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讲述独立摄影师之路- 看严明如何 将理想照进现实(组图)

2014-8-12 10:12| 发布者:cpnoz| 查看:5217| 评论:0|来自:渤海早报

摘要:拿起相机的时候严明已经三十出头,他在《南方都市报》做了10年记者,曾经“严明”两个字时常出现在头版的封面照片下;他中文系毕业后开始弹贝司,给还是新人的陈奕迅、卢巧音伴过奏;中间还有一些不记录在册的行当, ...
《拈花大叔》
《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讲述独立摄影师之路-
《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讲述独立摄影师之路-
《拈花大叔》
《我们都爱米妮》
《我们都爱米妮》

  渤海早报记者 王洪波

  拿起相机的时候严明已经三十出头,他在《南方都市报》做了10年记者,曾经“严明”两个字时常出现在头版的封面照片下;他中文系毕业后开始弹贝司,给还是新人的陈奕迅、卢巧音伴过奏;中间还有一些不记录在册的行当,音乐杂志编辑、唱片公司企宣;2001年初到南都时是做娱乐记者,之后对相机开始感兴趣,转行当摄影记者;2010年辞职,开始自由摄影师之路;今天,他是中国著名摄影师,获多项摄影大奖,重要作品已被多名私人藏家收藏,于2010年参加华辰春季影像拍卖并成功交易。

  “2003年,我拿到在摄影部的第一个月工资,我清晰记得超过了1万,当时有种衣食无忧的感觉,现在想想,我有点后悔没多买几套房子,在月收入过万的那几年,广州的房价只有3、4千,可我只买了现在这一套房子,不然,我现在就会很无忧地收租金出去拍片了。”严明一边嚼着槟榔一边和我聊着。采访严明,并没有我想象中和艺术家对话的感觉,白色T恤、圆圆眼镜、斜挎运动包,正如他装束一样,我们的对话也是如此的朴实。

  作者介绍

  严明,中国著名摄影师。70后,安徽定远人。大学学的是中文,曾做过十年摇滚乐手,做过十年记者。2010年辞去公职,成为自由摄影师,现居广州。

  2010年凭作品《我的码头》获法国“才华摄影基金”中国区比赛纪实类冠军、大理国际影会获最佳新锐摄影师奖,2011年凭作品《大国志》获第三届侯登科纪实摄影奖。入选《Vista看天下》(2011)年度图片大赏。2012年受邀担任Thinkplus2012“大声思考”大型演讲活动演讲者、2012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策展人,2013年担任TOP20·2013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评委。作品由多家艺术机构及国内外收藏家收藏。

  严明语录

  “我无意告诉别人我走过了多少路,倒是可以让人知晓我在每一个路口的徘徊,哪怕是让人看这个不擅躲闪的人身上留下的所有车辙。”

  “不管这是不是个理想的时代,我要去实现理想。”

  我没有成为 自己不喜欢的样子

  书虫周刊:你说自己进入南都时最早是做娱乐记者?后来为什么想到做摄影记者?

  严明:我做娱乐记者,跑音乐口,天天写的稿子短小精悍,都是八卦的事,谁谁谁发布会上骂记者了,偶尔会有一些深入的专访,写完放在电脑里,事后不会想再看它,它称不上是作品。而摄影不同,会有一种留存感,觉得这是我的一个东西,以后翻起来会像小朋友做储蓄一样把它攒起来,慢慢觉得这是我的一个作品,可以见证一些事情,代表我一段时间的经历和心境。

  书虫周刊:“我们都爱米妮”那一章中,你写到“如果自己还在报社,可能会拍摄‘米老鼠’一天上班的故事”,当年在报社的状态是怎样的,你的照片是不是经常会作为头版的主图?

  严明:这是媒体的惯常思维,就是讲故事,看图说话,遇到这样一个题材自然是做图片专题故事。

  2001年到南方都市报,当时觉得工作很不错,幸福指数高,在摄影部我跑突发新闻,我下班以后就在盘算今天交了多少照片,工分挣多少,过天桥的时候自己都会偷偷笑出声。第二天即使不上班也要下楼买份报纸,有时还会对比自己和同城媒体的处理方式。

  书虫周刊:你也说到自己一度觉得报社的工作很不错,为什么又下决心辞职做独立摄影师?

