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魅力和收藏学问--[靳宏伟]

2012-1-4 11:55| 发布者:cphoto| 查看:1078| 评论:0|来自:中国摄影报

摘要:靳宏伟:原作魅力和收藏学问 如果要列出一张2011年摄影界最令人难忘的展览名单,那么9月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启的“原作100:收藏家靳宏伟藏20世纪西方摄影大师作品展”巡展一定会名列前茅,与此同时,如此大 ...

靳宏伟:原作魅力和收藏学问

[来源:中国摄影报  作者:李倩]


    如果要列出一张2011年摄影界最令人难忘的展览名单,那么9月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启的“原作100:收藏家靳宏伟藏20世纪西方摄影大师作品展”巡展一定会名列前茅,与此同时,如此大规模的摄影原作展示也让摄影收藏再次成为艺术界瞩目的焦点之一。摄影“原作”的魅力和重要性经由这项还在继续的巡展,在普遍缺乏原作经验的国内摄影人中引起了不小的震撼和讨论,而这次难得的珍品荟萃也让我们得以结识了一位颇具国际视野的华人摄影收藏家——  


    靳宏伟:原作魅力和收藏学问  22年前深秋的一天,一个留着平头的青年出现在美国马里兰艺术学院摄影系的教室里,正在教世界摄影史的系主任杰克彬彬有礼地跟同学们介绍:“这是我们学院163年历史上第一个从中国大陆来的学生。”当同学们惊诧的目光稍稍平息,杰克就开始问话了:
        “你知道除中国以外的世界摄影家吗?”
  “知道一点点”,他用蹩脚的英语回答。
  “能说出他们的名字吗?”
  “安塞尔·亚当斯、卡蒂埃-布列松”,他几乎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
  “还有呢?”
  “没了。”
  “在你们的国家里,这两位就是世界上最最伟大的摄影家了?”
  他肯定地回答:“应该是的。”
  大家笑了……
  当年这个答话的青年就是靳宏伟。1989年,怀揣摄影梦想的靳宏伟离开当时就职的《上海画报》,远赴美国深造。在顺利获得硕士学位之后,生存现实却让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放弃摄影,但他似乎注定要和摄影结下不解之缘。
  随着人生阅历的日渐丰厚,靳宏伟将自己对于摄影的钟爱转化为对原作收藏的执著。只是,而今的他对世界摄影的了解已更加丰厚,再不是当年那个只认得亚当斯和布列松的初出茅庐的中国学生。相机成为他认识世界的又一只眼睛,为他带来人生不可多得的财富。他将构成20世纪西方摄影传统的节点性人物的经典作品系统性地展开收藏,从斯蒂格利茨、斯泰肯、韦斯顿,到埃文斯、弗兰克,从卡拉汉、布拉沃、希斯金德、卡普尼格罗,再到阿勃丝、弗里德兰德……他的收藏本身,就是一部生动的20世纪西方摄影史。
  为与更多人分享对摄影作品的感悟,靳宏伟将自己全部收藏的三分之一带到中国进行巡回展示。他却完全没有预想到此次巡展的轰动效应:400张展览请柬早在开幕前就被求取一空;在豆瓣网,2000多名网友相约结伴前往美术馆观看展览;在百度、谷歌等网站搜索“靳宏伟”,十余万搜索结果赫然在列。在靳宏伟为“原作100”展览所作的序言结尾,他写道,“假如思想是一种艺术,思考是一门哲学,那么摄影就该是一种用相机来延伸思考的艺术。我多么企盼自己有着这样的能力。”而从他对摄影史和收藏市场的知识积累和独特见地来看,我们相信他已经找到了自己延伸思考的最好方式。


