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与荒诞中的摄影家---------[蒋田喜]

2012-1-17 15:56| 发布者:cphoto| 查看:1011| 评论:0|来自:中摄论坛

摘要:生活在矛盾与荒诞中的摄影艺术家 这是一个“一夜成名”的时代,艺术在数码信息高度发达与普及之下,一切已不是那样遥远。艺术家或各类家们为了达到“目标”,绞尽脑汁制造出千奇百怪自以为不同凡响作品,或拿毛泽东 ...

生活在矛盾与荒诞中的摄影艺术家


    这是一个“一夜成名”的时代,艺术在数码信息高度发达与普及之下,一切已不是那样遥远。艺术家或各类家们为了达到“目标”,绞尽脑汁制造出千奇百怪自以为不同凡响作品,或拿毛泽东头像调侃,要么拿孔子开涮。殊不知这样的跟风形式已经变得庸俗有伤社会风气,成为视觉文化的重要污染源,泛滥的视觉符号没有抓住问题本身,附庸风雅的故作深沉让人见而远之。

  对于已经在国内大型展览中崛起的80后艺术家,他们在文化经验积淀上还显得底根有些薄,但是受到社会功利主义的影响,迫切成名的欲望又如此强烈。索性“剑走偏锋”,这也许会成为目标提前幸临的可能。例如他们总是会“制造”出一些匪夷所思的事端来,以证明自己的作品最独特,具有收藏价值。很多时候,他们脱离生活,盲目去追求假、大、空的表现形式感,对生活缺乏独立之思考,甚至表现出不屑一顾,这往往是导致他们作品表现出浮躁的重要原因。转型时期的中国,正是处于一个社会思想与概念剧烈演变的时期,种种社会的,生活的与个人的矛盾纠缠不清,而作为艺术家的喻晓风①,他对生活与社会显现出对问题意识的理性思考。

  一、简单的摄影器材,明了的表现主题

  在谈到摄影艺术家时,我们脑海中总是逃脱不了一种概念性思维:即挂着一部索尼、康佳或者佳能的专业单反数码相机,追求高像素长焦广角……或者传统胶片单反就更酷了,再配备长短不一,动辄上万大洋的“炮筒”,那感觉绝对是大腕级摄影师。在外形上刻意留有一撮小胡子,或长长披肩发式,头戴一顶鸭舌帽……这就是摄影师,这样的定式思维多少有些可笑。被誉为四川美术学院美大叔的喻晓风,全然与大众想象不同。当了解到他所拍摄的作品竟然是来自一部小小的数码卡片相机时,整个教室同学情绪有些激动,惊讶、不屑、怀疑……

  当他举起手,向在座的全教室同学炫耀他那银白色小数码相机时,多数同学都顿时变得目瞪口呆。当然,在通过幻灯片浏览他作品时,所看到的图片就很“不起眼”,甚至怀疑这些作品到底是不是一位艺术家的“作品”,是不是一位屡次参加国际与国家各类摄影展中获奖的艺术家所作,所为?对于“作品”意义的赋予,是他的另一套标准,还是我们定位思维中已有标准?这样普通的图片,相信只要拥有一部普通数码相机的人都可轻而易举的拍到,在以读图视觉文化理论专业的同学们看来,这样的图片确实很糟糕。难道这是艺术家“标新立异”追求“个性”的表现,是“故弄玄虚”,或者是大众艺术修养没有达到摄影欣赏的境界?莫非是“观念艺术”?还是“皇帝的新装”?

  喻晓风所用的数码相机很普通,其成像像素不过800万像素,变焦与防抖功能更好不到哪儿。而用喻晓风自己的话来总结其相机优点,那便是“方便”“携带灵活”。没有单反的笨重自然会轻松许多,可是同样也有卡片相机致命的弱点,功能不齐全,表现效果差,当前国内参展摄影作品中,用修图软件大幅度调整的比比皆是。而当我们采访喻晓风时,他的答复是“我从来不用PS(photoshop图片编辑软件)”但后来他又不得不补充,有些图片还是在后期运用了该软件进行了光线的适当调整。尽管这样,呈现给大众最终结果,仍旧是一张很普通的相片。在采访中,有同学发现其作品几乎都没有命名,一件作品应该都有一个好的命名,好的命名可以使观看者明了作者的创作思想或意图轨迹。但问及喻晓风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时,他回答:视觉艺术作品本身具有很宽泛的含义,我不想用自己的一个命题限制了观众的想象思维,也无法给自己的作品命名。对主题的模糊不确定,这样的回答显然与他采访的后期回答是矛盾的。(因为他的每一张作品都是经过深度思想策划的,而非随心所欲所为。)