  严明:我是一个70年代的人,生在农村、长在乡镇、小县城,通过读书又到了一个小的城市,对于小地方成长过来的人,经历的路途要比别人多,因此对于早期自己的一些理想是很珍视的。

  2003年,我捏拿着一万多的工资单,也曾有过衣食无忧的优越感,但每当投身于无尽的活动、图片故事,想到工作计分,就又一种束缚感袭来,因为摄影记者更多的是完成式的工作,挣扎过后,我决定辞职,因为我想要做的事是需要时间的,这样可以实现自由,随性。

  书虫周刊:我在豆瓣中读到了一篇你以前同事写的书评,其中说到,你在侯登科纪实奖公布前夕准备外出拍片,但路费却很紧张,几乎没有钱支持你外出拍片。

  严明:当时我已经在家里待不住了,必须要出去拍片。我记得特别清楚,奖金有五万,因为是在“十一”前夕,主办单位要放假,我还打电话问过奖金是否在节前发。我现在回想起自己当时还是很在乎的。

  这也让我想起了评论家一句话:艺术家创作最鲜活的时期就是他最便宜的时期。因为很多人到了特别红的时候,就不太敢变动风格了。我也一直担心自己会走进这样的怪圈。我特别相信星座,每次新月时都会许愿,对自己说:“希望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纯真和敏感不要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枯萎。”

  谁先动心 谁先死

  书虫周刊:书中我印象很深的作品是广东清远江边的“拈花大叔”,我看到你将它作为自己微博的头像了,是什么让你在刹那间按下快门?

  严明:那是我最喜欢的作品之一,从照片上你可以看到他的体貌不太像南方人,黑红色的脸膛,我觉得可能是东北人或内蒙人,他最早望着江水发呆,我就注意到他了,当他弯腰摘花时,我已经端起相机开始对焦,我当他捏着小花在鼻子下闻的时候,我拍到这张照片是他悄然转头和我目光相遇的瞬间,是一种互相的发现感,可以说是在最高峰值时捕捉到的。

  我并没有给自己预设太多,因为在拍摄的过程中,往往是有一些不期而至的东西会突破你的想象力,这点会很美妙,会让照片的意味提升。

  书虫周刊:就是你写到的“谁先动心谁先死”?

  严明:是这个意思,我更关注临场的奇思妙想,先动心机会毁了一种可能,将它要交给未知。

  在行走的过程中,事前我非常不主张带着预期和预设的概念和想法,就是去看,能被我带着的可能就是我的阅历、我的童年记忆等等这些东西。有一句话说摄影师看到了什么取决于内心有什么跟他呼应,你看到那个东西你内心可以调动起来的,而且是瞬间做的决断和决定。

  预设就很容易出现摆拍,摆拍一定是会让想象力封顶。

  书虫周刊:书中有一段讲到了“藏胶卷”,是一直坚持用胶卷吗?

  严明:坚持用胶片是我的个人习惯,尽管后期的制作麻烦很多。

  书虫周刊:我看到你呈现给我们的作品都是黑白的照片,为什么选择黑白?

  严明:选择黑白的原因有很多种,一个原因是我可以自己控制,自己在家里面冲洗,自己制作。彩色胶卷,要送到外面的冲印店,很多是激光打印,可能出来的颜色还原都很差。我考虑过黑白跟彩色的区别,摄影从黑白发展到彩色,事实上黑白跟彩色相比,它把颜色都退掉了,因为彩色是真实的,黑白实际上剔除了某种真实,好像离某种现实故意远一点。

  这只是人生的 一种形式

  书虫周刊:我看到书中有很多重庆元素,比如:朝天门、“洋人街”还有小面,你个人很喜欢重庆?

  严明:对,我到重庆超过35次,包括路过,我停下来在那拍照片,去的次数比较多。一到那里很舒服,可以说是我的精神原乡。

  那里景也好,人更好,饭菜便宜可口,在农家乐里面住着, 50块包三餐,晚上吃饭的时候吃着农家菜,看着底下游船、轮船驶过,那时候觉得拍不拍照都没关系了,包括说的那些慢船,太便宜了,从奉节到巫山七、八块钱,好短的路,那个船左右停,四个小时到,我盼着它不要早点到,就坐在船上看,就那么等。

  这对于行走式摄影太重要了,我会很在意那些小细节,小敏感,对于创作来说还是很珍贵。

  书虫周刊:是什么原因让你动笔将这些经历写下来?
严明:写这本书,只是记下一段经历,让别人看到有这么一种人生、一种坚持存在。我并不想给别人上摄影课,是想讲一个各行各业共通的一个道理:坚持。

  以前没有想过写字,因为我很久没有写过这次这么多的字,图片说明都不愿意写长,觉得我都用照片说话了,同行们常规的做法是拍了N年之后,做一个摄影集、画册算对自己的交待,但这次接到出版社的电话,我以为要出画册,他说要写文字书,我拖了大半年,后来还是痛下决心,因为我的年龄已经过了一半,其实我并不一定让其他的人或者其他年轻的人,非到我这个年龄才明白一些在书里面讲了一点点道理,我其实愿意讲的是最简单、最浅显的道理,我愿意把这个事很当真地讲出来。

路过

雷人

握手
1

鲜花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收藏 分享 邀请

相关阅读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7-2 00:31 , Processed in 0.074081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