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dam Magyar,Hong Kong II 2014年底,“公众之眼:分享摄影的175年”(Public Eye: 175 Years of Sharing Photography)展览在纽约公共图书馆(New York Public Library)开展。这是公共图书馆有史以来第一次举办大规模回顾摄影的展览,展览将一直持续到2016年初。在介绍这个展览之前,我想先讲一个小故事。1981年,道格拉斯·克里姆(Douglas Crimp)发表了一篇名为《美术馆的旧题,图书馆的新宠》(The Museum’s Old/ The Library’s New Subject)的文章。在文章中他讲了这样一件事:克里姆受聘为一部讲述运输系统历史的工业电影做调研,电影中的大部分内容将是拍摄静态照片的素材。他的任务就是找出适合电影使用的照片。在浏览纽约公共图书馆放置一般讲述运输系统书籍的地方,克里姆找到了一本埃德·鲁沙(Ed Ruscha)的书,书名叫《26个加油站》,这些作品在1963年发表,而组成这本书的照片就是:26个加油站的照片。克里姆说:“我还记得当我发现它的时候觉得这事有多搞笑,这样一本画册被错置在讲述汽车,高速公路的书籍当中。显然图书馆员并没有意识到鲁沙的这本书是一件艺术作品从而应该被放置在艺术部门当中。不过现在,当我在思考后现代主义的时候,我改变了自己之前的看法;我现在知道图书馆中对艺术书籍的分类并不适合鲁沙的这本书,而这正是图书馆如今在分类上所取得的成就。”鲁沙的另一本经典之作《日落大道上的每一幢建筑》(Every Building on the Sunset Strip)正是这次展览展出的作品之一。
Ed Ruscha,Every Building on the Sunset Strip
也许当我们走进公共图书馆参观这个展览的时候会觉得图书馆展出这些“历史”照片是理所应当的,不过从克里姆文章中的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他提出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对于图书馆来说,收藏摄影作品(包括插图书籍,摄影画册,单张照片等等)的目的是什么?以及馆藏的摄影作品应该归于什么类别之下呢?请允许我在介绍展览之前再多唠叨几句。1940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成立了摄影部,这是第一家为摄影单独成立部门的艺术博物馆。到1970年代末,人们已经开始逐渐认可摄影作为一种艺术表达形式的地位。纽约公共图书馆顺应潮流的变化也成立了一个新的叫做“艺术,印刷品,照片”的部门,这个部门将把之前的艺术与建筑部门和印刷品部门合并到一起,再把从图书馆各个其他部门收集选出的摄影材料添加进去。“这些材料将根据新的评判价值来进行重新分类,而这个价值将取决于是哪位‘艺术家’拍摄了这张照片。由此一来,原来被归在犹太部门中‘耶路撒冷’这一类别下的照片将进入艺术,印刷品,照片部门中,被放在‘奥古斯特·萨尔兹曼’(Auguste Salzmann)的类别下。原来在埃及名下的照片将收归贝亚托(Beato),德·坎普,或者弗里斯名下;原来的前哥伦布时期中美洲照片则划入德西雷·沙尔奈(Desire Charnay)……”这样一来,摄影作品在图书馆中也有了自己的合法地位,而这成为了今天展览得以如此呈现的前提。
Entrance
说了这么多,终于可以回到展览上来了。进到展厅里面,首先看到的就是悬挂在房间上方的一面方形大镜子和地面上反贴着的“i am in the public eye #publiceyeNYPL”字样。相信Instagram的老客户们马上就能明白这样的布置有何用意,是的,就是让你自拍的,连照片的标签都已经帮你标好了。这句话也颇耐人寻味,“我在公众的眼中”,表面是说人在展览现场,但实际上用Instagram拍照-上传-分享这个过程就是把一张私人照片放到了公共平台上,也就意味着拍照者进入了公众之眼。如此简单的一个装置迅速说明了展览的主题同时也表明了摄影在当今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摄影让每一个人都处在所有人的目光当中。此外,把镜子悬挂在高处让人们拍出俯视的效果也显得别有用心。展览中不乏带有监视(surveillance)相机风格的作品,比如说亚当·马扎尔(Adam Magyar)的“香港Ⅱ”以及伊桑·莱维塔斯(Ethan Levitas)的“画面21”(Frame 21) ,前者是大全景式的上帝视角俯视众生,后者是模拟监视镜头的视角观看人群,两者的相同之处是“俯视”。这样的视角往往暗示着画面中的对象是处于被监视的状态,正与门口处的镜子相呼应。有关监视的问题稍后还会讲到,先来看下展览的整体内容。
Ethan Levitas,Frame 21
