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岁柯达触礁数码时代 在纽约申请破产保护

2012-1-20 09:46| 发布者:cphoto| 查看:486| 评论:0|来自:金羊网-新快报

摘要: 毛泽东与长子毛岸英在香山双清别墅(徐肖冰用柯达相机拍摄)。 马丁·路德·金领导民众在阿拉巴马州游行。摄影师鲍勃·阿德尔曼用柯达相机拍摄。   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遇刺瞬间被柯达相机拍下。 奥尔 ...
 毛泽东与长子毛岸英在香山双清别墅(徐肖冰用柯达相机拍摄)。
 毛泽东与长子毛岸英在香山双清别墅(徐肖冰用柯达相机拍摄)。

马丁·路德·金领导民众在阿拉巴马州游行。摄影师鲍勃·阿德尔曼用柯达相机拍摄。
 马丁·路德·金领导民众在阿拉巴马州游行。摄影师鲍勃·阿德尔曼用柯达相机拍摄。

 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遇刺瞬间被柯达相机拍下。  
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遇刺瞬间被柯达相机拍下。

奥尔德林和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用柯达相机拍下了这历史性一刻。
奥尔德林和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用柯达相机拍下了这历史性一刻。

  综合新华社报道 影像产品巨头美国伊士曼柯达公司19日宣布已在纽约申请破产保护,以争取渡过流动性危机,确保业务继续运营。

  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州罗切斯特市的柯达说,该公司及其美国子公司已根据美国《破产法》第11章向纽约一家破产法院申请破产保护,美国之外的子公司则不受影响。

  柯达胶卷曾是全球最成功的胶卷之一。1883年柯达公司的创始人乔治·伊士曼发明胶卷,1888年第一部柯达照相机上市,开启大众摄影新时代,其成功神话延续百余年。到1981年,柯达公司的销售额冲破100亿美元。

  近年来,柯达公司在向数码设备转型阶段丧失了许多传统的胶片业务,竞争力不断下降,导致这家拥有100多年历史的公司不得不决定出售旗下众多专利以维持现金流。

  柯达记录的历史

  1949年

  毛泽东与长子毛岸英在香山双清别墅(徐肖冰用柯达相机拍摄)。

  1965年

  马丁·路德·金领导民众在阿拉巴马州游行。摄影师鲍勃·阿德尔曼用柯达相机拍摄。

  1963年

  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遇刺瞬间被柯达相机拍下。

  1969年

  奥尔德林和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用柯达相机拍下了这历史性一刻。

  1985年

  《阿富汗少女》为美国摄影记者史蒂夫·麦克里用柯达相机摄于1985年位于巴基斯坦白沙瓦附近的难民营;照片中的女孩莎尔巴特·古拉直到2002年被《国家地理》杂志重新找到之前,浑然不知自己的肖像在世界引起广大回响。

  如果世界没有柯达……

  “百年老店”柯达,正徘徊在破产的边缘。这让许多人忍不住唏嘘不已,毕竟无数家庭的团聚,无数老人的面容,无数女人的倩影,无数孩子的成长,都和柯达联系在一起。生于胶片,死于数码,这个一路遥遥领先的发明大王,输给了自己的“亲儿子”——正是柯达发明了全世界第一台数码相机。

  柯达一度风光无限。美国《福布斯》杂志将柯达公司形容为“极富传奇色彩的美国摄影公司”。在历史上,柯达定格了无数传奇的瞬间。倘若把柯达从上世纪的历史里抽出来,眼前的世界可能变成完全不同的景象。

  且不必说人们可能还要继续跟笨重而复杂的老式相机打交道,旅行也不会有太多的照片留念。更何况,没有柯达,就没有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

  不过,另一件事可能更为重要。对于很多热爱电影的影迷来说,如果历史抹去了柯达,也许我们就要跟看电影说拜拜了。

  1892年,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找到了伊士曼,这对携手合作的发明家将40毫米的库存胶片修剪到35毫米,然后,爱迪生将这种胶片每四帧穿孔,创造了一项发明专利电影放映机。虽然这项专利被当时法院的法官宣判无效,但爱迪生的35毫米胶片和活动电影放映机却在日后催生出电影乃至整个电影工业。

  柯达还用它的胶卷定格了人类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

  你所看到的第一张来自太空的地球照片,是由月球探测器上的柯达胶片拍下的。为了拍摄登上月球的阿姆斯特朗,柯达公司专门为阿波罗11号生产了专门的相机。

  世界上第一张X射线拍摄的照片显示的是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妻子的手,这张胶片也是柯达生产的。随着彩色胶片的出现,柯达胶片还可以检测参与“曼哈顿计划”的核物理科学家受了多少辐射。

  二战期间,柯达微型胶卷技术把英军的37个“胜利邮件”压缩到一个。

  人物

  乔治·伊士曼

  一百多年前,是他创造了柯达

  在柯达创始人伊士曼24岁之前,他的人生轨迹都跟“摄影”毫无关系。由于家境贫寒,伊士曼高中辍学,他在保险公司打过杂,在银行当过会计。直到他打算去多米尼加共和国首都圣多明各旅行,同事建议他带上一台相机,记录下这次难得的旅行。

  那是1878年,当时照相机像微波炉一样大,还要用调制好的特殊制剂涂在干净的玻璃上当底片。要命的是,这种底片必须马上使用,干了以后就不再感光。

  这样一来,伊士曼的旅行不仅要带上随身衣物,还要扛上笨重的相机、厚重的玻璃板、三脚架、一瓶又一瓶的药水以及满满一壶水。

  伊士曼最不能接受的是,这些笨重的家伙还不算完,要想拍照,他还要自己多掏5美元,来学习如何使用这么一堆复杂的设备。最后,伊士曼没有去旅行,而是留在家里反思:如何让照相变得像拿铅笔写字一样简单?

