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掬得满庭芳 文明花开满园春洛阳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2011-12-20 15:55| 发布者:cphoto| 查看:2790| 评论:0|原作者:康留国|来自:中国摄影在线 签约摄影师专稿

摘要:同心掬得满庭芳 文明花开满园春 康留国摄 文明洛阳令人向往 康留国摄 导读:2011年12月20日上午,中央文明委在北京召开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大会,隆重表彰第三批全国文明城市(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洛阳 ...
——洛阳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光辉历程

 同心掬得满庭芳 文明花开满园春 康留国摄

文明洛阳令人向往 康留国摄

 

    导读:2011年12月20日上午,中央文明委在北京召开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大会,隆重表彰第三批全国文明城市(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洛阳市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河南省委常委、洛阳市委书记毛万春参加会议并接受表彰。河南省会郑州同时当选“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继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 “国家森林城市”等荣誉后,2011年12月20日,洛阳又因获得了全国城市综合类评比中的最高荣誉——全国文明城市而再次精彩绽放。
     洛阳,一座拥有1500年建都史的历史名城,曾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地标。近年来,洛阳市把“福民、惠民、利民”作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基本理念,十年磨一剑。洛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群众性创建活动蓬勃发展,社会变得更加温馨和谐,城乡文明程度和公民文明素质不断提高。文明之花盛开,人民群众共享,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构筑起一道道亮丽的风景,广大人民群众成为文明创建的最大受益者。这是洛阳包容开放、创业创新、实干争先、负重奋进的精神纽带,是洛阳人民叫响“洛阳是我家,创建靠大家;全民齐动手,建好咱的家”口号奋发向上的完美体现!
     会神聚力写文明 洛阳盛开文明花。经过多年的实践,洛阳深刻认识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必须领导重视、责任明确、全民动员、合力攻坚。一是健全工作机制。洛阳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毛万春为政委,代市长李柳身为指挥长的市创建指挥部。把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多次召开全市动员大会,对创建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每月听取一次创建专题汇报;市文明办、市创建办每周召开一次新闻发布会,通过新闻媒体向全市人民通报创建工作进展情况和存在问题。二是完善考评体系。根据《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和《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体系》的主要内容,建立了环境创优考评体系,将文明城市测评项目中的八大环境建设全部纳入考评范围。形成了领导分包重点项目、常态化的舆论监督、工作落实问责和网络倾听社情民意四项长效机制。三是实行责任追究。有效运用公开、暗访、问责“三把利剑”,真正解决干部作风中的庸、懒、散、软、浮、躁、怨、疲“八大顽症”。设立了创建文明城市曝光台,通过媒体和群众给创建工作“找茬挑刺”,帮助职能部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地发明了“米长”工作负责制,将每一平方米的创建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四是坚持全民参与。坚持每季度开展一次环境创优民意调查,把评判创建工作成效的话语权交到群众手中,让广大市民真正成为文明城市创建的参与者、主力军。在全市上下提出了“洛阳是我家、创建靠大家、全民齐动手、建好咱的家” 这样一个通俗易懂、有亲和力的创建口号,拉近了创建与群众的距离,让群众切身感受到创建带来的可喜变化,从而进一步增强广大市民热爱洛阳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参与创建活动的热情。
     坚持建管并重,建设宜居洛阳。围绕“文化为魂、水系为韵、牡丹为媒、产城融合、组团发展、生态宜居”的城市发展总体思路,以“绿、亮、净、美、畅”为目标,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加快建设最佳宜居城市。一是大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高起点规划建设洛阳新区,实现了一跨洛河、再跨伊河的发展新格局。建成和改造横跨洛河六座大桥,横跨伊河的四座大桥也在加紧施工。洛北城区新修道路120公里,市区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4平方米。今年又安排资金7.16亿元,对125条市管道路、345条区管道路、53条背街小巷和205个无主管单位的破旧住宅小区进行全面整治。向市民免费开放公厕521座,目前正在建设100座单体无性别公厕。大力推进城乡共建、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44.3%。