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标志性的黄盒子和大大的“K”形字母,成为几代摄影人关于理想与信念、激情和梦想的连带物,渗透进了血液和灵魂,不可分离。 2012年刚刚开始,美国华尔街日报的一则报道,就阐明了这个年份与摄影史不容忽略的联系已经发生。美国伊士曼柯达公司准备数周内申请破产保护。消息说明这家已有131年历史的摄影胶卷业巨头仍在做最后的自救努力,但柯达的陨落已不言而喻。更深一层的意义在于:摄影的胶片时代,在21世纪不长的十几年时间里经受了怀疑、担忧、默认后,终于走到了无奈接受的地步。“彻底”地被抛弃,或许会因少量专业摄影师的执著而延缓一些时日来临,然而数字时代的摄影,早已无暇顾及曾经由胶片赋予它的光辉岁月。 柯达之于摄影的传奇,不是一个,而是一个接着一个发生;不是偶然,而是契合着其自身的发展逻辑以及社会需求、历时百余年的必然。如果说,乔治·伊斯曼在1884年与发现了理想的制作感光胶卷的物质(赛璐珞)的古德温之间那场输掉的官司中,多少包含着一些“借鉴”后者成果的意味的话,那么以后的一切基本都保持了柯达创造的独立性,而另一些后来与之并肩者,倒是屡有“师法”柯达的痕迹。当软质的胶卷在19世纪80年代替代了易损难存、操作繁琐的玻璃干板时,“让照相变得像用铅笔写字那么简单”的愿望已经由柯达实现。当1美元的“布朗尼”小巧相机诞生后,“你来按快门,其他的一切事情由我来做”这句摄影史上最经典的广告语,已经脍炙人口。摄影从有钱和有闲包括有权阶层迅速地渗透到平民大众的寻常生活,从神秘高傲的专制姿态到亲切平和的民主载体,从艺术的自诩到娱乐的消费,柯达一路过关斩将,所向披靡,令一个个曾经坚固的堡垒猝不及防又不得不无奈接受。在20世纪最后的10余年之前,柯达始终处于辉煌期。不夸张地说,柯达生产并输出的不仅仅是机器、材料和技术,而是文化和人类关于视觉呈现的想象力。 摄影术诞生于法国,最先风行于欧洲,但成熟的摄影文化的建立,却是在美国。20世纪摄影大家名匠云集美国,并肩拓殖、携手繁衍的美丽景象,与完善的美国摄影工业必然存在一定的联系。20世纪60年代,柯达的综合销售额已经突破10亿美元,全球员工超过7.5万人。当约翰·格林成为第一个环绕地球飞行的美国宇航员时,柯达胶片记录了他以每小时17400英里的速度穿过太空的反应。柯达在谋取商业价值的同时,早已成为美国文化的一部分,输出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仅在中国,柯达彩印店的数量在20世纪末就达到了8000余家,这个数字是肯德基的10倍,麦当劳的18倍!那个标志性的黄盒子和大大的“K”形字母,成为几代摄影人关于理想与信念、激情和梦想的连带物,渗透进了血液和灵魂,不可分离。 柯达之于摄影的改变,是商业利益主导下的艺术、社会风尚和大众民主之变。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末的百余年,摄影之于世界的改变有多大,柯达就占据着这种改变中的影像获取、显示传播与分享等一大半份额。 20世纪70年代设计出全球首台数码相机和回放系统的柯达,曾因担忧胶卷行业的冲击而对此技术雪藏,当竞争者后来居上时,柯达已经回天乏术。如今的柯达已然垂垂老矣,人们不再依赖于它,只有少许的怀旧和感伤。这让人联想起此刻如日中天的苹果,终有一天也会迎来日落西山的那一天。一项技术、一个产品、一家企业,与人一样都是有生命的。 技术以商业增值的目的得到不断的更新和进步,艺术因着这种进步也发生着同步的变革,但是艺术发生不断变革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在有柯达伴随的岁月里,摄影从技术到风格、从身份到地位、从艺术品位到社会影响力,一直在寻求变化并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具体而言,从成像的时限到画质的清晰度,从真实性的体现到艺术感的接近,每一次的进步或变化,其背后都有技术革新的作用,而每一次技术上的突破,又促使影像品质和艺术感以及影像价值评判标准的调整。今天,柯达以结束自己使命的方式,向摄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摄影到底需要什么?摄影还将会有怎样的梦想?摄影始终在追求真实,也在矢志不渝地祈求或自我标榜为艺术,但所有技术上的革新和工具、手法上的创造性突破,与此一种目标的实现,到底是越来越接近还是越来越疏离、越来越遥远了呢?摄影到底可以怀有怎样的梦想?摄影到底能够实现怎样的梦想?也许,在回答这样的问题之前,我们首先需要问:柯达之后有了苹果,苹果之后,又将会有什么?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7-26 16:04 , Processed in 0.016217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