摄影史上90%的大家出现在20世纪
中国摄影报:您从何时起开始影像收藏?
  靳宏伟:2006年。我的生意到2004年完成了原始积累,有了周转的钱,赢得了我人生真正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正因为有了原始积累资金,2005年生意逐渐起飞,才有了收藏摄影作品的可能。我一上来就很猛,作为一个普通收藏者,第一次就一下子买了20多张照片。一般第一次收藏的人是很少一次买这么多照片的。
  中国摄影报:当时总共花了多少钱?
  靳宏伟:那是在当年的AIPAD(纽约图片展销会)上。第一次收藏作品的平均价位不算最高档,大概二三十万美元。
  中国摄影报:第一次收藏了哪些摄影师的作品?
  靳宏伟:真正好的照片不太多。哈里·卡拉汉拍他老婆后背的剪影,还有他拍的一张树的照片。第一批照片还有玛格南图片社摄影师艾略特·厄维特的。那时照片相对比较便宜。
  中国摄影报:您购买照片一般通过哪些方式?
  靳宏伟:一般通过画廊购买,或是寄售。也有收藏者通过画廊直接找到我,问我是否有收购的意愿,画廊从中抽成。今年初,有个人生意不景气,通过画廊找到我,想要出售亚当斯的一张《冬天的风暴》。我当时有些犹豫,因为亚当斯的作品市场上很多,随时随地都买得到。后来我上网搜索了一下这张照片,发现宝丽来公司破产拍卖时同期制作的这张照片卖了72万美元,我就马上买了下来。我经常去的画廊遍及世界各地,包括美国的纽约、旧金山、洛杉矶、亚特兰大,加拿大的多伦多,法国巴黎,英国伦敦,还有瑞典、澳大利亚等国。
  中国摄影报:为什么会首先选择20世纪的摄影作品进行收藏?
  靳宏伟:毫无疑问,20世纪是我收藏的重点。这个世纪是西方乃至世界最为激动人心的年代。在摄影术发明的172个年头里,真正值得收藏的艺术家不超过100人,其中真正的大师不超过50人。20世纪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年代,只有这个世纪才把摄影真正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摄影史上90%的大家出现在20世纪。你触及了一角,就有可能拥有全部。
  中国摄影报:您个人的收藏标准是什么?
  靳宏伟:我收藏作品就像渔民撒网,重要的人物一个不漏。但也会区别对待,一方面要看自己的个人喜好,同时也会考虑市场因素。我挑作品遵循四项基本原则:1.作品本身的分量;2.它流通的数量;3.价格;4.作品的升值空间。所以说收藏是可以选择的,不是大而无边的事情。


艺术就是需要有寿命  
中国摄影报:将原版名作拿到国内巡展,肯定有一定风险,您为什么还要做这件事情?
