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门庭冷落的文化领域,眼下是突然风生水起了。君不见,多少活动正以文化之名,大行其道。 这个冬天,本人有幸列席于各种文化创新座谈会,各种文化政策咨询会,各种创意文化产业论坛,眼中所见,各种的满面春风与各种的眉飞色舞,耳中所闻,曰历史机遇曰发展空间曰文化自觉曰文化自信,总之尽是美好词儿。真是大大领略了一番文化的春天正到来的消息,颇开了眼界,长了见识。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宣布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国策,是众所周知的背景。可以预期,未来几年政府这只看得见的大手,将把大量资源配置在文化领域。以要建全国文化示范中心城市的北京为例,明年将设立百亿元计的文化发展基金,眼下正有上百所剧场在热火朝天地筹建。以此度之,推而广之,未来几年全国必将涌现一大批的创意文化园区,涌现一大批的文化创意公司。我想,这其中应该很不乏摄影人所关心的图片产业园或摄影节之类的项目吧。春江水暖,历来是商贾先知。面对历史性的文化钱景,善于审时度势的弄潮儿们,自然要一拥而上以图先机,力求在此一轮浩浩荡荡的文化大潮中,随其波,逐其流,搭一程顺风舟,分一杯热羹鲜。 似乎大家都在心照不宣地思考同一个问题,文化大发展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什么呢?大概因各人的立足点不同而异吧。 居庙堂之高者,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动机,应是强化核心价值体系,归根到底是提升国家软实力。对于投资人及职业经理人来说,则是看到了一个有前景的朝阳产业,关乎当下的政策红利、资源流向以及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 至于普通如你我者,干着与文化沾边的活计,处江湖之远,怀千里之志,面对这样一个文化狂飙突进的年代,自然也难免心头痒痒,寻思起文化精进的种种捷径。这个冬天,作为一名媒体从业者,一名前摄影师,当我思考着关于文化的各种可能性,当我游走于各个冠冕堂皇的会场,当我倾听着各色聪明人等畅想文化作为产业的远大前程,也不禁浮想联翩,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此状态,怎一个心浮气躁了得。 当大伙儿都在高谈阔论着春天,比春天先行一步的,也可能是该季节的流行病,如中医所讲,春天里最常见的疾病都是“燥”性的。我的意思是,有时拥有更多可能性的假想,反而会让人置身于更大的无所作为的危险中。 这种时候,且读读资中筠先生的书吧,去去虚火。《资中筠自选集》前不久被《新京报》评为2011年度图书,致敬词如下:资中筠先生虽已年愈八十,对心灵自由、思想独立的追求犹似壮年人,年事渐高,对现实的关怀,却愈加真挚强烈,越是敢于对现实社会发言。这套资中筠自选集中的文章,大多写于资先生正式退休后,少有文人雅士的闲情逸致,而多是感时忧世的正直,针砭时弊的犀利,洞观时局的睿智,忧国忧民的悲悯⋯⋯ 资氏之为文,真文化人的担当与纯诚。文化对她来说,岂是一门经营?乃是自我修行的精神家园,乃是启蒙社会的文明灯塔。 讲一个资先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小故事。资原供职于外事机构,主要工作是在外宾来之前做方案,来以后陪着参观,曾担任毛泽东翻译,而她自己觉得,此不足为外人道。49岁之前,资评价自己的文字全是奉命之作,功利先行。49岁一场大病需动手术,进病房时想到,自己一生送往迎来,并没一件事情是真正想做的,一念即起,于是改投社科院,潜心向学,终有大成。 《中国摄影》杂志社抬举我,邀请我这样一个不拍照片许多年的人来开专栏,姑妄写之,其实心中忐忑,惶恐自知。而所自持者,在于摄影是我热爱,且认为这也应该是自己一生中要用心去做好的事。资中筠先生的故事,我觉得简直就是对自己的一个忠告。 或许也可以是对所有摄影人的忠告。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即将到来的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春天里,更须明了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然后,纯诚的做下去。 可是如果,你给自己的定位是作品人,是一个纯粹的拍照片的人,那么,与其追随潮流,不如执著我心,与其关心大势,不如专注自己的一亩三分田。 摄影终归是一门对抗时间的艺术,确切地说,是关乎执著的慢的艺术。宁静者致远。 套用时下正时髦的话来说,这大概就是一个摄影人应有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吧。 是为开栏语。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8-15 12:55 , Processed in 0.016352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