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隆里古城与我有缘,如今我也渐渐迷恋了这座古城。转眼间,从部队转业的我到地方工作也有一年半载了,有幸的是能安排到具有六百余年的隆里古城工作,在我的生活中,在此之前,因为我有一位战友是隆里古城人,在2007年的时候,也和战友们到隆里古城,说来也很有幸,我和隆里古城的战友曾经到火热的军营一起并肩作战13年,又是同一年转业到地方,但很遗憾的是我的战友家妻是定居在南国春城昆明,他转业后也就落户在昆明了,但我的爱人在生我养我的杉木之乡锦屏, 我只得依依不舍挥手告别了同一火车皮奔赴南疆的同乡战友,告别了军营里曾经是革命的需要同吃一锅饭聚集在八一军旗下的南疆北调兄弟战友,告别了曾经生活十余年的第二故乡南疆云南,离开的那一刻,连队兄弟战友一曲曲《战友亲如兄弟》、《送战友》、《兄弟情深》的军歌,让我热泪满面,因为每句歌词都留下我军旅生涯的从军写照,每一句歌词都有我与战友兄弟的难忘故事,特别是同乡,那就更不用说了,一起集合在军旗下十三年,如今就我回到故土,心里是百般的无奈,这就是一个人的命运的决定,虽然很多战友挽留与他们一起到南国创业,但我是身不由己,长年的在外,牛郎织女的生活和年迈的父亲让我还是回到了生我养我的故土,说实话,从军十余年的我每年休假个把月与家人团聚,我就觉得很愧疚,一方面愧疚对年迈父亲没有尽孝心,另一方面愧疚不能像常人一样与爱人花前月下每天享受天伦之乐。这也是军人的生活写照,忠孝不能两全,但我对自己选择绿军装从不后悔,正因为我生命里有了当兵的历史,才使我如今在困难面前坚定如钢。但是为弥补自己从军岁月对家人的关照不周,我还是谢绝了战友好意的挽留,踏上了回乡的征程,从头再策划自己从军人向地方百姓转变适应地方节奏的人生旅途。回到故土的我也到家里面呆了半年,最后被安排在了锦屏打造旅游之乡隆里古城,之前对隆里古城不是很了解,就是和战友休假到隆里古城也不过呆了半天,虽然战友也免费给我们当导游,但那时也很不留意,我只记得我们七八个战友从隆里古城北门进去,走过一条古老的鹅卵石花街就到了战友家,到他家几个人围着一桌子就开始进入摸砖头比赛了,也没有到古城里面走了,晚上与战友几杯桂花酒下肚酒意上来,不知不觉就回到县城了,说是去隆里看古城,其实是到隆里古城喝酒,就这样到隆里古城一趟只听战友解说东西南北门的历史之外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记得我第一天到隆里报到的时候,与我前往的也是比我晚当兵一年的老乡家门,一下车就到乡政府报到了,也没有进古城,但隆里古城没有我想象之中的那么完美,刚到隆里几天我就感觉到心灰意冷,因为之前在南疆从军的我去过丽江古城,丽江人潮如涌不说,古城的繁华景象隆里古城无法比拟,如今到隆里古城每天只能看到偶尔百把人的旅游团队真的与其他旅游古城无法比拟,对于我安排在这样的旅游之乡我的优越感一落千丈,就这样我带着失落的心情进入了我到地方的工作状态,我的编制是在乡文化站,虽然与我到部队的专业对口,但看到比我晚一年转业的工资比我多六七百元心里很不是滋味,到党政办帮忙的我也没有多少时间去想这些不愉快的事情,一上班不是接文件、接电话就是帮忙复印搞材料,对于刚回到地方工作到部队很少摸电脑的我来说难上加难,也只得请教办公室的其他同志了,一个月下来,我对电子政务文件的接收、发送也进入了状态,也能跟上节奏了,也渐渐对隆里古城的历史有了一些了解,由于办公室女同事多,主任和我也经常下村、拍照收集材料,在主任的指引下,我也开始深入各村拍照学写简报,虽然在部队的我也爱写些广播稿,但基础还不行,写的简报质量跟不上,但到办公室就没办法,女同事不想写,我也只得班门弄斧了。为了写好简报,我也经常到古城了解情况,更多的是了解隆里古城的历史,渐渐的对隆里古城的定位有了新的转变,也渐渐对这座具有六百多年的明代军事城堡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众多的专家学者络绎不绝的到隆里古城采风,也很有幸的与众多的专家学者交流隆里古城历史的遗风,让我更深的了解这座明代军事城堡军屯文化、农耕文化,让我更想去了解来自中原军人为戊守夜郎边关的故事。特别是古城如今完好如初的保存着隆里古街、古井、古碑、古桥、古屋是全国少见。虽然隆里古城经历了六百多年历史无数战争的洗礼,但由于城内鞍马回头明通暗塞,虚实结合,暗设机巧让入侵者有进无回,正因为结构布局的巧妙用意,多起的战乱还让这座亦兵亦农的明代军事城堡完好如初。