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观胜老师在写作 (摄影 程 翔)
2008年3月31日,由陕西省文学院院长王观胜、省作协《延河》杂志社副总编姚逸仙、省作协《小说评论》杂志社编辑孟向阳,组成的陕西省文学艺术普查团赴三原普查 (摄影 程 翔)
王观胜老师的代表作《猎户星座》是在三原工人俱乐部三层最西头的房子完成的 (摄影 程 翔)
一、 洗澡堂里,两位作者相见
澡堂里的光线不够足,瘦条青年男子与微胖的裸体爷们儿,双目对视着。“你,就是王观胜?” 瘦条问。“是……”
我从小不太喜欢理发和洗澡。每次理发前,母亲都要跟理发师重复那句:“这孩子是前奔篓后勺子,请你……”我还没感觉自己像母亲说的那样丑,怎么,在母亲看来,她唯一的儿子,长得像个怪物?若像外星人,还不得了了那。一度,我也不大喜欢星期五,每个星期五下午,父亲都要从飞行大队回家,把我带到澡堂洗澡。空军八航校校部和飞行一团驻扎在新疆柳树泉,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生活艰苦,几千号人,只好男女共用一个澡堂,当然,男女分开时间洗了。洗澡的时候,我不习惯碰到熟人,男人和男人之间多少有些害羞?比这吓人的是,澡堂里人多,热蒸汽把我憋得喘不过气来似的。1984年,我退伍回到陕西省三原县。县城盐店街的国营澡堂,人没有八校澡堂那么挤,也没那么热,更衣室的衣柜虽然简陋,但床比部队澡堂的长条凳宽而稳。
一天,在盐店街通向铁建处那条又窄人又多的巷口,一个文学新友,指着与我们擦肩而过的人说:“那个人就是写小说的王观胜……那……那……,刚骑着摩托过去……”怎么会想到,第一次见到写《猎户星座》的作家王观胜,不是在省文联或某某文化座谈会上,而是在三原县城盐店街的国营澡堂;没想到,从小在讲礼貌的军营里长大的我,叔叔阿姨常夸奖我,是家属院里懂礼貌的乖孩子,居然直呼王观胜老师的大名;后来才知道,与王老师相遇的时候,他已经从三原县调到陕西省作协工作;而且王老师和我姨夫朱来成是同学,虽说比我年长十来岁,这辈分比我高一节那。我该向王老师检讨?还是解读自己?因为我从小喜欢写写画画,青少年时代就阅读过不少世界名著,我的概念里,作家就是思想家、是史学家、是探索者、是博学多才的人,是人群中的精神领袖,又是非常和蔼、开明、有人情味的普通人,当然,一定是君子,有个性的君子。那特定的心态下,那瞬间,直呼王老师大名,我将王观胜老师和程翔自己都当成君子了,坦诚的君子,赤裸裸的君子!
二、有灵气、出作品、宿办合一的屋子
调色盘上调不出的颜色
这种灰色只能感知
绿色的季节
孩子们登上嵯峨山
残叶遮盖着残缺的碑文
当漆黑死缠着你的时候
下流人的私念横扫乾坤
没有信仰的人们呵
亲眼看见仁慈的上苍
心中的万紫千红争艳盛开
当未来的子孙
寻找到真谛时
发现最伟大而圣洁的天堂
是童话世界
(录程翔1991年11月6日写的诗作《大地中心的灰色楼三层西北角》)
