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摄影师毕远月:世界是相机里的拼图(组图)

2011-11-10 15:03| 发布者:cphoto| 查看:728| 评论:0|来自:中国网

摘要:大大小小的城市逐渐被钢筋水泥划割出支离破碎的天空,地铁里打领带、夹公文包的小白领被无数次警告生活是生活、工作是工作时,毕远月却在那浪漫又烦人的巴黎端起一杯旅行、工作、生活配比调和的拿铁,奶泡窸窣。当旅 ...
大大小小的城市逐渐被钢筋水泥划割出支离破碎的天空,地铁里打领带、夹公文包的小白领被无数次警告生活是生活、工作是工作时,毕远月却在那浪漫又烦人的巴黎端起一杯旅行、工作、生活配比调和的拿铁,奶泡窸窣。当旅行与工作碰撞,又调和在生活浓浓的奶香中时,一切都在浪漫的雾气里和谐氤氲。

  他是毕远月,资深旅人、摄影师、作家, 1992年至今一直把镜头聚焦于文化地理和旅行图片的拍摄。常年游走于世界各地的他,足迹踏遍亚洲、欧洲、美洲、非洲的70多个国家和地区。

  日前,中国网文化汇的记者请到毕远月先生,让我们暂时抛开快节奏的紧张生活,跟随他的镜头,实现儿时环游世界的梦。

  旅行=工作?

  文化汇:很多人说,您在游山玩水中就完成了工作,甚是羡慕。您怎么看待旅行摄影师这个职业?

  毕远月:一个人如果热爱旅行、渴望发现未知世界又喜欢拍照片,旅行摄影师是个不错的职业。而这个职业本身也跟其他职业一样苦乐参半:你不能像其他影友那样随心拍,每一个景点、每一个场景、甚至每个人物、建筑、美食你都必须拍到能用的照片。而这些题材的表现形式也在不断地变化,作为一个职业摄影师你必须很清楚地了解到这一点并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影像。

  不过,我不知道还有哪个行业能让一个人如此痛快地生活在自己的梦想里,如你所说,我承认自己的生活比许多人过得有趣。这可能与我特别不喜欢过平淡的生活有关:我从不认为生活会稳定,而且人生短暂,一定要在现实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你从没见过的埃菲尔铁塔

秘鲁印地安人在葫芦上刻画印加王的故事

工作=生活……

  文化汇:《巴黎,很烦人》是您工作的结晶,也是您巴黎生活的体现。但您为何以“烦人”定义巴黎?

  毕远月:“烦人”涉及两个方面:第一说的是那些巴黎生活中遭遇的烦心事。这些事没什么大不了,屡屡遭遇却又让人不爽,故以“烦人”称之。第二,“烦人”指烦那些对巴黎空洞的吹捧。巴黎是一座非常丰富多彩、甚至市井味十足的城市,可人们一提起它,你听到的不是时尚就是浪漫,不是艺术就是名牌这些大话,好像巴黎人的生活就是时装广告那样,分分秒秒都在装酷,不食人间烟火,以至于没有人乐意写一写巴黎不浪漫、不时尚、不风雅的那些琐事。其实,人人都知道巴黎浪漫时尚,如果再了解一些它的“家长里短”,是不是可以让它变得更加血肉饱满一些?

奇怪的巴黎时尚搭配 面包+围巾+夏天

  文化汇:有些照片没能收入书中,哪些照片没能入书让您觉得最遗憾?

  毕远月:我曾花好几年时间拍摄了一组“巴黎海滩”的照片,本打算收入《巴黎,很烦人》,设计书时还特意为这组照片做了非常有趣的安排,但是因为图太多会改变全书结构,而我又不肯减少组图的数量,所以最后干脆全部拿掉了。现在想想还觉得十分遗憾。

  巴黎市政府每年夏天都会关闭塞纳河岸边的车道,然后铺上黄沙种上树,打造一个人工海滩,也就是我说的“巴黎海滩”,这在《巴黎,很烦人》里有专文谈到。只要我在巴黎,每年都会去那里晒太阳。有一回我偶然发现了这个拍摄角度,于是坚持以这个角度和形式拍了几年,竟也从中看出了些巴黎生活的门道。

“巴黎海滩”百态

 文化汇:您以什么标准择片入书,评价作品好坏的标准是什么?

