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蔚波聚焦“首届国际仰韶文化节”(组图)

2011-11-11 15:42| 发布者:cphoto| 查看:1668| 评论:0|原作者:王蔚波|来自:中国摄影在线 签约摄影师专稿

摘要:1.仰韶之光――首届国际仰韶文化节开幕式大型文艺晚会 2.仰韶文化发现90周年纪念大会 3.仰韶文化博物馆开馆仪式 4.仰韶文化博物馆外景 5.仰韶文化博物馆内景 6.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教授亲临仰韶村遗址 7.仰韶村 ...

2011年11月5至8日,由中国社科院、国家文物局、河南省政府主办,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河南省文物局、三门峡市政府、渑池县政府承办的“仰韶文化发现90周年纪念大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河南省渑池县隆重举行。中外学者、各级领导、媒体记者和艺术家等约千余人出席会议。期间,中瑞文化艺术交流展、仰韶文化纪念邮票首发式、仰韶之光――首届国际仰韶文化节开幕式大型文艺晚会、仰韶文化博物馆开馆仪式等活动丰富多彩、引人注目。与会专家学者对仰韶文化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会后还考察了仰韶文化代表性遗址——灵宝西坡遗址考古发掘现场。  (王蔚波摄影并文)

 

1.仰韶之光――首届国际仰韶文化节开幕式大型文艺晚会

2.仰韶文化发现90周年纪念大会

3.仰韶文化博物馆开馆仪式

4.仰韶文化博物馆外景

5.仰韶文化博物馆内景

6.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教授亲临仰韶村遗址

7.仰韶村遗址第三次发掘者赵会军(左2)、王蔚波(左1)正在接受记者采访

8.著名考古学家石兴邦教授考察灵宝西坡遗址

9.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副所长陈星灿(左3)、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孙新民(右3)等专家考察灵宝西坡遗址

10.灵宝西坡遗址发掘者、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李新伟研究员为与会专家介绍发掘情况

 

 

相关链接:“仰韶文化发现90周年纪念大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

仰韶村遗址的第三次发掘及收获

摘  要:仰韶村遗址,位于河南省渑池县城东北9公里的台地上。遗址总面积约30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达5米,是著名的新石器时代遗存。迄今为止,该遗址有计划的发掘共有三次:一是1921年,瑞典学者安特生、中国地质调查所袁复礼等进行了首次发掘,并根据其文化内涵和考古学惯例命名为“仰韶文化”;二是1951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鼐、安志敏等进行了第二次试掘,确证了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承袭关系;三是1980至1981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先后派出了赵会军、邓昌宏、丁清贤、王蔚波等4名考古工作者,在渑池县文化馆许建刚、王永峰等人的配合下,进行了第三次科学发掘。
第三次发掘面积共200多平方米,发掘了探方4个、探沟4条,发现了4座原始社会的房基、41个窖穴,还出土了陶、石、骨、蚌等器物613件。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次发掘和对所获考古资料的进一步整理和研究,发现了四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地层叠压关系,基本上搞清了仰韶村遗址的文化内涵。
该文认为,第三次发掘确认了仰韶村文化遗址共分四种文化类型,即仰韶文化中期庙底沟类型、仰韶文化晚期西王村类型、龙山文化早期庙底沟二期类型和龙山文化晚期三里桥类型;两个考古学文化,即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并且是承上启下的关系和连续发展的过程。

关 键 词:仰韶村遗址;第三次发掘;考古收获


作者简介:王蔚波(1963- ),男,河南偃师人。中国考古学会会员,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曾发掘过渑池仰韶村、新郑郑韩故城、上蔡蔡国故城等重要遗址,发表或出版文物专业论著近百篇(部)。
赵会军(1954-  ),男,河南偃师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河南省古建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曾发掘过渑池仰韶村、登封王城岗等重要遗址,发表或出版《发现仰韶》等论著30余篇(部)。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8-24 19:17 , Processed in 0.01996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