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的话。深刻的道理往往是最基本的道理,而常识往往在雾霾中被遮蔽、被忘记。古人诲云:“功夫在诗外 ...
通感,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在一定意义上,我们也生活在通感中。通感是个广义的概念,具体地可以分为生理层面、生活(科学)层面、艺术层面三种通感现象。生理层面的感觉互通,是本能的,原发的;生活层面的感觉互 ...
“如果思想提供它自身的一幅清晰可看的图像,什么可怕的爱它不能激发呢?”而在看一张照片或者画像时,你是否有过似曾相识的感受? Roland Barthes (1915-1980) 法国著名文学家罗兰·巴特超爱他的母亲。1977 ...
讲述事实是一张照片的承诺——似乎事实本身就存在于视觉的精确之中,在这一点上,媒介反映了我们本能的感知。虽然我们并没有置身现场,但是一张照片能让我们感到如同自己亲眼目睹了那一个真切的瞬间。想想所有那些既 ...
Philadelphia, Pennsylvania,1965作为一名摄影师,李·弗里德兰德因为他那些精致利落的日常生活的照片而倍受人们喜爱,尤其是在批评家和策展人当中。但他的照片也很容易被人忽略,因为拍摄对象都太常见、太普通, 让人 ...
ISEE摄影大师工作坊每个项目的策划,首先是基于传播。传播效果不仅是ISEE大师工作坊工作的重点,更为重要的,它是一切工作的起点——它是策划的起点,也是拍摄的起点,更是编辑的起点。对传播效果的准确预估,才能保 ...
作者/安特·格利博达 译者/殷铄 当我的老朋友,诗人、哲学家和艺术史学家卡梅洛·斯特拉诺(Camelo Strano)在几年前向我介绍起玛丽莱纳·维塔(Marilena Vita)这位意大利多媒体艺术家、画家、摄影师之后 ...
“摄影是最容易开始的,但同时也是最难产生创意、最难有原创性的艺术媒介,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每一天都有成千上万张照片随着快门按动诞生,你每天都在同数亿张新诞生的照片竞争,摄影既是艺术,也是科学,需要几 ...
圆明园是每个中国人心中的痛,几代的中国人都希望看到圆明园被毁前的样子。在英国苏富比拍卖会上,几张英国摄影家费利斯比特拍摄于1860年,英法联军攻破前北京的照片,引起藏家的广泛关注,疑似圆明园被烧毁前的照片 ...
19世纪摄影术诞生初期,其技术不尽成熟,但其先天特质已展现出拥有两千多年发展历史的绘画所不具备的优越性:能够精确客观地记录自然形象、拍摄制作时间比传统画作绘制更为快速。这样的优势对传统的、以再现自然 ...
现在年轻人都很喜欢上网去看视频,国内有土豆网、优酷网,国外有YouTube,视频已经成大家一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单幅照片让大家都看明白不太容易,如何欣赏单幅照片需要普及,需要一种视觉素养,因此大家更愿意去看视 ...
1990年Adobe Photoshop的问世,虽然有助于摄影师更加便捷地编辑和处理照片,也使后期修改照片、合成照片变得非常容易,使得新闻报道摄影师学会做假,很多观众对新闻照片本身失去了信心和信任。美国著名摄影文化评论 ...
美国著名艺术评论家罗莎琳德·克劳斯(Rosalind Krauss),曾在1999年美国《批评探究》(Critical Inquiry)学术刊物上发表一篇题为《再造媒介》(Reinventing Medium)的文章,提出“后媒介状况(post-medium condi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6 23:17 , Processed in 0.082415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