        靳宏伟:摄影师付羽看到过我收藏的这些照片,回来跟策展人蔡萌讲,蔡萌通过我的朋友李嫣,问我能不能把这些原作带到中国来展一次。我说可以,就这么简单。照片由我空运过来。保险也是我来买的,最后追加到1500万美元。虽然我不觉得有特别大的风险,但也有一定的抗风险意识,最贵的几张作品没有带来展出。比如罗伯特·梅普尔索普、辛迪·舍曼的个别作品不进行巡展。
  中国摄影报:展览要到多个城市,展出地点是按照国内的八大美院来定的么?展览场地、安保、温度、湿度、灯光,您都会亲自安排吗?
  靳宏伟:我都没有走过。深圳、上海没有影响力较大的美院,但这两个城市的影响力很大,所以我特别提出应该添加展出。我的个性就比较相信别人。我在美国22年了,东方人跟西方人有一个很大的差别,美国人做生意首先是建立在信任上,而我们东方人首先保持怀疑。西方的哲学跟东方哲学完全相反。我相信王璜生馆长和蔡萌对这些设施都有所了解。如果美术学院的展场条件达不到,他们会考虑别的场馆,比如当地博物馆、美术馆。西安美院好像没有特别好的展馆,所以安排在陕西省美术馆,武汉一站安排在武汉市美术馆。我想他们有一定的风险控制能力。
  中国摄影报:原作是指拍摄者洗印的第一批照片吗?您的这些藏品是否在国外展出过。
  靳宏伟:理论上讲是这样的,由本人洗印的第一批照片。很多摄影师自己不洗照片,他们拿去授权让别人制作,第一次签字,也算是原作。这些藏品没有完整展出过。有些地方的博物馆做特定展览的时候会向我借两张片子。因为他们很多人知道我收藏照片。
  中国摄影报:很多人会怀疑,现在已经到数码时代了,原作还那么重要吗?
  靳宏伟:意义当然相当大了。展览中也有几张数码照片,是德国摄影家的作品。现在很多当代摄影家用数码相机,如果他第一次签字,我们也认为它是原作,但数码照片相对于银盐冲洗的10张限量版,数码微喷的10张价格平均要低30%。还有一个,数码作品的生命力是有限的,不论怎么喷、怎么打,它的保存期限有限,这就决定了它的寿命,而艺术就是需要它有寿命、有历史,这就是最大的问题。当然,如果说有一些人不太在乎这个,我也没有反对意见。
  中国摄影报: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虽然现在很多摄影师都开始用数码相机了,但对摄影的收藏却依然更多集中在大批非数码摄影作品上?
  靳宏伟:不能完全这么说。数码的东西如果是出于名人之手也同样有价值。
  中国摄影报:也许数码照片不太适应收藏市场,因为存在太多不可控因素。
  靳宏伟:它的价值观还没有完全确立出来。不像原作一样有规定的价值,有一套成熟的美学标准,价值判断体系都很成熟。