天又大又小,我是从盐店街洗澡堂隔壁的老中医院出生的。一岁的时候,母亲郝惠云抱着我,到东北的空军航校找我父亲去了;1966年,跟随当飞行员的父亲,从东北转到西北新疆的军营。我复员回到陕西省三原县,安排在父母所在单位税务局,写写画画是我的特长,主动调到县总工会的工人俱乐部。1985年的三原工人俱乐部,我觉得相当富有,有啥?有那么大一片长满青草的开阔地;可惜,被现在开发的不规则的大大小小的楼房挤满了。
过去,文化大县的三原,文化阵地一是县文化馆,再就是三原工人俱乐部。文化馆出了很多人才,三原工人俱乐部第一位负责美术宣传工作的是王成老师,他调到咸阳市任文联常务副主席,又调到西安出版行业,中老年后,在北京定居;第二位负责美术宣传工作的是渭北知名画家徐展老师;我成为徐展老师的接班人。王观胜老师的代表作短篇小说《猎户星座》和三原工人俱乐部的副主任王冠英的历史小说《鹞子高三》,都是在三原工人俱乐部完成的。
王冠英副主任笑呵呵地说:“程翔,你就放开手脚创作吧,你住的这间房子,当年,观胜在这儿住过好多年。” 1948年12月,作家王观胜出生于陕西省三原县陵前镇;1967年,毕业于三原县南郊中学;1969年,应征入伍,历任505部队战士,三原县文化馆职工,三原县工人俱乐部干部,陕西省作家协会理事,副编审,陕西文学院院长。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小说集《放马天山》、《各姿各雅》、《汗腾格里》、《卡拉米兰》、《阴山鞑靼》等;《放马天山》荣获陕西作协505文学奖、《中国作家》1992年优秀中篇小说奖,《北方,我的北方》获1984年陕西省文艺开拓奖——作家王观胜成为三原人的骄傲。
一般人,不愿意住第三层最西头的房子,一是上下楼提水不方便,再就是冬天的西北风吹起来特别冷,夏天,西晒特别热;谁都猜不到,我反而为单位给我分的宿办合一的小套间乐滋滋的,这房子有王观胜老师的灵气,我好像住进高尔基、老舍或西方某位文豪的旧居似的,或许,将来这房子成为作家“王观胜旧居”;或许,这房子成为“程翔旧居”那。在王观胜老师住过的房子里,我的一首首有灵性的有激情的诗篇诞生了;像倾注伤感的油画《红头绳》,有哲理的抽象油画《灵魂云》是在这里画的;特别是年少的时候幻想过娶嫦娥,年轻的时候成为大龄困难户的我,就是把王老师住过的房子,简单收拾了一下,当成洞房,在此娶妻生子!
这些年,在报社当记者,不少人把我列为摄影人,把我这美术工作者淡忘了,实际,写写画画是我从小的最爱,从1976年起,每天坚持写《程翔日记》有95册,千万字,是没有发表的文学性、综合性、探索性的“万里长城”。三原离西安30来公里,离省作协这么近,但我很少去,我天天住在省作协作家王观胜老师住过的房子,总感到和王老师,和作协的作家们心心相通!
三、仰望猎户星座
“他(猎人)枕着一只公狼毛茸茸的腰身,舒舒服服地躺下来,深深的山谷,那只成为寡妇的母狼,凄惨的嚎叫声……”
“像他(猎人)这样除过不杀人,什么都杀过的人,会有什么样的收场呢?厚实的黄土山,会向他张开温暖的、慈爱的怀抱吗?”
