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十种关系纵横谈 ——中摄协副主席、广东省摄协主席李伟坤访谈 蔡焕松:一个摄影家的追求与他的经历和知识积累有很大关系。你从事摄影近40年,你的拍摄也经历了从宣传图片到唯美、创意,再到纪实、民俗。这么一路探索走过来,可以说是一个探索摄影多元表现的过程。说说你的感受? 李伟坤:早期广东在摄影理论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当然那时的理论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没有持续做下去。因而很多摄影人就养成了只动手不动脑的习惯。实践没有理论的支撑与指导,将不会有大的发展。梅州会议后,我们强调摄影理论的重要性,并有人具体分管理论工作。广东摄影家协会成立50周年的时候,我们邀请部分国内有影响的专家和省内的理论家一起,举办了第七届广东省摄影理论研讨会,论题是“沙龙摄影的现状和发展”,并出版了《迈向多元发展的广东摄影》理论文集,不少论文一针见血地提出了广东摄影存在的问题,明确了广东摄影发展的方向。 蔡焕松:通过几个专业委员会的建立,把一批长期游离于协会之外的摄影精英凝聚起来,大家齐心合力地一起推动广东摄影事业的发展。你当了主席后,刚好迎来广东摄协成立50周年这个历史时刻,你将50周年的庆典定位在梳理历史、薪火传承的理念上,你怎么理解摄影的现实与历史的关系? 李伟坤:读史可以明智,梳理过去的脉络是为了更加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中国的摄影始于广东,广东摄影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回顾广东的摄影发展史,还其历史真相,于广东、于中国摄影都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当然这种梳理也要冒一定的风险,因为要对历史上的一些人与事拨乱反正,重新定位。 我们把2006年、2007年定位为改革年,把2008年定位为梳理历史年,每年的工作都有明确定位。2008年的50周年大庆其实可以做得很简单,可以邀请朋友、举举杯、抽抽奖,然后再演个节目,莺歌燕舞,热闹非常……我们没有这么做,我们选择的是做一个梳理历史的盛会、一个团结的盛会、一个传承发展的盛会、一个还原历史真相的盛会。我们提出的口号是“多元发展”。整个50周年庆典,我们花费了一年多的时间进行准备,期间还召开了第七届理论研讨会,并针对整个广东摄影史的梳理出了一套系列丛书,其中有50年来优秀作品的汇集《春华秋实》;有50年来50个最具代表性摄影家作品《群星璀璨》;有梳理50年历程的理论文集《迈向多元的广东摄影》;有记载广东摄影168年历史的《广东摄影艺术志》。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是很厚重的文献,它为广东摄影50年做了一个梳理、一个历史的界定,也是一个明确发展方向的做法。 50周年庆典时我们还颁发了“奠基奖”、“传承奖”、“成就奖”等一批奖项,表彰了一批人,并评选出为广东摄影作出贡献的十大全国之最,以激励后人创造更多的辉煌。 李伟坤:假如没做这些事,将是整个广东摄影的遗憾,这不是一个人的问题。老前辈的话实际上是对我们的期望,也是对我们的信任,这是历史的重托。他们都是广东摄影界的宝贝,能为他们做点事颇感欣慰。
蔡焕松:第四个问题是摄影与艺术的关系。长期以来我们都习惯在摄影前加上艺术两字,比如“全国第几届摄影艺术展览”、“广东第几届摄影艺术展览”等,好像摄影一定要和艺术联系在一起。事实上,随着多元文化的发展,艺术已经无法涵盖摄影的全部内涵。所以广东第22届摄影展,在全国首次取消了艺术两个字,而且把“策展人奖”放进省影展,这是一个很大的决策。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李伟坤:省22届影展去掉艺术二字之后,我们实行了从原来评选的单轨制到增加策展人奖的双轨制,在传统的综合性的艺术展览里,评选机制是一个挑战,也是多元的一种体现。到省23届摄影展,我们还是延续了双轨制的评判体系,增设了“本土摄影奖”,特为在广东境内拍摄的题材而设,鼓励广东摄影人关注自己的家乡,关注自己身边的事。由此之后,拍广东题材的作品日渐增多,连年得奖,这也是多元发展的成果。另外我们省摄影家在荷赛、在全国的新闻纪实方面、商业广告方面都有大奖斩获。 李伟坤:“摄影大篷车”的开动与我们的整体思路是一致的。广东经济受区域条件的影响发展不均衡,同时也带来了全省摄影水平的参差不齐。我们提出的从摄影大省迈向强省,所谓“强”是什么呢?不是珠三角强就强了,而是建立在全省每个地区摄影工作同步发展的基础上,“摄影大篷车”就是在这种发展思路下的一项具体行动。 蔡焕松:“摄影大篷车”活动是不是原来摄影帮扶活动的继续? 李伟坤:在摄影帮扶方面我们也做了很多工作,就是由经济发达地区的协会帮扶经济相对滞后的协会,这个结对子、一帮一的措施在全国也是首创。现在我们已经在粤西、粤东、珠三角、粤北等地开展了“摄影大篷车”活动,把新的观念、新的思想、新的理念传到基层。“摄影大篷车” 的主要内容是展览,把全国、全省最新的作品、最高层次的展览依次送到基层,并邀请著名专家与影友见面、讲课,进行直接的交流与沟通。很多影友特别感动,他们说有时听完课一晚上都睡不着觉,反思自己为什么拍不出好作品,就是理念的问题没解决。 