  1883年,这个美国小伙所创办的伊士曼干版公司,利用涂布机将感光乳剂涂在透明的软片片基上,世界上诞生了第一卷胶卷。为了让照相变得更容易,伊士曼还研制了一个长得像方方正正小箱子的相机,里面装载着100张胶片,人们只要用完后把胶片送回伊士曼公司冲洗就行了。

  再也不必花钱学习复杂的胶片冲洗技术,再也不必扛着笨重的行李去照相,伊士曼的公司骄傲地打出宣传语:“你负责按下快门,剩下的事情我们来做!”摄影从一小部分人的“特权”变成了美国街头每个人都能享受的“开心一刻”。

  生意越做越大的伊士曼决定给自己的发明取一个新名字。虽然坊间有关于这段取名经历的传说,但该公司的官方传记写道,一切其实很简单,只是一些字母的排列组合。

  “我一直非常喜欢K这个字母,它充满力量,尖锐犀利。新名字需要用K开头,用K结束,剩下的事情只是需要填满这中间的空白,让它形成一个发音琅琅上口的词语。”伊士曼解释说,“就这样,‘柯达’(Kodak)诞生了。” (《青年参考》)

  这是柯达进入中国时的模样

  民国时期,柯达公司开始进入中国市场。最初通过免费杂志《柯达杂志》吸引了大量会员,而后又依靠《柯达杂志》平台举办了每月一次的摄影竞赛,获奖作品将刊登在杂志上。《柯达杂志》因此吸引了数万业余摄影爱好者,成为当时中国发行最广的、数量最大的摄影杂志。柯达公司在中国的销售额也因此迅速蹿升。

  在中国,那卷放在黄色长方形方盒里的胶卷承载了几代人的记忆,甚至还出现了“柯达一刻”这个词,专门指代生命中美好的时刻。直到现在,很多人还能哼唱出柯达广告歌曲的轻快旋律:“就让 每一刻,掌握在你手中,别让它溜走。”

  世纪辉煌

  它使相机走入寻常百姓家

  它一度是“摄影”代名词它曾耀眼得像今天的苹果

  1879年,一个叫乔治·伊士曼的年轻美国人来到当时的世界商业中心伦敦,为自己的干版涂片机器申请专利。这项专利在次年获批。

  1880年,伊士曼对干版的量产尝试引起了一名叫亨利·斯特朗的商人注意,后者为这单尚处于萌芽状态的生意注入了第一笔资金。

  1881年1月1日,伊士曼与斯特朗创建了伊士曼干版公司。当年伊士曼才辞去了自己在银行的工作,全身心投入这个后来更名为“柯达”的公司中。

  1883年,伊士曼宣布发明胶卷,震惊业界。

  1888年,第一台可拍摄100张相片的柯达相机问世。

  1892年,伊士曼干版与胶卷公司(这是1884年改的名字)正式更名为伊士曼柯达公司。

  1896年,柯达的X光线放射成像产品奠定了现代医疗的成像基础。

  1898年,推出Folding Pocket相机,是现代胶卷相机的鼻祖。

  1900年,推出了售价仅1美元的Brownie盒式相机,其使用的胶卷售价仅1.5美分,使摄影成为大众可以承受的爱好。

  1923年,推出可拍摄业余电影底片,奠定了娱乐事业发展基础。

  1929年,推出第一盘为有声电影设计的彩色胶片。

  1930年,柯达占世界摄影器材市场75%的份额,利润占这一市场的90%。

  1942年,推出全球第一卷彩色胶卷。

  1962年,记录了第一个绕地球飞行的美国宇航员约翰·格林以每小时17400英里速度穿行太空的反应。柯达销售突破10亿美元。

  1966年,一张由月球轨道飞船拍摄的月球上的哥白尼陨石坑的特写,这张“世纪照片”用的是柯达相机和胶片。当年柯达销售突破40亿美元。

  1969年,奥尔德林与阿姆斯特朗登月时用携带的柯达立体摄像机拍下“人类一大步”。同年,柯达因开发供电视使用的快速彩色胶片冲洗而获艾美奖。

  1975年,发明第一台由16节AA电池促动,将照片保存在磁带内的数码相机,开创了数码相机的时代。

  1981年,推出彩色制版产品,为家庭暗室爱好者进行彩色放大提供了方便。公司销售突破100亿美元。

  1986年,设计制造了全球第一部140万像素影像感应器,该技术被美国航天局(NASA)用于探索火星。

  1997年,推出全球第一款超百万像素商用数码相机。次年,柯达专业相机再次被约翰·格林用来从太空拍摄地球景象。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图文热点

热门推荐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7-16 05:37 , Processed in 0.016486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