二是加快城市生态建设。大力实施“碧水蓝天青山绿地”工程,建成占地近3000亩的隋唐城遗址植物园和龙门山、上清宫、周山、小浪底四大森林公园,形成了环绕城市的绿色生态屏障。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5%,人均公共绿地率达到11平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连续五年超过300天。实施市区“四河三渠”治理,新区“五横、七纵、二湖”景观水系,伊河综合治理,引黄入洛等水系工程。形成了全长25公里,景观水面840万平方米的洛河水系生态带;全长80余公里,景观水面140万平方米的洛阳新区核心区水系,北方水城轮廓初显。三是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通过大力实施城乡面貌三年大提升行动,对露天烧烤、“五小”单位、店外经营、占道经营、流动摊贩、城中村及城乡结合部等市容市貌进行了彻底整治。城市数字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公共环境明显改善,主次干道亮灯率达到99.5%,基本完成了基础设施的无障碍化改造。以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清洁家园行动”为抓手,强化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做到“垃圾不落地、积存不过夜”,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2%。结合中央文明办、公安部等部门开展三年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倡导“关爱生命、文明出行”,实施“畅通洛阳”专项行动,采取多种措施,不断完善城市交通体系,有效缓解了交通拥堵,引导市民文明出行。深入开展文明集市创建活动,通过开展市场环境整治和诚信经营活动,全市52个大型集贸市场实现了管理责任到人、服务措施到位、摊位文明经营。
     一城文明风,满目和谐情。细节文明正在融入洛阳人的生活之中,文明之风已深深镌刻在这座城市的精神里。在创建过程中,洛阳坚持把培育城市精神品质和提升公民道德素质作为一项重点工程来推进,有效地凝聚人心,形成合力。一是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市委、市政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认真组织开展创先争优主题活动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重点,围绕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以打好“六加一”攻坚战为突破口,转变思想方式,掌握科学方法,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坚持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以反腐倡廉的实效取信于民。结合庆祝建国60周年和建党90周年,在全市上下广泛开展全民阅读和“做文明有礼的中国人”主题活动,开展“爱国歌曲大家唱”、“红心向党”活动,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二是大力弘扬洛阳精神。为进一步凝聚全市人民实现“福民强市”目标、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意志,洛阳在全市开展了提炼和弘扬“洛阳精神”活动,提炼出“包容开放、创业创新、实干争先、负重奋进”的洛阳城市精神,为创建活动凝聚了力量、增添了动力。在媒体开办了“洛阳精神大家谈”和“洛阳精神群星谱”等专栏,邀请专家学者、广大市民积极参与,通过畅谈城市精神,掀起全市思想解放和文明创建新热潮。三是抓好文明创建的“细胞工程”。坚持将创建文明城区(县城)、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景区、文明社区、文明家庭等作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细胞工程”抓实抓好,以“小创建”推动“大创建”,先后涌现出4个省级文明县区和创建工作先进县区,700多家全国、省、市级文明单位和文明村镇,龙门石窟荣获首批全国文明景区。以打造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为重点,全面提升文明行业创建水平,结合中央文明办开展的“百城万店无假货”、“百企千店践行道德承诺”和“讲职业道德、树行业新风”、“便民利民、优质服务”等活动,推动全市各个窗口行业和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参与创建,4家窗口单位荣获全国文明单位或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四是深入实施“十年道德教育提升工程”。以“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为主要载体,以市民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为突破口,一年一主题、十年不断线,把践行文明礼仪活动、升华市民思想境界、优化人文道德环境,作为涵养城市精神、培育城市品格、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载体。广泛开展“洛阳文明大讲堂”,向市民普及中华文明、中原文明、河洛文明和行为文明、素质文明。扎实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乡风文明建设为重点,以评选好媳妇、好公婆等和谐家庭建设为带动,培育了栾川县孝老爱亲的“晒文化”、宣传道德文明的“墙文化”和嵩县车村镇明白川村“扫帚扫出安乐窝”的和谐乡风文化,受到中央文明办领导的肯定和《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新闻媒体集中报道。
