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影像有两个层面值得去实践和探求:一是用摄影手段,去捕获现场发生的故事、人物、情境,这应当是影像最具有的力量和特征,是绘画、雕塑等所达不到的。如李晓斌的《上访者》,它不是简单的纪实图片,而是瞬间的历史,是现实被定格的真实。因此,真实性的影像值得大家去做,需要有心的艺术家去发现历史巨变中的中国、生存窘境下的中国人的面貌。另一个方面值得关注和实践的,是影像的探索性和艺术表现。影像对视觉艺术的贡献是非常伟大的,影像的探索不仅限与记录客观而是发现影像能给我们带来什么?能为我们所用,能丰富着我们的视觉能力、手段。影像的探索是可以从多方面去进行的,她的道路非常宽泛,表现力也是多种多样的。
摄影从发明到现在,从胶片到数字摄影技术和层出不穷的后期制作软件为摄影艺术创作和个性的发挥提供了自由环境,并且打破了传统影像和其他视觉艺术的界限和局限,艺术影像也可以步入表现和写意的新境界。古老的、年轻的艺术在数字时代有了融汇的可能。我选择“影像表现”这一视觉形式作为表述语言,首先是因为符合自己的心境表述,其次能让我享受到摄影后的过程体验,这一历程是纯粹私密性的体验,至于最终作品的结果其实已经不重要了。仅是透过影像像素、胶片颗粒的影迹和类似素描涂抹后的斑斑痕迹来表述、传递一种声音,与之对话。何况我希望的是永远的没有结束的开始,只是在路上,那是一种何等的愉悦、焦虑、徘徊、孤寂和顿悟融汇在一起的心路体验。
“主观影像”可以表现什么?
“我只是想表现‘亲眼所见的东西’”,“艺术总是以生活为依据的,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所孜孜以求的,不是逼真的生活形象,而是要塑造出最能表现他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鲜明态度和透彻理解的艺术形象。”时常会想起20多年前美院学习时的记忆碎片,具象表现主义随司徒立从法兰西传递到美院。在欧洲,具象表现主义在整个艺术界还是很小众的艺术门派,但和东方哲学有机结合后却特别适合中国这片土壤,应该从那时起影响了一批艺术家,也让我陷入深深的思考。绘画中的“具象表现”注重感官的真实捕捉,又非纯粹的感官体现,最终表达一种真挚、一种真实的精神。同为视觉艺术的影像为何就不能这样来表现呢?同时,我也相信每个人有适合他的不同表现方式。
比如俣白,他对影像的苛求是选择严谨图式结构并假借颇具浑厚的、史诗般的人、景,来营造表述自己对人生的态度和追求借景抒情的中国文人“士”的精神所在,同时在主、客观间游走,不失流露对生活的热爱、真挚和灵动。
l'alia(西班牙)摄 Kathleen Mercsdo摄
以上的影像或模糊或动感或片片痕迹,映射着远处若隐若现的灵魂,再通过视觉的触摸和涂抹,都是作者对主观影像语境的流露。“气韵”和“痕迹”布满着影像的方寸见,寄托影像和痕迹交融,触动内心和世界的融合,可以留下“笔墨”和“气韵”并在“描绘”过程中得到一种精神体会,从而“传达出人的种种主观精神境界”。
“影像表现”是主观的真实,是心灵纪实。 主观主义创始人德国摄影家奥特·斯坦内特。他认为,“摄影本来具有发挥自己能力的宽阔领域,也具有高度的主观能动作用。但目前却成了一种机械的写实主义。”他于是提出了摄影艺术主观化的艺术主张。极力主张摄影艺术的终极应该是提示摄影家自身的某些朦胧意念和表现不可言传的内心状态和下意识活动。”大家平时都最看重的是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真诚和真实。而“影像表现”追求的是主观的真实即心灵纪实。 “影像表现”可以融合表现和写意,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段。用纯粹直观的视觉思考方式去接近事物、理解事物。在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中进行穿越,在记录和表现中守望独行,都是眼之所见、心之所感,这是一种我要的真实! “今日”如何用心的笔触去触摸和涂抹这些影像?也许我的这些涂抹永远是处于一种进行时,是没有结束的开始,是无法停止的心路体验。主观摄影就是人格化、个性化的摄影”。 画面有“具象”和“抽象”两种,不论何种造型形式,自我意念的表现是其最终目的。画面中的一切只不过是摄影家表现自我的“载体”而已,这些言语是注重强调内心真实和主观表现的写照。这是“影像表现”所倡导的。 我们可以不成熟、可以有那样这样的缺点,但我们必须真实。 在极度烦燥和物质功利的现实间,保留一番静默和安详在自己的宇宙、自己的季节,在这个季节和空间我们可以一切,可以和孤独共舞、愉悦懵懵懂懂的灵魂。生命可以清淡平凡,作品可以朴实无华,关键是透过视觉后的心灵体验和坦白,透出心灵的亮点、透出空灵静虚的东方哲学。有生命力就是永恒,这是追求和使命。 影像表现还当继续。我们不缺表现的题材,关键在于你如何去发现如何去表现。用诚挚去承载去沉思去求索,需要我孜孜以求,永不懈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