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冬(绍剑),自由摄影人。成长于北京,九十年代赴美深造,获得电脑科学硕士学位,后定居于美国加州旧金山地区。由于自幼成长的经历,他对自然风光景物有着独特的理解和感情。在九十年代初他开始拿起相机,用摄影来记录自然之美,从那时起到今天在未间断过对摄影技术和艺术的追求探索。2005年,他在美国创办了“绍剑影像工作室”,次年回国成为自由摄影人,并专注于数码影像的后期处理输出。


在数码影像高速发展的今天,董冬先后从师于美国当代著名风光大师Charles Cramer, 以及数码影像权威Bill Atkinson等等。 在学习吸收了以亚当斯为代表的美国西海岸精致写实派的传统风光摄影理念后,接合当今先进的数码影像技术,摸索归纳出了一套后期图片处理制作流程和数码暗房大画幅黑白与彩色精典放印的工艺理论。严谨的艺术态度和细腻的表现手法逐渐形成了其特有的艺术风格。
以下是中国摄影家协会网对绍剑的专访:
中国摄影家协会网:你的风光摄影作品以后期为人称道,对于前期和后期的拍摄在风光作品中最后的呈现效果,你怎么评价?
绍剑:我想这个问题应该这么来回答.对于一个风光摄影者来说,把他们看到的景色转化成为赏心悦目的图片或是成为艺术,其中需要拍摄者对前期和后期都有着完全的控制力.控制能力越强对于每位摄影者来说他的影像表达就越准确.再有,摄影是(前期拍摄+后期制作+输出展示) =(40%+40%+20%)的关系,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如同亚当斯倡导的"预想法",就是在阐述看到景屋后思考如何在相纸上表现出它的特制,并按照最终的效果来运用实施所有的前期和后期的技术操作.
中国摄影家协会网:彩色作品的后期调整,你最看重哪点?
绍剑:彩色图片色彩的表现成功与否基本决定了作品的成败。在后期的色彩调整工作中,我的原则始终是“不着痕迹”,意思就是从色调上到饱和度上都不脱离真实景色,合理的在“度”上控制,避免过于生硬的后期效果。
中国摄影家协会网:彩色作品与黑白作品,在数码时代,最大的不同点在哪里?(前期和后期)
绍剑:今天的数码作品与传统的彩色作品和黑白,从拍摄到制作上基本是工具上的变化,在基础的理念一直是在延续。在这里不谈传统的了,数码之所以这么快速的占据了主流位置,是因为数码不仅给拍摄者还是影像本身提供了更快捷的方式和更多的可能性。
中国摄影家协会网:听说你的许多作品也并非取自如西藏啦、香格里拉这样大家耳熟能详的出片儿地儿,许多取材于北京附近,是吗?对于如何拍摄出周边的风景,你有什么高招?
绍剑:是的,我的很多作品都是出自于城市居民区的周边,这要庆幸于我真正拿起相机的时间正好我生活在旧金山地区,那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在距离居民区较近的地方就有很多可以拍摄的风景。但你无法避免人为建筑或非自然的干扰,这时就需要拍摄者花更多的时间和心思观察思考和挖掘。当这样的拍摄方式成为了习惯,看待身边的事物就会更加细致. 这种习惯一直延续到今天乃至到西藏或任何地方的拍摄地。没有高招,就是多观察思考。
中国摄影家协会网:你特别强调风景中的个性,在这部新书中,你重点表述的是什么?
绍剑:重点表达的就是“思维”两字。比如在第一篇开始我就谈到了构图的逻辑思维,这点在我看来就要比所有的硬性的构图技术要重要的多.另外,在书中的很多章节中还提及一些怎样利用多元的知识来认知景物,从而更好的来表现拍摄的主体.图片的个性来自于摄影者的思想,思想来自于知识文化.我们的知识越丰富对事物的了解越多面,我们想表现的世界也就越有内容.
中国摄影家协会网:有什么新作吗?
绍剑:有,但更多的是黑白影像。原因黑白图片的表现方式更纯粹.更能满足我目前自我表达的需要.对于彩色影像的拍摄可以说是越来越苛刻,对景物对光线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