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的长治和晋城故称上党,上党地区山川雄胜,人杰地灵,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国家特大型煤炭企业----山西潞安矿业集团公司就位于上党境内,千百年来,源远流长的历史进程,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底蕴。繁衍生息的上党人民,以其勤劳睿智在创造了无数辉煌的同时,孕育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情风俗。近年来,随着经济腾飞,上党民间文化艺术也进入了历史兴盛时期。 受地域的熏陶,潞安矿业集团公司在每年春节、元宵节,都要举行大型民间社火活动。在社火活动中,象竹马跑驴、 旱船小车、 高跷、狮子舞最为热闹,当然扛桩、八音会最为韵味绵长。它们土生土长,像原野的花,散发着浓厚的芳香,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瑰宝。 在传统的元宵节到来之际,特为大家重点介绍一下上党扛桩。扛桩在上党地区非常流行,主要用铁制架子,并将架子紧扎腰间,下边有人扛起。桩上的一个(或两个、三个)六七岁女孩子(也有男孩上桩),扮成戏妆。左脚固定在桩上,右腿可前后摆动。有些地方是“抬桩”(用人抬)、“抬阁”(上桩的扮演者在阁子里), 还有用牛拉的。 扛桩亦称扛桩故事,俗称顶桩或扮故事。扛桩故事明未出现雏形,清初成熟,至今有近400年历史。据说起源于民间的祭祀活动,受当时佛教熏陶。每逢大旱,人们求雨过后把神像请上供桌,并把两个儿童扮作童男童女抬出游行,以示求雨祭神,即称“抬棍”。久而久之,随着人们日常生活和祭祀活动的衍变,由“抬棍”变为扛在肩上赤脚行走,到击破的扛桩形式,并加上了一些戏剧人物故事,也从单纯的祈雨祭神活动,成为每年春节、元霄、庙会等庆典节日的主要活动手段,被誉为“无言的戏剧”、“空中舞蹈”。扛桩故事主要传承方式为家庭传承,往往是从小在桩上表演,成人为桩下操作,每个表演艺人多为孩时的扮装表演者。 扛桩故事相关器具由背架(即上桩和下桩组成)和叉杆、手锤、三脚等附件和戏剧行头组成。由老艺人过头约一米左右顶四五岁至十二十三岁的儿童,穿行头、装饰化妆,并分组搭帮,组成一组故事。表演的内容主要是《杨家将》、《岳飞传》和《西游记》等剧目内容,特别是《战幽州》、《杨门女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和《断桥》,扮相雄姿多彩,甚是好看,体现出表表演者非凡的功力和技巧。 扛桩故事伴随着民间祭祀活动而发生、发展,随着生产、生活的衍变,活动空间的拓展,不断繁荣,在长期参加民间民俗活动中形成固定的特殊形式,具有独特性,其基本特征及传承历史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抢救和保护扛桩故事,不仅对丰富和完善民间舞蹈有着重要作用,而且对其特殊的制作方式和表演方式的稀有性也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经历了明、清时期的成熟和发展,到日本侵华时期的中断、建国初期的抢救、“文革”中的禁演至衰落,扛桩故事几起几落,目前又进入了历史的传承时期, 2009年4月24日已被正式列入山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李永新 供稿/摄影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8-26 13:47 , Processed in 0.02259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