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手记: cpanet:采访“十四家”的缘起?当初怎么想到要关注底层农民的生存? 陈:这次采访是缘于我的一次西部之行。在那次西部之行中,我了解了一些西部贫困地区的农民当时的生活状况。当年他们过的那种日子是我想象不到的,很吃惊。后来就想更多的了解,后来又想把这些都记录下来。其实,即使就是在今天,西部贫困地区农民的生活状况仍然并不为生活在经济发达地区的许多中国人所完全了解。我一直觉得这种互不了解,对于双方来说,都是一种不公平。过去我曾和许多人讲过西部贫困家庭是怎样生活的,这种生活和经济发达地区的生活有着惊人的差距,巨大的不同。许多人甚至都不相信,他们觉得:我们国家已经很富裕,不会还有那样的生活。而事实并不是那样。所以我觉得有必要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些。 cpanet:怎样选取的“十四家”的样本? 许多人都在问:为什么选择十四户人家?这十四个家庭具有代表性吗? 陈:这个当初其实并没有太多的去考虑。之所以最后确定下这十四户人家,完全是一种无奈的决定。开始的时候,我的目标并没有锁定这十四户人家,我走进过上百户人家,甚至做了一定深度了解的也有几十户人家。但很快就发现,其实这是一件非常大的工程,甚至觉得这是件靠我个人的力量根本就无法完成的巨大工程。后来,我不得不重新调整采访计划和思路。从时间上、路线上、采访成本上考虑,最终不得不放弃许多户人家,虽然这些人家有的在我原先的计划里还占有挺重要的地位,有的是当时认为非常具有典型性的。之所以最后选择这十四户人家,事实上是从采访成本上来考虑(每次采访所需时间最短、行走路线不绕)是最经济的。可以说,在当时这十四户人家,其实是我能够在时间和经济上承受的最奢侈的选择。他们并不是我最初筛选出来的更具代表性的家庭。但他们又不是随意的,是经过精心选择的。这个选择的标准不是典型性,是由我的采访条件决定的,是我能够承受的最适当的选择。当然这个选择也还是有标准的,那就是他们都是当时我们国家的贫困县里的贫困家庭。 cpanet:10年中,是不断地跟踪采访吗? 陈:是的,十年中,我一直都在不断地对这十四家进行着跟踪采访。有的家里我去过七次八次,有的家里去过五次六次。有时有的人家有特殊事情发生,会特别赶去。记得第一次出现在他们面前的时候,他们对我这个陌生人很好奇,很不理解,这里的人都不想住这里,而这个人却从那么远的地方专门赶过来。在他们家,他们吃什么我就吃什么,一边赶着苍蝇,一边往嘴巴里扒着饭;和他们住在一起,就睡在牛或猪的边上;他们干活,我也跟着,从这个上山坡爬到那个山坡上。后来当我定期再去他们家里时,他们渐渐地就不再感觉奇怪了,不再把我当作生人,就都把我当成家里的亲戚了,他们家里有什么事都不瞒我,我也就可以看到他们的最真实的生活,感受得到他们的最深切的痛苦和最真心的快乐。 cpanet:采访中最难忘的事? 陈:难忘的事情很多,每一个家庭里都有许多令人难忘的事情。书里写出来的那些场景,其实都是令我难忘的。记得我第一次到山西的史银刚家,那时他的妻子冯凡梅刚刚去世,冯凡梅临死时最担心的事情就是怕史银刚养不活五个孩子,担心孩子会被饿死。妻子死后,史银刚为了让孩子都活下来,他也拼出了全力,但他单靠自己还是不能养大所有的孩子。他把最小孩子送了人(这在当时,是他能作出的最好选择),将刚刚十四岁的大孩子送出去打工,第二个、第三个也都这样,他在将孩子交给别人的时候,求别人收下孩子,又想别人能够善待孩子时的那种心情别人一定永远无法体会。整整十年,史银刚的孩子终于都已经大了,他们已经不会再遭到饥饿的死亡威胁。史银刚也该有他自己的生活了。但就在这时,他出了事。今年四月,一天早上我接到史银刚大儿子的电话,说他爸爸不在了。这消息让我非常吃惊,史银刚年龄并不大,也刚刚熬出了头。他死于意外。我一直觉得史银刚是生活中的一个英雄。