     润物细无声,引导好品行。洛阳市坚持把未成年人教育作为一项重大基础工程来实施,各级党委、政府亲自决策部署,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妇联、团委、关工委等社会群团组织广泛参与,通过组织开展“洛阳的节日”、“中华经典诵读”、“优秀童谣传唱”、“童心向党”、“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美德少年”评选、“小手拉大手”、阳光体育运动等活动,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涌现出了涧西区湖北路办事处“道德银行”市直四小“诗香校园”、第二外国语学校“校园贸易节”等道德实践典型。高标准完成全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乡村少年宫、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心理咨询室等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基本实现全面覆盖、全面达标。组建了60人的未成年人心理救助专家团。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作用,在市属媒体上开设了“伙伴”、“成长”、“教育周刊”、“小记者俱乐部”等节目、专栏,建成8个面向青少年的专门网站,在中小学生中开展文明小博客、班级博客活动。大力实施净化文化市场行动,坚决取缔各种类型的“黑网吧”和地下游戏场所,及时查处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非法出版物和互联网、手机淫秽低俗信息,为青少年营造了健康向上的成长环境。《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青年报》等主要媒体对洛阳未成年人工作经验予以宣传报道。
     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洛阳以组织开展评选表彰道德模范、市民标兵和“我评议、我推荐身边好人”活动为载体,注重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在全市上下形成了“当好人、长好心、做好事、有好报”的广泛共识。2011年上半年,洛阳市共入选“中国好人榜”8人,在全省名列前茅。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爱国拥军模范乔文娟;与病魔斗争27年,坚持带病工作的全国模范检察官程建宇;被居民誉为“赞不完、离不开”的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李虹;50年如一日义务奉养5位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老人的嵩县车村镇农民裴文学;12年风雨无阻,护送身患残疾姐姐上学的“河南省十佳美德少年”杨朝晖;捡到22万元巨款主动归还失主的洛阳女孩刘晓丽;救人不留名的“洛阳美丽女警”刘丽娟等道德楷模。他们的感人事迹,不仅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共鸣,也激励引导广大群众学习先进、见贤思齐。今年6月份,洛阳成功承办了两场全国《道德模范故事汇》基层巡演活动;8月份按照中央文明办安排,组织承办了“道德的传承——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活动在中国文明网现场直播。
     创建让洛阳更美好。点滴细节之间,有一种力量在生长。这力量,来自于这座城市逐渐深刻的文明气质。城市也因文明而幸福。洛阳市委、市政府坚持把“为民创建、创建为民”贯穿创建工作全过程,通过创建活动,改善市民生活环境,提升市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市民幸福指数。一是打造高效服务型政府。深入开展 “环境创优年”活动,打好政务环境创优攻坚战,努力创造全省最优、全国一流的发展环境。强化行政服务大厅建设,各类行政审批事项全部进入大厅集中办理。大力推行首问负责、联审联批等工作制度,全面提高服务质量。加快推进政务公开,较好满足了社会公众的信息需求。推进网上行政审批和行政效能电子监察,实现了对市直52个部门、930个审批项目行政效能的电子监察。二是完善社会服务功能。深入开展市直机关联系社区活动和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派驻社区工作,不断夯实乡镇、办事处基层工作力量,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会管理网络。建立医疗卫生、物业管理、社会保险、国企改制、交通事故纠纷等人民调解组织3610个,配备人民调解员14481名,排查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建立了110城市应急联动服务平台,整合原110、119、12315、12319等公共服务热线,集中受理解决群众诉求,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三是强化社会基础保障。坚持从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每年选定十大福民惠民实事,先后实施了保障性住房、阳光早餐、“菜篮子”、饮水安全、农村医疗卫生等近百项实事工程。累计建成经济适用房135万平方米、廉租房77万平方米,5.2万户困难群众喜迁新居。在全省率先实行社会保险“五险合一”和医疗保险险种全覆盖。加快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形成全方位、全覆盖的社区服务体系,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方便快捷的“一站式”服务。开办“慈善超市”8个,有效帮助解决困难群众生活。实施春节文化惠民工程、百万赏花门票赠市民、志愿者携手空巢老人赏牡丹等惠民措施,所有城市公园、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和大部分市内景点免费向市民开放。四是全力推进平安建设。将“公众安全感”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考评指标,投入资金3.1亿元,建成监控平台5314个、安装探头5.6万个,城市区达到了重点区域视频监控全覆盖的要求。