“人瞪着狼,狼盯着人。人的眼睛,变得冰冷起来,像寒星下的冰。狼的眼睛像锥子,刺透人的心。”
“他(猎人)在心里笑了。没有比复仇者找上门来的搏手,更叫人痛快的事了。”
“大熊星座那巨大的勺子,已伸向山原的黑影。北斗,指路的星!迷途的猎人和野兽大约都认识她。”
“黑暗中,他下意识地摸着右脸颊。这是狼留下的,永远在他脸上。那痊愈了的三道血口把右脸颊的肌肉,向颈后拉去,下眼皮也拉得向外翻起。他的面孔变得像狼一样凶狠,没有一个女人能看中他。”
(录作家王观胜老师的代表作短篇小说《猎户星座》)
1993年,我从三原工人俱乐部调到县委报社,2000年,我搬进私人买的单元房,虽然条件比过去优越了,总感到最美好的时光是“三原工人俱乐部时代”。搬家的时候,我小心翼翼地将《无名花》护送到新家的新书架上,这本书是1984年6月,三原文化馆编印的,书中的第一篇大作是王观胜老师的成名作短篇小说《猎户星座》。
比我年长的人,不仅生活上吃的苦头比我多,精神上承受到过去太多的政治运动的迫害。一个普通人,包括作家,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权利;中国曾出现极不正常的,毫无创造力的集体意识、机械思维。作家陈忠实老师在《依然品尝你的咖啡》一文中写道:“我之所以感到惊诧,在于1982年这个非同寻常的年份,正式农村分田分地全面铺开的关键性一年,《陕西日报》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大势推波助澜,专门在文艺版组织了征文评奖活动,我那时候正热切地关注乡村社会的变化,写了几篇反应体制改革引起的乡村多色人物心理情感波澜的小说。其实,岂止是我,整个文学界都形成一波迭过一波的写农民的昨天到今天的心理变化的浪潮。在这样的文学潮流里,王观胜的《猎户星座》缺席了一个老猎人和一只老狼和小狼的故事。又不是简单的人与动物和谐相处,而是开掘到一种令人惊悚的哲思的深度。我之所以在初读时发生惊诧(且不说震撼)的少有的感觉,在于《猎户星座》是一缕天籁之音,或者说空谷绝唱。我很自然地发问,这是一个什么人,竟然能如此超凡脱俗发出这样的一声绝唱。”
作家王观胜老师,天性富有西部原始情怀,《猎户星座》可贵之处是不随波逐流,将猎人与狼的行为和心理划成等号,把大自然、人与狼融为一体,描写并揭示生命原生状态和自然的哲理,凸显人和狼的天性和情感,感叹英雄主义,与伟大的作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有异曲同工之美!人类社会,本该有一些有益的文化活动,或者叫文化游戏;“苦海”中的人类,很难摆脱罪恶,加上种种原因,很多看起来“洋火”的事情,其结局、效果的确像鲁迅先生说的:“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从水管里流出来的是水。”王观胜老师的短篇小说《猎户星座》,在我程翔的心里,和海明威《老人与海》,同样闪耀着光辉!
2011年8月25日,作家王观胜老师因突发脑溢血在西安病逝,静静地离开了这个喧嚣的世界。我像是王老师的家人似的,劝熟人朋友不要太悲伤,因为王观胜老师是性情奔放的西北汉子,是一位优秀的作家,是一个好人,好人就有一个完好的人生。他没有离开我们,抬头仰望猎户星座——那就是王观胜老师永远亮晶晶的归宿。
程翔简历
程翔,笔名蒙鸽,男,汉族,1960年出生于陕西省三原县,祖籍内蒙古武川县。跟随父母在驻河北、辽宁、黑龙江空军第三、六航空学院度过童年;在驻新疆哈密柳树泉空军第八航空学院子弟小学、中学读书,去柳树泉兵团农场上山下乡,1980年,在新疆库尔勒空军87493部队服役,1984年退伍,安排于陕西省三原县税务局工作,调到县工人俱乐部,进西安美术学院深造,在三原报社担任过记者部、编辑部、编采部、摄影部主任。 文章和图片发表在《人民日报· 海外版》、《解放军报》、《农民日报》、新西兰《华页》和《东方时报》、法国生活资讯网、北京《海内与海外》、《百姓》、《中华儿女• 海外版》等报刊并多次获奖;艺术摄影入选国际、国家、省、市级大赛和展览并多次获奖;油画、版画、书法参加省市书画展;1998年夏,日夜兼程赴湖北采访百年未遇的长江洪涝灾害;2010年秋,采访上海世博会。1976年以来,坚持每天写日记,著有千万字的《程翔日记》。参与创办陕西省第一个县级职工美协——三原职工美术协会,创办《陕西三原生化报》、《三原收藏》并曾担任总编辑;系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收藏家协会会员,咸阳市地税系统摄影协会评委会特邀评委,三原县美术家协会顾问,三原县作家协会副主席,三原于右任书法学会常务理事兼副会长,三原摄影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三原白鹿书画院副院长。
在文学、哲学、美术、摄影、新闻、收藏方面均有成果,传略载入《中国当代文艺家辞典》、《中国文艺家传集》和《陕西文化名人大辞典》等辞书。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8-24 23:19 , Processed in 0.02197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