cpanet:当你面对那些触目惊心的贫穷,你怎样能够保持冷静?并用冷静的语言不动声色地表达出来? 陈:我非常清楚,在面对其实在我决定开始跟踪这十四户人家的时候,我对他们的未来是充满了美好的期待的。我一直在相信他们的生活会朝着我想象的令人高兴的方向奔走的。甚至每一次去他们家之前,我都会先想象他们的生活该会有了什么样子的变化,因为我的生活在这些年里一直都在较快速的变化。甚至在一开始的时候,我决定去做这样的一个记录的本意,就是想记录这种变化,想这种变化越大,也许这份记录越有意义。但事情并没有这样发生。变化是在发生,但这种变化并不令人欣喜。生活本生,永远要比想象复杂得多。生活本生,甚至超出了我对生活本生的理解。生活很真实,生活也很冷酷。这十四户人家的生活,为什么成这样?我一下无法清楚解释。我只能很清楚地说:我在这里记录的,就是他们的真实的生活。这种生活没有因为我的和他们自己的愿望而变得更美好,也不会因为我的或者其他的原因而变得更残酷。 cpanet:书中车应堂母亲的故事和赵本山的电影《落叶归根》很相似? 陈: 《落叶归根》是部非常真实的电影作品,电影里的故事应该在生活中是有原形的。虽然赵本山的出演使这部原本十分悲凉的电影有了几分荒诞的味道,但事实上现实远比电影里要更加荒诞许多倍。车应堂的母亲杜徐贵我见过她,那是个非常慈善的老人,因为粮食不够吃,她每年都会出门去讨饭。我一直无法想象她就会是那样暴死在离家数百公里外的异乡的街头,并且是以那样的一种方法被运回了家。她终生勤劳,也终生凄苦,她应该得到善终,但没有。在车应堂家的那个村庄,像《落叶归根》那样的故事,其实不只是在车应堂的母亲杜徐贵一个人身上发生过,我知道的就有两例。安眠故土,叶落归根,这是许多在外求生活的农民的内心愿望。其实,在他们的生命中没有多少太多太奢侈的愿望,这个愿望他们应该实现,即使这样一个朴素的愿望实现它也非易事。在书里还有提到另外一个人的死后回家之路,那是贵州毕节翟益伟的妻子李萍会,李萍会死在浙江后,只到第三年才被发现了尸体,翟益伟在怎样把妻子的尸体运回家的事情上同样是费尽了心机,也同样令人揪心。和现实本身相比,像《落叶归根》这样反映现实生活的文艺作品其实太少。
cpanet:通过这本书想表达什么? 陈:今天,是个非常崇尚财富的时代,属于成功者的时代,无论是平面媒体,还是网络、电视,我们在里面看到听到的都是成功者的故事的,成功者的声音。而事实上,在我们社会中,还有很多不成功的人,他们生活在和成功者的生活有着很大差距的状态里。我们总是有意无意的屏蔽这种差距,我们每天接受的是大量的片面信息,它让我们感觉迷幻的同时,也在消融着人们关怀不幸体恤弱小的真善情怀。《十四家》里的生活,其实在西部贫困地区,并不算是很特别。中国现今即使是官方的数字,这样的在贫困线下生活的人口也有几千万。对于几千万人的生活状况的真实报道,这应该不算是个什么特别的事情,但现在它成了很令人“震撼”的事了。这本身就是个巨大的问题。这似乎说明在我们的常识里,是不存在这几千万人的这种生活的。在西部的那么广袤的土地上生活着的数以千万计的贫困人口的生存状况,在很长的时间里,被我们忽略了。我们可以花很多的时间,动用很多的资源去了解某个成功人士的一夜情,甚至他养的一条狗,但我们不了解甚至也不愿意去了解和那些明星一样同为这个国家公民的数以万计的人的生活的苦难。这是不是出了问题?选择这样的生活,把它展示给读者看,想表达的目的其实很简单,我们这个社会除了成功者,还有更多更广大的弱者,他们的存在不该被忽略,甚至正是他们成就了那些成功者,他们应该被改变。 “对待知识分子的态度标志着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而对待农民的态度则考验一个民族的良心。”我们的社会应该更公平地对待他的每一个成员。
