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声音---------------------[中国摄影报]

2012-2-1 14:11| 发布者:cphoto| 查看:848| 评论:0|来自:中国摄影报

摘要:整个中国摄影一直在恶补。我们上一代摄影家是在模仿尤金·史密斯、安塞尔·亚当斯,或者布列松、寇德卡等,都是这么过来的。后来我们就听说美国有一个南·戈尔丁,很多年轻人就开始拍私摄影。但是中国摄影界大部分的 ...
 整个中国摄影一直在恶补。我们上一代摄影家是在模仿尤金·史密斯、安塞尔·亚当斯,或者布列松、寇德卡等,都是这么过来的。后来我们就听说美国有一个南·戈尔丁,很多年轻人就开始拍私摄影。但是中国摄影界大部分的摄影家对国外的了解仅停留在南·戈尔丁,或是多多少少了解了一些南·戈尔丁之后包括新地形、新彩色等流派,但还是不够。我个人感觉,一个好的摄影家一定要对整个世界摄影史有了解,对现状要了解,之后再看看能不能有一些启发,用世界共同的样式和语言来讲述中国的故事。

——常年工作在联合国总部的摄影家、摄影专栏作家江融担任了第七届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的策展人。年展期间,他接受媒体采访时发表了自己对中国摄影学习西方但又浅尝辄止现象的感慨。


评选是专家的事,我们只当秘书,不能当评委;秘书的工作是负责协调评选工作,保证严格执行评选规则。

——近日,在被问及基金会的职能安排时,荷赛基金会的董事阿德里安曾如此解释。据悉,荷赛、佩皮尼昂国际摄影节等知名摄影活动组织机构都有明确规定,主办者不得担任作品评选评委。


“摄影从未有过主流”,貌似这句要流行。放弃主流意识,中国的摄影才可能真正多元,才可能真正成为自由表达的利器。这是由摄影自身的民主属性决定的。

——得悉在东莞进行的第十届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上,摄影存在主流与否的问题多次成为嘉宾们热议的话题,微博网友“封面控老孙”撇开摄影是否存在主流的立场,发表了自己对于主流意识的看法。

人们拼命拍摄自己,希望拍到最满意的那张,其实就是把自己和现实割裂。这是一个欲望充斥的社会,是的,一切都是虚幻的,但这却是人类自己的追求——要与现实脱离。我们去拍摄风景,那些田园风情,和现实大不相同的风光,却从来都没有看到被大肆破坏的环境。

——纽约大学教授弗瑞德·瑞奇(Fred Ritchin)最近在接受《连线》杂志采访时,以当下的摄影创作为例,深入分析了消费社会对人们生活的重大影响。


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大家,《最后的旅游圣地》这组照片从来没有设计和摆拍。这张照片里面,镜头里的这个女人突然转头来看着我。我觉得这样很好。其实大多数时候,除非是一张肖像照,被摄对象盯着镜头看是一场灾难。但这其实就是摄影的魔力,你以为自己懂得一切规则,但是它就那么突然出现朝你扑过来。

——富力客(Flickr)上一个讨论小组成员正在热闹地讨论摄影史上的100个最有影响力的街头摄影师,有人提出了马丁·帕尔《最后的旅游胜地》系列中的一张看起来像是摄影师摆拍的照片。很快,帕尔就现身该小组进行了解释。



不论是什么样的作品,里面都要有智慧的体现。题材不是越大越好,我们既要有庄严的庙堂、肃穆的面孔,也要有村边小溪、持莲微笑的雅趣。这样才构成了一个缤纷的有意思的摄影大千世界。

——“题材决定论”一直以来影响着很多人的艺术创作,而中央美院摄影工作室教授姚璐近来表示,题材没有高低,百花齐放才能让摄影真正变得丰满充实。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下级分类

图文热点

热门推荐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7-26 15:51 , Processed in 0.017165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