规矩立下来了,后面的人执行就会很顺畅
中国摄影报:有没有买过不是原作的作品?
        靳宏伟:比例很小。展览照片中有2%是没有签名的,像罗伯特·卡帕和维吉基本不给自己的作品签名。签名和不签名的作品在国际市场的价格比是4:1。根据个人习惯,有的摄影师喜欢签在照片正面,还有很多签在背面。罗伯特·弗兰克所有的照片都是正反签名,前面、背后各签一个。辛迪·舍曼的签名全部是用铅笔签在背后的。每个人都不一样。一般学院派没有人用水笔签字,都是用铅笔。卡拉汉和亚当斯属于学院派,都是用铅笔签在前面,签得很仔细。但总的感觉,布列松、卡帕、厄维特这些从事纪实摄影的人大多用水笔签,不讲究,和真正的学院派很不同。你如果仔细研究,这里面很不一样。当然签名在哪儿并不影响价格。
  中国摄影报:中国这几年艺术品市场如火如荼,基本集中在当代艺术、架上绘画等上面。很多人会说到摄影是个原始股,现在很低价格。前几年只要你有500万就可以把中国摄影史上那些名家的作品都买来了,但500万到国际市场上就只算寥寥。这个市场就像温吞水,滚起不来。有很多人觉得摄影是可复制的,不能跟只有一件的绘画作品价值相提并论。另外,很多人会觉得中国人的公信力并不可靠。有些中国摄影师出售时说限量50张或10张,实际上背过身去谁知道他(她)再印几张,各种各样的原因。
  靳宏伟: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公信力。摄影师对自己要求不严,最后害的是自己。你出售时写限量30张,最后却卖出去50张,最后一定会信誉、名誉受损。但对于摄影收藏来说,中国目前最困难的是缺少定位系统,无法确定某一位摄影师及其作品的价值。
  中国摄影报:相对而言,国外有一个非常清晰的定位系统,它是怎样产生的?
  靳宏伟:国外艺术市场相对成熟。我个人觉得,美国其实也走过像我们经历的这样一个过程。一开始大家也认为摄影作品可复制,因此价格不可控,但老一辈的大摄影家,曼·雷、卡拉汉、 斯蒂格利茨,把这些事情从头就做得很好,建立起了自己的公信力。规矩立下来了,后面的人执行就会很顺畅。所以我认为,美国收藏市场是桶形,顶上、中间、下面都比较大,顶级的博物馆等收藏机构、律师楼等公司企业,甚至个人都会有很好的收藏。除了爱好和升值等原因外,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一点,是国家出台了相应政策。如果你进行收藏,这些摄影作品作为公司的财产可以抵税。另外,也可以把收藏捐给博物馆,抵掉同等价值的遗产税。
  中国摄影报:博物馆的收藏也是有所选择的。
  靳宏伟:当然,美国每个地区艺术博物馆的侧重点不一样。亚特兰大艺术博物馆侧重收藏美国南北战争的影像,还有卡拉汉的100多张作品,因为卡拉汉是在亚特兰大去世的。据我所知,休斯敦是拉斯洛·莫霍利-纳吉作品最大的收藏地,而纽约布朗克斯画廊有大量的辛迪·舍曼作品收藏。毕竟一家博物馆的经济实力只能供其收部分藏品。
  中国摄影报:一般艺术收藏都会以一部较可靠、权威的摄影史作为参照,按照既定结论来参考收藏的范围及兴趣,您也是这样操作的吗?您是依照某些西方摄影史还是根据自己多年来的了解来确定收藏?
  靳宏伟:应该说是这样。但个别摄影师面世的照片比较差,虽然价格低,我也没有收。举一个例子,安德烈亚斯·费宁格的照片,我看到的都很糟糕,所以没有收。而20世纪能够名标摄影史的摄影师作品,我基本上都有,即便是自己不太喜欢的摄影师,比如美国南方最重要的摄影家之一威廉·艾格斯顿用大底片彩色染印法拍的猫王家乡。艾格斯顿很有运气,他自己开车带了一摞照片到纽约现代艺术馆(MoMA)给当时的著名策展人约翰·萨考夫斯基看。因为很少有人拍南方,萨考夫斯基就给他做了个展,让他一举成名。虽然此后几乎所有权威评论家都说这是美国历史上最令人讨厌的展览,但他仍然出名了,照片很贵。
  我基本的做法是对这些重要人物,像渔民撒网一样争取一个不漏,但是也有重点,比如曼·雷、爱德华·韦斯顿、哈里·卡拉汉的原作我都有很多张,这些人都是我重点收藏的对象。近代的重点则是莎莉·曼、辛迪·舍曼、珊迪·斯考克兰(Sandy Skoglund)、威廉·魏格曼(William Wegman)。还有两个重点人物——达明·赫斯特和理查德·普林斯,收藏他们的东西就等于买股票、投资,但真正好的作品还是摄影史上的那批人的。如果要收藏,你就要认清市场、认清价值。
  中国摄影报:中国摄影缺少一本兼具公信力和权威性的摄影史。
  靳宏伟:没错。比如说MoMA的萨卡夫斯基,他写的摄影史相对来说就比较权威,但最权威的当属博芒特·纽霍尔写的《摄影史》,甚至大学摄影教育的教科书都以此为准。