  从摄影作品看来,其创作题材与实物都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没有过多华丽炫眼的场景,没有惊心动魄的决定性瞬间,也没有催人泪下的感人镜头抓拍,有的只是他生活圈子里以及周围的一些小不起眼的小事物。例如他某天想看电视时,看见墙角几架上有一个电源插线板,于是他拍下来;把电视机电源插好,准备看电视屏幕时,发现以前的小尺寸彩电与新买的等离子宽屏对比得很有意思,他若有所思地拍下;盯着屏幕看到眼睛疲惫时,想借香烟提提神,烟灰快掉地面想往烟灰缸弹灰时,看见那玻璃灰缸里的烟头与烟灰别有一番意思于是也拍下。躺在沙发上的喻晓风伸伸懒腰,扭扭脖子,当仰头看见天花板静止的吊扇时,他也拍下。那在别人看来没有任何意义与价值的吊扇,而喻晓风却乐在其中于这样的去发现;自己阳台上种的橡皮树长得怎样了,揣着疑问他又径直朝阳台走去。“居然长出了新叶”他自言自语的说着,于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又将图片拍下。可能楼下那棵芭蕉树现在也另一番景象,他这样想着手又不自赏的已经拉开了窗帘,习惯性地伸出头往楼下那块空地上长出的芭蕉树扫视。结果还真如他所愿,他那银白的小数码卡片相机又是咔嚓一声。合上窗帘往卧室走去,发现此刻自己的女友穿着一条深色三角小裤衩趴在窗台上张望什么,很戏剧的是在她的左边居然也有一只猫站在床上和女主人趴在窗旁张望,于是可能喻晓风不假思索地拍下来;时间就这么一分一秒的流逝去了,这么无聊的折磨自己估计确实已经很疲惫,可是看见女友卧在床上抱着冰冷的笔记本在网游,他那近乎有点神经质再拍一张,终于被折磨得睡入梦境……

  二、以摄影纯理性的问题思考

  喻晓风在现实生活中绝对是一个无聊透顶的家伙,没有什么兴趣,没有朋友,生活显得颓废无聊与单调。也许这正是表达他对真实生活的写照与记录,这也是都市生活中大多数人的写照。在他众多作品中,色彩选择的是黑白图片模式。“黑白色反差大,给人压抑的感觉。”也许他确实对生活持有更多的是一种消极、抵制、对立的态度。除了大多数室内作品之外,也有不少是在室外拍摄的类似风景作品,有些是在楼梯口的,有的在建设中的公路上拍摄,也有在公园或者小树林里面,以及居民区附近的人工绿化植被。也还有以市区环境雕塑拍摄的作品,例如不锈钢雕塑,重庆朝天门广场前的金字塔玻璃地下室出口建筑,大都会附近的灯箱广告牌上的图片翻拍,再就是某个干净整洁空无一人的餐厅……

  喻晓风无休无止地拍这些大众“熟视无睹”的生活场景,这些看似平常、无意识拍摄的图片并非即时性灵感的来临。“不要被相机拍摄,而是要由你来决定拍摄什么。”这是他在采访中特别指出的,也就是说,他的作品是有着策划与深入理性思考的,他制造了视觉的假象将读者欺骗。“创作首先是自己的第一感觉,不要想太多。”“最简单的问题就是舒(服)不舒服。”“题材无所谓,关键看你怎么去做”。也就是说他的作品都不是突发奇想的,是一个密谋的结果,整个结构框架是一目了然的。可是与他的“不要想太多”又是一个矛盾的回答,似乎在否定什么。

  我们都被困在像喻晓风所住的方格子小屋中,我们生活的城市大同小异,一样的喧嚣嘈杂,城市在不断地建设,拆迁、再规划、再破坏,城市就是这样不断循环的“发展”。我们居民楼附近的小树林,看似杂乱无章,而事实上都是设计者精心的安排与设计结果。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理解是什么,追求的又是什么。再次审视喻晓风的作品时,或许会发现他也在思考着什么。“我不喜欢拍人,喜欢通过生活场景表现人的思想,外境,人的生存状态”,从而作品给人感觉冷峻、理性,甚至有些阴森森的。

  喻晓风强调:“艺术不该负载道德改造社会的功能。”把你的作品归结为记录作品,你是否认同?他的回答是否定的,那是“我心中的纪实”,“不是客观纪实,非新闻纪实……真正的真实由谁来反映就是谁的真实”。读喻晓风的作品,莫名想到日本摄影大师荒木经惟对生活的一些看法,其中有相通之处,但喻晓风的作品没有前者的调侃与坦然,他多了些理性看问题的态度。

   注释:
  ①喻晓风,2003年毕业于荷兰阿姆斯特丹雷特费尔德艺术
   设计学院摄影系( Gerrit Rietveld Academy), 获艺术学士
   学位。2004年至今任教于四川美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摄
   影系,多次参加国际国内摄影展获奖。
  作者简介:
  蒋田喜,学士。工作于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视觉艺术、民间美术史。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下级分类

图文热点

热门推荐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7-27 01:01 , Processed in 0.018440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