存在不小的分歧,但是以其为名并且凸显“人文关怀”理想的影像作品,价值陡然增长并巨量涌现,也成为越来越多有志于摄影事业的人们倾心追求的目标。由此,中国摄影在沉迷于风花雪月的美丽图景和小心翼翼的干预现实之间进行了长期的徘徊之后,终于渐渐地出现了新的、令人可喜的转变;在另一支,作为纯粹艺术追求的影像艺术,或者说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摄影——包括那些被标榜为观念摄影、现代摄影之名的新的摄影类型,也随着国家政治的开明和传媒资讯业的发达,在一批经受过国外影像观念熏陶的年轻人的大胆尝试中,批量萌生。然而,纪实与艺术二者依然存在难以厘清的概念纠葛,一些借观念艺术、后现代艺术之名的“新摄影”,实为对国外艺术思潮和艺术形态生吞活剥的简单仿制,“夹生饭”的尴尬如同名称的混乱,背后是对摄影形态基本要求的模糊。 新闻抑或纪实,纪实抑或艺术,艺术抑或观念,以及新闻抑或观念,观念抑或艺术之类的摄影形态,彼此渗透又相互分别。含糊是对边界的忽略,更是基于不同称谓的摄影所共同具备的那部分功用的承认,清晰又是因为交叉、重叠的普遍而对各自独立特征的消解而不得不对基本事实给予的正视。这样的分类之痛,着实伤透了展览策划者、影赛评选者、图书编撰者以及期望通过上述途径获得价值认定的无数摄影实践者的脑筋。人们迫切期望通过一个名词、一个概念的确立,实现对摄影价值及其功用的承认、归属。 新锐摄影概念的提出,改变了二元对立的选拔、评比方式。这场类似于摄影运动的大规模寻找与评选,有着一种反其道而行之的勇气与姿态。实际操作过程的严肃与严谨,也足以令旁观者抱有这样的期待。 所谓新锐早已有之,却从未像今日这样汇聚了如此密集而又专注、灼热的目光。人们在探究、审视、辨析,也在怀疑、质询或者轻信。在总体上,人们希冀通过对这一未经省思的新名词及其内涵予以深入洞察,获得一些新的认知,乃至于发现,以解决现实的困惑或曰矛盾纠葛,更期望以此求得一条关于摄影的新路。 新锐摄影,首先是对摄影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态及其社会功用的确定,然后才是在摄影方式与呈现形态上的约定。亦即:对影像内涵的要求甚于对图像直观形象的苛求。 在同一语境下,“新”可以和很多字组成不同意义的词,诸如新潮、新贵、新生、新兴、新宠、新手、新秀、新人,等等,但是当它和“锐”组成一个词的时候,批判性就成为它可能包含的所有意义中,最鲜明也是最突出的一个特征。 事实上,9月在杭州进行的“TOP20·2011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评选,就体现了这些特征。不仅仅是获奖的20名摄影师的作品,大多数参评摄影师的作品,都在对新锐概念的理解各有侧重而不相一致的情况下,“不约而同”地或在内涵、或在外延上凸显了“新”与“锐”的意义。虽然,在表现形式上囊括了常规所理解的新闻摄影、纪实摄影、艺术摄影、观念摄影等种类,而在图像语言的运用上,也是各尽所能,从古典的玻璃湿版术到最新潮的电脑技术拼合,从经典的传统纪实到观念化的风景呈现,可谓技法纷呈,新意迭出,但是在影像意志和摄影的价值诉求上,都集中在对现实世界尤其是社会问题的热切关注上,除了环保、生态、制度性弊端和体制性矛盾等主题,更多的针对人的内在需求和精神状态。这些影像,已经不止于记录、反映和揭示,而是在表达明确的态度与观点,观点之中又是批判居多,并且是尖锐的评判。而这,也恰恰是“新锐”这一名词与概念所具备的核心内涵。 作为观察员,我有幸浏览几乎所有的参评作品并见证整个评选过程,钦佩那些具有非同一般的想象力的摄影师,同时也通过他们的作品,看到了摄影未经实现的种种可能性。当我们尝试将不止是这一次的新锐遴选事件,也包括其他媒体对于新锐的寻找,以及众多摄影实践者对于新锐默默坚持数年的探求,摄影思索者倾注心力的研究这些似乎并无联系的现象,统统置放于中国现实的社会和中国数十年摄影历史这两重背景下予以思考时,可以察觉到一个并不夸张的现象或曰问题已经发生,或者说已经存在——那就是:中国摄影今日发生的种种变化所揭示的摄影转向。 