深入开展打黑除恶扫痞行动,社会治安状况进一步好转。2010年,全市公众安全感指数达到95.28%、居全省前列,再次蝉联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市”荣誉称号。五是发展社会文化事业。加大公共文化场馆建设投入,先后建成体育公园、博物馆新馆、歌剧院、美术馆、报业大厦、广电大厦等文化场馆;新建公共图书馆11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8个,社区图书室100多个,村基层文化服务点1020个,并全部免费向市民开放。实施大遗址保护工程,建成了隋唐洛阳城定鼎门博物馆、天子驾六博物馆等一批文化遗产保护设施。积极发展红色旅游,命名了八路军驻洛办事处、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红二师师史馆等16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以全国特色广场文化活动“河洛欢歌”群众广场文化为平台,坚持开展“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和全民健身运动,不断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全市基层群众文化活动队伍达到3000多支,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参与、欣赏到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精神文化需求得到了极大满足。
     文明花儿开 幸福洛阳城。近年来,洛阳通过广泛深入持久的社会志愿服务活动,使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弱势群体、困难群体得到了关爱,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一是突出“共同参与、共同受益”志愿服务理念。2010年、2011年先后组织开展了“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和“关爱农民工志愿服务”活动,共分别在全市筹集志愿服务专项基金425万元和260万元,捐款数额均居全省第一。坚持开展万名志愿者助交通和万名志愿者科技、文化、卫生、教育、政策、礼仪六进社区活动,使志愿服务完全实现了规范化、常态化。组建了“网络志愿者”队伍,引导广大市民养成文明上网、健康上网的良好习惯;征募120名“义务控烟员”,使洛阳公共场所禁烟控烟活动走在了全国前列。积极发挥青年志愿者优势,热情服务2009世界邮展、2010河南省第十一届运动会、2011牡丹文化节等重大节会,为洛阳赢得了“微笑之都”的赞誉,使世界邮联主席沃尔夫由衷地发出了“没有志愿者的邮展,是不可想象的”赞叹。二是形成“四位一体、十大队伍”服务体系。为使志愿服务活动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洛阳市在全省率先成立覆盖全市各行各业的志愿者联合会,设立了志愿者工作服务科,建立了市、县(区)、办事处、社区“四位一体”的志愿服务网络体系,成立了公务员志愿者、青年志愿者、巾帼志愿者、“五老”志愿者、学生志愿者、“服务三农”志愿者、“关爱空巢老人”志愿者、网络文明志愿者等十大志愿服务团队,志愿服务点覆盖全市155个社区。全市注册志愿者人数达32万人,占城市人口20%以上。三是叫响“河洛志愿者”服务品牌。注重打造志愿服务活动特色品牌,不断提高社会影响力和认可度。近年来先后在全市推出在出租车行业自发成立河南省第一支爱心车队,组织300多辆爱心出租车每年义务接送考生、军人、老师的“全国百名优秀志愿者”任耀光;由全市老战士、老干部、老教授、老工人、老模范组成平均年龄75岁,最大年龄86岁,组织爱国主义教育巡回报告3000多场,为群众解决问题2200余个的“五老”督导宣讲团;还有15年如一日、祖孙三代保护黄河湿地的孟津老人马书钊,全国首支城市水上义务搜救队等志愿服务团队和个人。他们的无私奉献赢得了社会广泛赞誉,叫响了“河洛志愿者”特色品牌。2011年底,洛阳市志愿者联合会荣膺全国优秀志愿者组织称号。
     万紫千红总是春,风好正是扬帆时。走进今天的洛阳,优美的绿地、整洁的街道,158个社区图书馆内市民和洛阳人求知若渴的身影,数十个个文化广场上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都让你感受到这座“全国文明城市”深入创建的强烈脉动。
     面对荣誉,洛阳人清醒地认识到:“创建永无止境”!洛阳市将以荣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坚持“创建为民、为民创建”指导思想,确保“队伍不散、经费不减、力度不软、问责不断”,做到“持续创建、持续提升”,推动创建工作深入开展,提升标准、拉高标杆、狠抓落实,做到持续创建、持续提升,要以创建长效机制擦亮‘全国文明城市’金字招牌。
     如今,在洛阳,翻开报纸看到的是创建文明城市的新闻,打开电视、上公交车看到的是文明礼仪宣传,公交站亭、LED显示屏,到处是讲文明、树新风的温馨提示,工厂、社区、村镇、机关、学校,处处飘荡着全民创建的气息。继续加大正面宣传教育,让市民进一步认知创建、支持创建,感知文明、践行文明。继续坚持“福民、惠民、利民”创建理念不动摇,让群众受益、让群众满意,为群众造福。继续完善并利用好、使用好各项硬件设施,让群众有所得、有所乐、有所获。继续写好为民创建的“民情日记”,通过创建,真正解决群众的所难、所盼、所忧。牢固树立“民生、民利、民意”的“三民”意识,真正把创建的出发点、全过程、落脚点放到“福民强市”上来。扎扎实实搞创建,一心一意为福民,做到创建工作与洛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项目建设的相辅相成,借助创建巩固发展成果、打造城市品牌、提升城市软实力,从而实现创建综合效益的最大化,使创建真正成为实实在在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8-25 12:53 , Processed in 0.02153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