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樯
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难中,我是最早进入灾难现场的摄影记者之一,到处都能见到解放军官兵从泥泞中清理出来的遇难者遗体。拍还是不拍?怎么拍才合适?对于一名摄影记者来说是个问题。我认为,灾难中的摄影记者应该像救援人员那样树立人文关怀意识。人文关怀就是以爱和尊重为前提,关注人的生存状况、生存价值和人生命运,尊重人的理想、个性、尊严和隐私,把人作为观察一切事物的中心的价值取向。在大力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人文关怀应是摄影记者义不容辞的一项社会责任,应是衡量新闻摄影作品优劣的一项硬指标。 一、不应片面追求眼球效应,过度拍摄悲惨情景,要以尊重每一个拍摄对象为前提,充分应用摄影语言和拍摄技法进行艺术的表达。 在车祸事故的报道中,网络和部分媒体为了追求视觉效应,大幅刊登面目全非的烧伤者、被重物压得血肉模糊的遇难者的画面,这无异于一场视觉暴力。面对舟曲灾难现场众多的遇难者遗体当然要拍,不过,这给一名专职摄影记者的思维、业务水平和人文素养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在拍摄一位白发母亲弓腰为遇难的女儿清洗遗体的图片时,我利用逆光以接近剪影的形式表现,画面中只用了遇难者的黑色长发和一只正在清洗的胳膊。逆光中看不清老人容颜,只有那满头白发,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情景无声地给受众传递出了巨大的悲痛。 二、在灾难中,摄影记者不仅是记录者,也是救援的参与者。 在大灾难面前,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到底是要恪守自己的新闻本分,去真实地记录新闻,还是应该舍弃报道参与救人呢?这让我想起了摄影记者凯文·卡特拍摄的作品《饥饿的女孩》,正是这张照片让卡特遭到了公众的巨大压力,就在普利策颁奖过后三个月,他用一氧化碳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卡特自杀了,但有关新闻价值与做人良知的讨论仍在继续。在我看来,在灾难中,救人应该是人最本能的选择。2010年8月14日早晨,在深圳务工赶回舟曲的刘春花情绪失控,不听任何人的安慰和劝阻,徒手掏挖着废墟,她的亲人屡次想将她拉开,都无济于事。这时我想起了前几天采访过的解放军某医院心理医生,经她亲人同意,我给这名医生打了电话。不到10分钟,心理救援组工作人员赶到了现场,医疗组选择了药物镇静,将刘春花抬回了医疗救助点实施治疗。在完整记录了刘春花在废墟上寻找亲人的画面的同时,我尽自己的所能施以援手,心里感到慰藉。第二天,我拍摄的《撕心的呼唤》组图在报纸刊发,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7-25 10:47 , Processed in 0.018012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