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中:我在美国教摄影 陈建中的身份有点尴尬。作为长期在海外执教新闻摄影,从事多媒体研究近20年,集摄影师、电视片制作人和专栏作者等身份于一体的华裔摄影人,他经常受邀参与各种关于中国摄影的活动,比如平遥摄影节,比如上个月在北京映画廊举办的《解剖中国摄影之病》高端论坛。 大家希望海外归来的他能够给我们带来更多国际前沿的摄影理念与操作规范,但是有时候又觉得因为远离中国,他的一些看法并不能接中国地气,他甚至会遭到当场抢白:这不是美国,这是中国! 无论如何,我们不妨先摒除芥蒂,听听这位游走于中西方文化的摄影学者所观察到的中西方在摄影生态、视觉文化、摄影教育各方面的差别,听听他在美国是如何教授摄影的,吸取其中或许适用于中国的那些养分。 关于中外摄影节:每个摄影节都有自己的定位 娌娌:您在《中国摄影》的专栏文章中提到中国摄影生态的问题,摄影节也算是摄影生态环节中的一部分,您眼中的中国摄影节和国外摄影节差距主要在哪?能否给大家推荐一些比较有特点又经典的摄影节?比如像法国的阿尔勒摄影节。 陈建中:中国的摄影生态跟中国的其他媒体生态很像,既想市场化但又受到官方意识形态的控制,也就是说牟利和政治正确必须同时兼顾,这很大一部分就反映在摄影节的筹办和延续性上。国外摄影节一般目的很明确,筹办者根据自己的利益目的设立宗旨,然后筹款举办,筹办者是摄影节的生死决定者。中国摄影节牵涉的利益方太多,各有各的目的,所以摄影节的生死存亡受到诸多因素的牵连。 说到国外有特色或经典的摄影节,林林总总很多,就像我前面说的,要看你的目的,你想找什么样的摄影节。国外每个摄影节,或者每个摄影机构都有自己的定位,都能给人很明确的目的,你可以找到他们的网站去看谁组织策划的,你就了解了。比如你想找手机抓拍的,旧金山以前就有一个网络摄影节。法国纪实摄影节阿尔勒摄影节,重点在推广新闻摄影师的作品。吉隆坡摄影节其实就是一个出版公司在做,租一个很大的会场,大家通过摄影来聚一聚。今年出现新现象,一个独立的媒体公司也加入了,一些政治团体也开始重视他们,希望通过他们的平台发声。 虽然美国是摄影大国,摄影节也越来越多。但它不像中国有那么多大规模的摄影节。像芝加哥摄影节,它其实就是一个人在做。他们成立一个基金会,从政府那里申请经费操作。休斯顿摄影节就是夫妻俩在做,它最大的资助者是当地的石油商人,是他们主要负责接待摄影师,打开家门,管吃管喝,家门打开,还可以展示自己收藏的作品。商人也希望别人来看他的收藏,告诉人家,我不是土豪,我还收藏艺术作品。他们的摄影节就靠这个,当然政府也提供一些经费。中国的一些新富豪也开始多收藏些摄影作品,文化可以提高他们的品味教养,除了提高品味,还可以对文化做一些贡献。 摄影节越来越多,很大一部分是市场的原因。在当代,什么东西都是一个商品。2008年美国经济危机,美国的报纸被风投收购,风投不管什么,都看成一个商品,看这个东西有没有可能盈利。现在真正商品的盈利空间很小,金融产品也有限,所以艺术品也就进入了投资商品的行列,特别是方兴未艾的摄影艺术,所以摄影节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摄影作品进入市场提供了一个交易展示空间。 为什么法国人做摄影节那么起劲,好多摄影节都是法国人在办,包括阿尔勒。因为摄影是法国人的发明,这是他们所擅长的,他们的品牌。法国政府也愿意,他会投钱来帮助你。这个时候政府和民间是一致的,维护和推广自我的文化身价。法国人知道,他把摄影和时尚品牌比如莱卡,绑在一起可以更好卖,走到哪里,都有价值,这是投资。法国的时装、摄影以及由此诞生的浪漫,包括法语,这些东西都是法国的品牌。 关于中外摄影教育:你要拍的芝加哥,要有自己的切身感受 娌娌:那日松老师说,有人评价摄影节中,高校摄影作品最差。能否和国外摄影院校学生作下比较?彼此优劣势在哪?您在美国如何教学生? 陈建中:我没有接触太多的中国摄影学生,但是有过一些间接的了解。中国学生普遍比较好学,就好像在科学领域一样,兢兢业业的认真学习,但是在学习上照着范例做练习的能力和效果远比独立制作一个项目为强。这也可能是学生作品类似画廊作品的原因之一吧。我不认为这只是因为学生试图进入市场的动机,更多的可能就是学生学习上对于范例依赖性的结果。部分原因可能也在于学校体系,教师也希望学生能以范例为样本,这样出格的几率会比较小。 而在美国,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基本由自我决定,唯一对教师教学成效有点影响的就是学生的期末评价,所以教师会采用各种新方法去鼓励学生创新,但这种自由度比较大的缺陷可能就是对范例的模仿性比较小而在一些基本功的训练上有所欠缺。我在新闻学院教摄影,对学生用什么相机,拍什么题材没有任何限制,只告诉他:你要知道,这个机器、镜头是否适合你的题材。但有一点,如果我给你出个题目:《这就是芝加哥!》,我不希望看到漂亮的风景、精美的夜景。这些都是明信片,去礼品店可以买到。我们有些学生是本地人,但有些学生不是。那么对于那些非本地人来说,你回过头去看你的大学四年,你最怀念的是什么?这就是你要拍的芝加哥,里面要有你自己的记忆与切身感受。 