  毕远月:好的作品无需文字说明,也不该用文字说明限制众人的思维,观者欣赏作品时也不该受文字影响,更不该本末倒置重文字轻作品。

  我在参观罗浮宫美术馆维纳斯雕像时,看到几位游客只绕着雕像走了一圈便去看一边的文字介绍,读完文字介绍就离开了。事实上,如果有机会面对人类艺术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不是不可以参照文字说明,而是更应该把握机会认真观赏、推敲原作本身,否则去博物馆意义何在?在家里翻翻画册不就行了?所以我自己更爱去那些看不懂说明牌的博物馆。有时,文字在传达信息时发生的障碍有助于调动观众的视觉欣赏能力。而视觉欣赏能力与嗅觉、味觉一样,也是可以通过训练提高的。《巴黎,很烦人》的照片皆无说明文字也与我的这种认识有关。

被冷落的女神

  生活=旅行!

  文化汇:您是一个生活在旅途中的摄影师,您的生活会碰撞出与我们不同的故事吗?

  毕远月:有一年我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丽斯拍片,周末去拉邦巴草原参观一个高丘(阿根廷牛仔)牧场。同车有一对法国夫妇,到目的地才发现相机没电了。为了安慰失望恼火的妻子,丈夫焦急地向农场主打听哪里可以买到相机电池。可当时在一望无际的草原牧场里,怎么会有卖电池的地方。于是我又“多管闲事”,主动上去问人家用的是什么相机什么电池。还真巧,我的傻瓜机也用同样的电池。法国男士当时高兴得差点晕过去,硬要付钱给我,被我婉言谢绝。他有了新电池后确实也善加利用,不停地给太太拍照片。那天游览结束后,他给了我一张名片,我一看此人竟是人头马公司的高管,于是我开玩笑说能不能去科涅亚克找他弄点儿好酒喝?他一脸严肃地说绝对没问题,而且一再告诉我,若来科涅亚克(也有翻译为干邑。法国最著名的白兰地产地,也是人头马总部所在地)请一定联系他。后来我曾两次去科涅亚克,但都忘了带他的名片,想想也多少有些遗憾。

青海塔尔寺喇嘛赠送的铜制酥油灯 1987年

南非小学生用废电线做的野猪

“玻璃砖”灯 购于瑞典斯德哥尔摩现代美术馆

 文化汇:很多人都有收集的爱好,您的旅行收集会不会跟我们不同?

  毕远月:我收集手工折刀,但并不刻意为之。有一次在台北,当地朋友告诉我在士林有种历史悠久的“士林名刀”。昔日为果农所用,工艺精湛,加之后继无人,很值得收藏。由于时间紧急,当天晚上朋友就带我跑去士林,结果到卖刀的铺子时小店已经打烊。我们又从这家老铺的邻居那里问到主人的住处,两个人试着摸到刀铺主人住处叫门。结果出来个老太太,说师傅已经睡了,不能接待我们。我不甘心,第二天一早,另一位朋友又开车载我去了士林,又找到那家老店,终于买到了称心如意的士林名刀,一波三折却颇感得意。我还恋恋不舍地还观赏了老师傅们做刀:一共三个老人,十分辛苦地在夕阳里埋头磨刀,颇有武侠的感觉。不过,听说这士林名刀现在好像有了新的传人。

“传说”中的士林名刀

  淘书是我另一项重要嗜好,收藏以摄影和艺术画册为主。因此,旅行到各大城市时,我总喜欢逛逛旧书店。有时一趟旅程结束了会背一大堆书回家。最近搬家,负者搬出和搬进的两家搬家公司都对搬书太多颇有微词。搬进的这家工头更说“象搬了一座图书馆”。 (策划/钟明 文/秦静 图/毕远月)

英国摄影家马丁帕尔签名的首版《Luxury》画册

法国摄影家马克吕布拍摄的中国《三面红旗》 英文版首版

美国摄影家weegee自传 首版

法国摄影家布勒松1949年来华拍摄的《中国》 首版

毕远月家中书房书柜

毕远月家中客厅书柜

读书处书柜里整整齐齐地摆满了不同语种有关相机收藏的参考书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7-24 05:08 , Processed in 0.016358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