表象背后都有一定内在因素的影响
中国摄影报:您自己现在还拍照片吗?
  靳宏伟:我不拍照片已经十多年了,但是我的照片一直都在卖。因为我在美国刚毕业的时候生活很困难,拍了很多照片通过图片社代理出售。除了玛格南,西格玛、伽马和西帕都代理我的照片,时不时还寄支票来。因为图片社的图片要循环好几年才能产生效益,需要很长时间周转,持续不断地供片,所以,现在我虽然基本不拍了,但照片一直还在卖,有时价格也不低。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什么摄影家。但我如果哪天重新有了激情,有了思路,也会再拍。
  中国摄影报:您一直强调有观念、有思路对摄影师来说非常重要。
  靳宏伟:是,这跟基本功没关系。举个例子,达明·赫斯特就是抓住了一个生与死的主题,拍骷髅头、死去的蝴蝶、和平鸽。技术上非常容易实现,照片本身也没有什么深度,但照片仍然会卖到天价。
  中国摄影报:如此多的世界知名摄影大师,他们的成功之路是否有章可循?
  靳宏伟:事实上,在西方,摄影师要成为大师基本上有两条路,一是在著名的图片社干过,为著名的杂志完成采访任务,留下了些传世之作,比如说卡帕、萨尔加多、厄维特、布列松等。尤金·史密斯也为《生活》等知名杂志拍过。这是一个主要的渠道。还有一些人像罗伯特·弗兰克、沃克·埃文斯、多萝西亚·兰格,他们当时由政府提供一笔钱完成一个项目——记录美国,虽然比较特殊,但也属于通过第一个渠道成名的。另外一批人,几乎是被重要画廊举办一次展览而推举成名的,比如前面提到的艾格斯顿。如果不是经过这两个渠道,很难有一夜成名的神话。
  另外,摄影史上的大师,从纳吉到斯特兰德,还有曼·雷、阿勃丝、辛迪·舍曼,这些人全部是犹太人。我这次“原作100”展览的116幅作品来自79位摄影家,犹太人占到了35%。还有一些人跟犹太人有关,比如罗伯特·弗兰克,他的成名跟犹太人的推崇有直接的关系。假如今天开一个摄影展,一两个人买你的照片,你不会成名,但假如我请了100个人来,100个人都买你的照片,而这100个人都把照片挂在家里,然后又各自在家里开派对,那就扩散开来,一下子就会成名,一夜之间。辛迪·舍曼就是一夜成名的。而且,很多有名的画廊都是犹太人投资的,占的比例非常大。罗伯特·弗兰克、威廉·克莱因、南·戈尔丁,还有现在的安妮·利伯维茨,他们的成功或多或少都与犹太人的追捧有关系。仔细观察一下,这些表象背后都有一定内在因素的影响,不得不说是一种值得研究的现象。
  成名的方式很重要,在美国东部,百分之六七十的摄影家都是在犹太人的推动下成名的。但在美国西部的摄影人,像韦斯顿、温·布洛克,他们形成了一个群体,并且成为群体中最棒的领军人物,成为了大家的模范、楷模,情况就不太一样了。
  中国摄影报:从摄影史角度上看,这批摄影家好像正处于一个大师成名的时代,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似乎涌现了很多优秀摄影师。
  靳宏伟:这就像中国电影的第五代导演,自第五代以后没有出过什么特别大的导演,但还是有不少人在导片子,没有成那么大的气候。别的国家我不清楚,美国摄影绝对是这么回事。美国摄影最重要的一批摄影家就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来的那一批人,巴巴拉·克鲁格,辛迪·舍曼、斯考克兰、南·戈尔丁、魏格曼,罗伯特·弗兰克这样的人后来没有再出现过。当然也出现过英雄,但再没有出现过大师。英雄不等于大师,英雄到处都是,但不能引领起风潮。这是我的看法。像理查德·普林斯、达明·赫斯特,虽是略年轻的一辈,但他们不能完全说是从摄影做起来的人,而是从绘画过来。他们跟传统意义上的摄影师不一样,只是发现摄影这个媒介更容易发挥。
  中国摄影报:他们的名望已经足以让他们做什么都可以,就像安迪·沃霍尔也拍宝丽来照片。
  靳宏伟:我有一张沃霍尔的照片,他拍的教皇保罗二世,照片都过曝了,还是很受追捧。有一次,一个人给我看亚当斯学生拍的照片,拍得特别好,其中有一些比亚当斯的还好,却只卖一两千美元。