李伟坤:理事是荣誉,更是责任和义务,它不是一个称号,要真正为广东摄影做实事,应该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我们有一百多个理事,大家提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包括广东摄影的发展壮大、多元发展、摄影的教育、协会网站建设、摄影理论发展……大家以主人翁的态度心平气和地提建议,既客观又实事求是。这种合力让我感动。 李伟坤:中国人有一个传统——爱心和慈善,作为摄影人来讲更要有这份责任。通过爱心的奉献来培养摄影人的一种情操,也是体现改革开放成果的回报。我们成立了“爱心助学委员会”,在协会成立50周年之际,由广东摄影人慷慨解囊,总投资80万,在云南巍山建起一所广东摄影家希望小学。那是一个彝族聚居的高山地区,他们的学校没有饭堂,没有宿舍,很困难。但那个地方有摄影创作资源,影友们在那里拍了很多好照片,我们应该伸出援助的双手,回报赋予了我们艺术激情与灵感的那方土地。此后,我们又携手佛山供电局,在贵州建起了第二所希望小学,这些行动得到了全省摄影人的支持。 蔡焕松:摄影界历来喜欢以全国影展、国际影展的入选得奖论英雄,这是长期以来的惯性,但恰恰有另外一个矛盾,很多有作为、有影响力、有深度的摄影家恪守自己的拍摄风格和艺术个性,正在逐步淡出这些赛事,如此一来协会参赛成绩的统计数字就会发生一些变化。我留意过上一届国展,发现入选得奖的名单里,广东很多名牌摄影家不见了,但恰恰是他们,在荷赛等国际大赛中往往得奖。一个摄影团体的成绩,能不能以这两个展览来论英雄,或者他也应该以一种很多元的心态去另外评价。你怎么看? 李伟坤:这个问题也是我们这几年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从传统意义上说,一个摄影协会的强弱是以参加中国摄影家协会举办的全国影展和国际展览的获奖多寡作为衡量标准的,但现在看来也是不太科学的一件事。实际上,这几年我们内心也很矛盾,上级领导希望能够在全国永远保持第一,有更多的作品在全国影展、国际展览拿奖,以此证明广东摄影的实力。但是一个省的摄影实力不是靠全国影展和国际影展来衡量的,应该综合地看,而重点则在于那些具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精品有多少,在全国和国际有影响的摄影家有多少,这是最关键的。 蔡焕松:名家名作往往可以创造历史的坐标,摄影史上能够看到广东的轨迹,作为组织者也一样。因而我再问你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也是第九个问题,从国情来看,不管任何行业,凡改革者都会遇到很大阻力,你主观上没想伤害任何人,但由于所倡导的变革观念,势必在客观上影响一些人的既得利益,势必会冲击一些人的传统观念,你以怎样的心态看待这个问题? 蔡焕松:你更看重历史的评说。你曾经用了很长时间拍摄黑衣壮,以至由于你的拍摄和频繁拿奖,在摄影界掀起了拍摄黑衣壮的热潮,黑衣壮成了摄影人的聚焦热点之一,这给黑衣壮兄弟姐妹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变化。你认为这是否会冲淡这个民族原本的精神内涵以及纯粹的民族文化?很多民俗摄影都存在这个问题,这也是我要问你的第十个也是最后一个问题。 李伟坤:拍摄黑衣壮是我民俗摄影的重大突破和进步。我比较热衷于民俗摄影题材的创作,但过去的拍摄往往浅薄并流于形式,浪费了很多时间。后来逐渐进行总结才慢慢地深入进去。民俗摄影应该是深入地、有生活细节地、全面地、视觉丰富地去拍摄那些有历史价值的东西,需要全身心投入,需要对这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进行深入思索,然后从摄影层面找出自己的观看方式。第一次拍摄黑衣壮是2003年春节之后,我们到了广西那坡,当时那里的状态是交通不便,原始封闭,民风古朴,一切都是原生态。
蔡焕松:现在我们来聊聊你的作品,比如你的《乡村大款》。你原来比较注重唯美,《乡村大款》似乎是一个转折,这之后更加注重的是拍摄带有时代符号的内容。你是否把《乡村大款》也当成具有明显时代符号特征的对象而有意识地去抓取? 李伟坤:对。我经历了改革开放,也见证了这一过程中整个中国社会的巨变,很想拍摄反映改革开放富裕起来之后人们心态上发生一些变化的作品。《乡村大款》这张照片是2004年5月拍的,地点在贵州黔东南台江县的姊妹节上。我曾经目睹了广东的巨变,知道一些暴发户、一些既得利益者那种趾高气昂的状态,很早就想拍一幅这样的作品。在通向姊妹节的一条必经之路旁,我耐心地等待一些画面,因为所有参加活动的人都要经过这条路。走过的人群形态各异很是丰富多彩,有的牵着牛,有的抱着鸡,有的背着孩子……突然这个“乡村大款”的场景出现了,这是我多少年前梦寐以求的镜头,我赶紧按下快门,连拍了两张。第一张中两个提箱子的年轻人被挡在大款后面,第二张里他们出现了,而且这张照片完全是一种自然状态,非常真实,大款的神态、衣着、个人信息以及背景都十分到位,神态刻画也很饱满。这圆了我的一个梦。 李伟坤:这是一幅创意作品。2004年拍了第一张照片,2005年完成的,是环保题材。那时候人们的环保意识不强,但已经开始关注这些问题,同时也有一些影像反映这方面的内容。
蔡焕松:你运用创意的手法,表达了你对生活的感受,对环境恶化的一种忧患意识。 李伟坤:实际上这里的“空间”含义很多,不仅指汽车,也泛指我们生存的空间:上学、就业、工作、住房等等,这都是我们要面对的空间。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7-25 23:23 , Processed in 0.017021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