转向一:职业摄影师群体的产生 相对于全民摄影背景下的大众,职业摄影师群体的诞生是一个基本认同的事实。职业摄影师并非以摄影为职业者,而是以摄影为职志、具有职业精神的摄影师(当然,在体制内“挣工分”之余不失职业精神者也不少)。 像画意摄影的诞生一样,精英是为了逃离大众才产生的,而今天的职业摄影师,是为了远离普遍缺乏职业精神的摄影大众而诞生的。他们也许并没有体制内的身份和地位所赋予的优势,但他们一定经受过系统和专业的影像训练和知识积累;他们具备美术、摄影或新闻传播的基础,也可能有着社会学、历史学或人类学的积淀;他们能够主动吸纳国外成熟的摄影理念,自觉更新传统思维方式,并适时抛却旧有模式,以新的观念审视“作为事业的摄影”而不是“作为职业的摄影”。在以摄影阐述思想的程度上,他们比一般的大众体现得更为充分;在以作品表达对于社会现实的看法上,他们比仅以摄影为职业者更为清晰。一如此番评出的20名新锐中的大多数,他们对社会、历史有着一定的理解和见解;他们的作品既是其个人意志和情感的表达,也是摄影作为艺术或者作为媒介对于这个时代的表态。 转向二:入世情怀的深沉表达 那种风靡多年的唯美图景,及以社会纪实摄影之名介入于现实矛盾的揭露、普遍而严峻问题的关注、灾难与隐患的曝光,也曾经风行一时,至今热切神往者仍不乏其人。而今,一种介于纪实与观念之间的影像形态(尤以风景式的世态摄影为重),正日渐受到重视,乃至于盲目跟风之作盛行。但这阐明:同样基于高度的入世情怀,曾被奉若经典的传统纪实摄影,已受到另一种格调更清新,内涵却更丰富含蓄而批判性并不逊色的新的摄影形态挑战。这类似于思考中的一种深沉状态,思想本身的力量在表象上有一种恬淡、内敛,质地却锋芒毕现。所谓新锐,思想的深度与尖锐,才是关乎根本的特征。这类作品中的优秀之作,也的确是经过深沉思索才获得的一种影像表达。它们直面社会现实,并且揭示矛盾,干预生活,体现了摄影参与社会改造、营养人心的双重意义。 转向三:权威与规则的位移 长期以来,以各种展览和比赛为目标,引导大众追随其形式、模仿其技巧、迎合其价值标准的现象,虽在此次新锐评选中同样存在,但改变也很明显。这些年,国际交流、中外影赛的合作,尤其是策展人制度及图片市场的介入,中国一批批有作为的年轻摄影师的主动参与,使得中国摄影的价值认证权威,渐渐地转向国际普遍认可并遵循的公共标准,影展赛事的规则也因之发生悄然变化。新锐的意义,有一种就是最早将成熟的观念引进到完全陌生之地。这些标准已经在一些有思考力的摄影师的作品中有所体现。虽然这其中也同样存在刻意模仿、拙劣翻版,然而其影像创作所遵循的原则、所要表达的情感、所能够体现的意志及其影像价值的衡量标准,已具备了一种融通后的专业性特征,并且渐渐地影响整个摄影领域。 艺术应当反映并见证时代,亦即对艺术主体性的强调。然而在艺术与时代的关系问题上,主动反映或被动见证,很多时候全然不是艺术所能决定的——尤其是对于那些动荡复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皆发生巨大变革和整体转型的时代而言——任何限于艺术角度的观察,都是对艺术价值的主观高估。摄影在今日中国的意义和价值,到底应当拥有怎样的分量?摄影又当以怎样的方式出现在国人的生活中、以怎样的一种形态作用于国家的进步和社会的改造?摄影在中国,还将可能经历怎样的衍变、革新和转折?单纯面对摄影穷追不舍,不可能得到令人满意的答案,只有密切联系社会环境,探寻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才有可能获得理想的启示。(作者系“TOP20·2011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评选观察员)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7-24 04:31 , Processed in 0.017029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