中国摄影师的作品价格太高太离谱 
 

中国摄影报:听说在国外,20世纪的这些大师很多作品明码标价,而且价格并不是特别高。
  靳宏伟:对,一般作品的价格不像中国当代艺术那么疯狂,但好的照片很贵,一般的照片相对来说价位比较便宜。比如杰里·尤斯曼,在所谓的大师里,他是不太被美国艺术界追捧的。他的大多数照片很便宜,几千美元一张,但有些照片相当贵。还有阿勃丝的那张双胞胎小姐妹,5年前我看到的原作最低价格是160万美元。还有小男孩儿拿手榴弹那张,是她的另一张标志性作品,总数只有50张,市场上最低一张也要46万美元。而阿勃丝的照片中,便宜的也只要两万美元左右,但优秀的代表作相当贵,差别很大。
        再举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曼·雷有一张玻璃球放在脸上混充眼泪的名作,他后来洗印的同张照片卖出的价格从几十万美元到十几、二十万美元都有,都有本人签字,但他最早洗印的20多年前在美国就卖出了百万美元。每位摄影师的不同照片、同张照片的不同批次都有很大差别,不能一概而论。
  中国摄影报:哪怕摄影大师,能被人牢牢记住的也只有那么几张照片?
  靳宏伟:我个人认为不超过5张,被一般人熟记的就只有那么多。但对这个问题,每个人有不同的看法。
  中国摄影报:在收藏照片的过程中,碰到过赝品吗?有没有买了某张照片后感觉很后悔?
  靳宏伟:目前没有碰到赝品。我收藏所有的照片都要看签名。摄影家的签名我都熟悉,不太可能被迷惑。而且我收购都是通过比较好的画廊,一般不会出现这样的事情。
        2010年11月,我收了几张达明·赫斯特的作品,买下来以后才觉得他拍的骷髅头对中国人来说不太吉利。2011年3月,当意大利一家画廊问我有没有赫斯特的东西时,我就卖给他了。其实,这几张照片一转手赚了8万美元。我现在也觉得有点儿后悔,但不想留着它,还是觉得不太吉利。对我来说,大多数作品即便不够太好,能留着就留着。还一个很重要的例子,我有史以来所有生意上犯的最大的一个错误,就是一次网上竞拍沃霍尔的一张黑白自拍像。这张刚刚被发现的作品最后以2.5万美元成交,但我当时犹豫了一下没有收。今年在伦敦苏富比春拍上,这幅作品以1400万美元成交,可以说是摄影史上最贵的一幅单张照片,简直不可思议。
  中国摄影报:中国摄影师的作品您收过哪些人的?
  靳宏伟:我这里大概有二三十张。但这些作品不是我去收的,而是人家带来给我看,我就留下来了,一张照片给大概几百美元。
  中国摄影报:为什么不选择收中国摄影师的作品?
  靳宏伟:我的精力有限,但下一步可能会做。目前在世界上比较大牌的中国摄影师我知道,比如王庆松、海波等。但我没有买,因为他们的价位太高了、太离谱了。摄影师张洹通过一家在美国很有名的画廊——佩斯画廊代理作品,可以说非常大牌了。曾有画廊想要转手,但没人接盘。无论他的作品价格多高,但很多人不知道他,就很难找到人接盘。
  很多买中国摄影家照片的人都是跟中国有生意关系的人。我虽然没有买王庆松和海波的作品,但我都有。我还没有看到过跟中国没有生意往来的人买中国照片。当年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哈默买了陈逸飞的画是为了见邓小平,给他送礼。他会觉得这是一件增进关系的事,表示自己有中国的东西。哈默如果不跟中国做生意,我认为他也不会买陈逸飞的东西。也许我的观点是不对的。
  中国摄影报:国际市场上有没有比较受市场肯定的中国摄影师?
  靳宏伟:国际市场上,买中国摄影师作品的绝大部分是外国人。这些人或是跟中国有某种联系,比如生意上的联系,并不是看重摄影作品本身;或者看重重点画廊在推这些摄影师,比如佩斯画廊,比如通过比较有影响力的评论家。这些作品即便进入了美国体系,推销给美国其他的投资者也会有一定难度。公认比较好的摄影家我认为不太多,海波和王庆松做得最好。中国现在收藏也很厉害,已经可以说世界第二大收藏市场了,但是摄影作品在其中的位置还差很多,尚待时间成长。● 本报记者 李倩 采写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7-27 11:44 , Processed in 0.019989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