cpanet:为什么这本书没有前言,也没有后记?封面也很朴实? 陈:《十四家》没有前言,没有内容提要,后面也没有后记,整个文字中也没有任何论议,一切外显的主体解说都被抽去,这样做只是想对叙事进行客观的原色呈示。书中的每段内容,都是正在行进着的生活最鲜活的一个切片,没有附着物。在这本书的写作上,特别是在一些很重要的经济环节上,我一直都在用最具体的数据、以及最简单或者最繁缛的具体事实来交代。这些数据和事实是有根有据,并且应该是经得起检验的。当然也不排除有不准确的地方,因为尽管我自己觉得已经做得很扎实,但事实上要想完全精准把握这些人家这些年里所涉及的经济、历史、地理、社会关系等问题,一定还存在不足的地方,我并不生活在农村,也没有相对完整的农村生活经验。在这本书里的大量的生活场景的描述,就是来自我对于他们的生活的观察,以及他们对于自己经历的陈述。包括书中图片,也大都在进行对场景还原,在这里它的实证性最重要。封面设计我很喜欢,它符合这本书的气质。
cpanet:是什么促使你从繁华都市来到荒凉农村? 陈 我住在杭州,杭州处在我们国家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地带,是个很适合生活的城市,而我这几年的采访对象则大部分都在经济相对不发达的西部贫困地区。这两地之间的差距很大,这种差距事实上也正是我们整个国家东、西部发展不平衡,贫、富悬殊问题的一个缩影。也许正是这种大的差距,促使了我来做这样的一个报道。每次从西部贫困地区返回到杭州,都会有想法,东部和西部不仅仅是空间上的距离,由于经济上的差异,事实上也造成它们间在时间上的疏远,形成了两个区别较大的世界。在这两个世界之间穿行,我希望它们间的距离越来越小。 cpanet:你获了很多奖,你在新闻领域的目标是什么?是否已达到? 陈:作为一个记者,在这么些年中我可能做了些比较有意思的报道,也曾获得过一些奖,但这似乎也说明不了什么。现在的目标就是把自己正在做的或者想做的报道一个一个做出来,扎扎实实的。
cpanet:平时喜欢读哪方面的书? 陈:读的书很杂。比较喜欢看传记,以及图片类书。
cpanet:最近看了什么好书? 陈:最近在看《罗丹笔记》,还有摩莱里的《自然法典》。《罗丹笔记》还有许多罗丹作品的精美插图。摩莱里在《自然法典》里揭露了现存政治和道德的缺点,阐明了关于未来理想社会的思想。 13、对你影响最大的作家是谁? 我喜欢的作家有很多。对我有最大影响的说不清楚。 14、你现在在关注什么? 仍在做一个和西部贫困问题相关的报道。 作者简介:
陈庆港,1966年生,江苏省连云港市人,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摄影系,曾就职于多家媒体,现为杭州日报首席记者。 代表作:《走出北川》获得52届荷赛突发类新闻一等奖。
书评:张海龙 有力的艺术
四季,十年,十四家。
贵州,赫章。在苞谷地里施肥的一家人陈庆港 摄。 可是,轻浮短视的我们,从来没有去眺望过“大国”的另外一半事实——
“贫困,这么大的问题怎么能够视若不见呢?”
甘肃,岷县。一阵咳嗽过后,包明珍显得很累的样子,她趁下一阵咳嗽到来之前的这一间隙,将身子倚到墙上,享受顺顺畅畅喘气的滋味。这时,包明珍的表情很安祥,甚至甜蜜,就像她刚刚结束了一场累煞人的抢收,或者抢种,也像刚刚经受过一阵剧痛,终于诞下孩子的产妇那样。每次有了病,包明珍都忍着,她从不看病,也无钱看病。 陈庆港 摄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7-24 05:01 , Processed in 0.017300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