到隆里古城工作也有一年多了,不论是在网上、报刊上都有隆里古城众多的报道和介绍,但我更感兴趣深入古城民、三街六巷、古城寨老去收集汉文化孤岛的历史资料,哪怕是一小点的收获也觉得快乐无比,记得有一位专家对我说过,小石,你能到隆里古城来工作是一种荣幸,更有幸的是你能在文化站工作就更幸运了,因为你更有机会去挖据隆里古城的历史文化,隆里古城对于当前来说,是一座未被开发的处女地,这里保存着原生态的明代历史文化,是专家学者研究明代卫所制的佳地,这里大到古街、古井、古碑、古桥、古屋,小到三街六项的每块石头,都蕴含着研究不完的历史文化。能在这里工作是一种快乐,更多的是责任和义务,年轻人不要放弃和气馁,要把挖据这里的军屯文化、农耕文化、卫所文化、汉族与苗侗文化融合的责任放在心中,那是你的一种快乐。听到这一番肺腑之言后,我也还真的有了更想去挖据隆里古城这座明代历史名城文化的义务和责任,更想深入古城走家串户去了解收集更多的资料,履行自己的职责,现在到古城的我对隆里古城真的产生了深深爱恋,虽然目前也没有为古城人民做过什么感人的好事,但能把隆里古城自己知道的历史文化以小小豆腐块的形式反映在不同的报刊和媒体中,我也觉得快乐无比,当然也感谢那位专家前辈给我的良言佳语,更多的感谢是各新闻媒体对我的信任和厚爱,感谢各位同行记者编辑前辈的关心指教,才使我有了在各报刊新闻上露名的机会。但对于我来说,刚到隆里古城工作一年多,对古城的历史文化了解还是远远的不够,特别是作为一名在文化站工作的职工,我深感责任重大,因为隆里古城民间文化多姿多彩,迄今保存着玩龙灯、演汉戏、迎故事等充满汉文化色彩的习俗,要把这些民间文化挖据发扬光大,那就更难了,虽然隆里古城花脸龙在全国独一无二,但要把这一文化遗产打造成为独特的旅游文化品牌,那就要更深入群众了解挖掘,当然如今隆里古城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加紧实施打造之中,隆里古城玩龙灯、演汉戏、迎故事民间文化正在挖据打造中,特别是隆里古城花脸龙表演成为了迎接游客嘉宾的文化品牌,隆里古城舞龙队在省内外表演比赛名声在外,特别是近年来多次在省内比赛,精致的动作得到了评委的充分肯定,特别是2011年11月底在广西龙胜的比赛,以独特的花脸龙表演和高难度的动作技压群雄,完全征服了在场的观众和评委,夺得了一等奖,把汉文化孤岛的具有六百余年的花脸龙文化遗产推向国内外打开了平台,如今到隆里采点花脸龙文化的国内外新闻媒体逐年增多,隆里古城的知名度逐年扩大, 这座六百多年前亦兵亦农,能战能防的军事城堡。原生态完好如初的古建筑群、“三街六巷九院子”、鹅卵石花街、城外城壕、东南西北城门古楼、龙标书院的“汉文化孤岛”的历史风韵让更多的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我也深感能到隆里古城这座明代军事城堡来工作荣幸,因为在这不起一眼的小城,让我了解到了众多平身没听过没见过的珍贵历史文化,虽然这里没有丽江古城的繁华,没有山西平遥古城的壮观庞大,但这里一草一木都是没有经历设计师的艺术加工包装,原生态保存着完好如初,就包括中原军人的后裔们如今都还保持着先人们的生活方式,你一走进隆里古城就感觉到城里的军人后裔不分男女老少说话粗声大气底气十足,明显与苗侗民族的区别,在东门入口的石凳上,假如你留意的话你会从他们交流之中多数是在谈论家谱的事情,有时为了争谁家先到隆里激动动干戈,特别是每年明清节祭祖是隆里古城人民的一件大事,每年这一天,为逃避战乱流落他乡的家属都要来祭祖,寻家谱是他们梦寐以求的愿望,因为当年随朱元璋的一声令下,来自江西、安徽、湖北、江苏等九省的军人们带上家眷来到夜郎国边境戊守,与家属隔绝,但他们从不放弃与家人团聚享受天伦之乐的梦,为了这一梦,他们与周边苗侗民族很少往来,城内自行通婚,就是如今,军人后裔们牢记先人使命,继续在寻求回归故土的梦,是的,正因为他们有了这一份梦想,才显露出汉文化孤岛的景象,才能把隆里古城的明代建筑格局和民间文化保存着完好如初,才有了今天挖据打造的历史价值。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8-26 00:58 , Processed in 0.02267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