我们新闻专业的学生必须选修一个副科,这是必须的,辅科可以是任何学科,比如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甚至生物医学。我经常对学生说,如果你不知道怎么做一个项目,你就在你的副修课程里找一篇最满意的论文,然后你再看下,这篇论文,哪几个句子,你可以把它变作图像,视觉化,剩下的那些文字就是你的图片文字解说。然后你把它做成一个系列。 现在很多人拍城市景观,已经成为一种当代摄影的符号。其实他们拍的只是我们的日常所见,其实艺术不是现实的简单再现。虽然你拍了,但实际上你对这些东西不熟悉,你没法拍出精髓。象萨尔加多,他学经济学出身,经济学概念在脑子里非常重,所以他拍的东西也会带着明显的这方面的特质。当代摄影需要做深,你可以把你辅学的东西做成你的内容,因为说到底,摄影只是一种语言工具。 娌娌:印象中很多知名摄影师并非科班学摄影。 陈建中:是的。我的印象中出经典摄影作品的摄影师80%都不是摄影专业。马格南著名女摄影师苏珊·玛赛拉斯学的是艺术教育,她在很长一段时间把摄影作为一种教学工具。所以摄影系学生一天到晚只想着做当代艺术,有可能路越走越歪。如果你想在这个领域内做点什么,你需要静下心来做一些更深的研究。比如拍一个城市,你可以通过资料,了解到这个城市是怎么发展起来的,怎么成长到现在,你会发现,现在这个城市和城市整个发展结构的不一样。找出这个不同点,你的拍摄就是把这个疑问提出来。 美国著名摄影师丹尼·莱昂2005年到山西平遥参加摄影节,他想做一个关于山西的专题。我推荐他看韩丁写的书《翻身》,他找到这本书,很厚,他从头到尾看完。里面内容包括刚解放后的山西一个村庄的土地改革。因为丹尼本身是芝加哥大学历史系毕业的,看问题都是从历史角度出发,所以这对他来说不是问题。 芝加哥艺术学院有个中国学生做作品,和老师解释说,这是我们中国的佛教禅宗什么的。一个老师就打断他说,你不要跟我谈什么禅宗佛教,你告诉我,你到底想要做什么。其实这个学生自己都不完全懂,一点都表达不出来。 娌娌:在您的学生中,有没有比较明确方向的,比如新闻纪实,比如当代艺术? 陈建中:没有。我们是私立学校,一个班15个学生,规模比较小。我第一堂课给他们发一个调查问卷,谁今后想当新闻摄影师,没有人。我说,你们很聪明,新闻摄影很难谋生,但我们应该把摄影当作一个传播的工具。其实到现在为止,当代艺术摄影和纪实已经混在一起了,摄影本身就是纪实性的。第一、摄影首先是艺术,不用争论,哪怕是新闻照片,也是艺术。第二、摄影有多种可能性。 而且视觉传播交流在美国非常普遍,是一种视觉感官的映象。我和他们说,你们随时都可以用。现在我们的研究生课程就是digital storytelling ,包括制作电视片,学着怎么用影像讲故事。商业领域也可以。品牌也这样,推销品牌是在推销一种文化。电影是文化。大部分中国学生都喜欢学商科,某种程度上这是一个错误,应该学传播。传播在中国仍然在一个初级阶段。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我到非洲也发现,非洲中国企业一个最大的问题,形象。因为中国人没有长远规划,赚快钱,对环境什么的不管,赚到快钱想办法移民欧美,过蓝天白云的生活,但他没有想到,如果你把你的文化特征给毁掉,不管你到世界各地各个角落,你都是一个废物!谁都看不起你,土豪金没用的! 关于中外视觉语言体系:希望从你的照片里看到音乐 娌娌:您曾提到,我们东方的视觉语言体系和西方不同,能否具体说。 陈建中:是的。比如西方编辑图片故事,四点很重要。第一,informative,信息性。一般通过大广角,大背景来交代,比如介绍一个村庄。第二,graphical,图案感,这是视觉语言,因为你正在进行视觉叙事。第三, intimate,亲密感、。第四,emotional,情绪感。而我们的视觉文化里,缺少亲密感和情绪感。 马克吕布拍中国,就是对中国意境的自然视觉再现。西方人讲究人的情绪感 ,其实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情绪感。中国人运用多点透视,云层增加减少来表现透视,但这些东西是无法引进摄影里去的。因为摄影技术是为自然视觉透视服务的。文艺复兴时期之前,西方绘画也不太不讲究透视。到了文艺复兴,出现实证主义,米开朗基罗、达芬奇他们作了很多研究,把自然透视用最真实的方式再现。这种实证主义的探求给摄影打下了文化基础,正好当时的科学提供给摄影这样一个技术手段。所以摄影从艺术性和技术性上其实都是源自于科学。 而中国没有经历过实证主义这一段,所以它们引不过来。但是你看马克吕布,他讲究透过摄影的自然透视来表现意境。中国人想象怎样把中国的视觉形式套入摄影,这是很难的。就象我看你,第一眼是你,再就是你的气质,气质就很难用一种形象来考虑,最重要是一种神韵。所以我上第一堂课,就让他们听音乐,第一首巴赫的大提琴,我的目的是,我希望从你的照片里看到音乐,音乐里听到你的画面。如果你能把一首唐诗的画面想象出来,再将脑海里出现的画面用照片传达出那种神韵,这就是中国摄影的视觉。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7-2 06:42 , Processed in 0.070812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