“公众之眼”整个展览由3部分组成,分别是“分享”(Photo Sharing),“街景”(Street View)和“众包”(Crowd Sourcing)。内容非常简单明了,在“分享”这一块中展示就是自从摄影诞生以来人们分享照片的各种手段。最早的时候想要拍张照片还是件奢侈的事情,于是就有人研究出了照片名片(carte-de-visite),一种镶嵌在硬卡板上的小照片,这样大家不仅可以拥有自己的照片,同时还能收集许多名人甚至王公贵族的照片作为纪念。而如果想要一览外国风光名胜的话,当时最流行的方式就是看立体照片(stereographs)。这种照片通常是用有两个镜头的相机拍摄,镜头之间的距离大约是人眼的距离,拍摄出来后就是两张紧邻着的照片,然后再用专门的立体眼镜观看。有趣的地方是,使用观片器看立体照片的时候,因为眼罩会挡住周围的环境,这样看起来就非常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图书馆还专门设计了一个网站,让大家可以在网上自己用立体照片制作gif图片(具体制作步骤可以点击链接:http://stereo.nypl.org/),这也是用数码时代分享照片的手段来赋予老照片新的活力。随着柯达和布朗尼等便携相机的出现,多数人都有了自己买台相机拍照的能力,这时候主要用来分享照片的方式则是家庭相册。再往后印刷技术发展起来,报纸、杂志、广告,照片越来越普及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直到网络和手机的普及,分享照片从人和人之间的传递变成了纯粹虚拟空间上的交流。
Stereograph
展览的第二块“街景”是我觉得最有趣的一部分。街头摄影(street photography)恐怕是摄影史里面最难缕清界限的术语之一了,展览里用街景而非街头摄影作为标题包含的内容倒是更广泛些。在这部分里我们能看到埃德沃德·迈布里奇(Eadweard Muybridge)在1877年拍摄的三番城市全景图,那会没有现在Photoshop里自动校正的功能,只能凭感觉一张一张的拍,即使在现在看来还是会让人感慨他的技术简直太高超,几乎做到完全无缝拼贴。然后还有我在文章开头提到的埃德·鲁沙那本著名的《日落大道上的每一幢建筑》,他当时开着汽车把相机放在车上拍照,堪称谷歌街景车的前身。不过在这本书旁边展出的就是另一本日本摄影师(Yoshikazu Suzuki )和(Kimura Shohachi)合作拍摄的《银座界隈/银座八丁》(Ginza Kaiwai/Ginza Haccho),这本书出版于1954年,比鲁沙的《日落大道》要早了10多年,在书的形式上几乎完全一样,实在难说鲁沙是否是受了这本书的影响才做出《日落大道》的。当然,这个部分里也有很多经典街头摄影师的作品,比如李·弗里德兰德(Lee Friedlander),威廉姆·克莱因(William Klein),罗伯特·亚当斯(Robert Adams)等等。此外,在这部分中还有一批自己不拍照片而直接从现有图像中截图的,比如说道格·里卡德(Doug Rickard)用谷歌街景截图做的“美国新景象”(A New American Picture)和米什卡·汉纳(Mishka Henner)从各种公开的军方网站或者民间网站上收集来的卫星图制作成的“51个美国军事前哨”(51 US Military Outposts)。照片最初的目的只是纪录和表达,后来演变成新闻、广告各种宣传的手段,而如今图片成为了档案资源,要做的不是创造,而是从现有的当中梳理和发现某些线索和现象。
Ginza Kaiwai / Ginza Haccho
第三部分展览的名字叫“众包”,听起来可能有点奇怪,说起来就容易理解了,比如说像公众寻求犯罪嫌疑人的照片以方便追捕,比如说各种摄影比赛,或者现在已经很成熟的图片库,再比如历史上最著名的展览之一“人类大家庭”(Family of Man),以及911事件发生之后举办的“这里就是纽约”(Here is New York)展览,这些都是“众包”的例子。从历史上来看,摄影一直都是一种“众包”式的实践,公众能够提供的照片数量和质量都远远超过靠单独一个机构组织或政府部门所能达到的水平。说到这就不得不提一下东德时期的情报组织史塔西(Stasi),他们利用公众间的互相监视让人防不胜防,因此可谓世界上最可怕的情报组织,监视的方式自然就是依靠拍照。说到这又要回到展览第二部分的一个关键内容,就是列夫·曼诺维奇(Lev Manovich)团队的“百老汇街”(On Broadway)项目(链接:http://on-broadway.nyc/)。曼诺维奇是最早研究新媒体理论的人之一,他主要关注的就是照片在新媒体中扮演的角色。简单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数据可视化项目,曼诺维奇收集的主要数据之一就是人们在纽约百老汇街上拍摄的Instagram照片,按照每一个街区划分,配合谷歌街景拍摄的每一个街区的照片,然后再进行统计和分析。这个项目的关键之处不仅仅在于帮我们从视觉化数据的角度了解这条街上(进一步说一个城市)都在发生些什么,另一方面,从收集数据的角度来说,每一个在百老汇街上拍照的人都成了贡献数据者。如果联想一下史塔西的话,其实我们的手机已经成为了不自觉的“监控工具”。在拍摄时被忽略的细节却有可能成为某个破解案件的线索或是呈堂证供(美剧里面屡见不鲜的套路)。
Lev Manovich,On Broadway
这时再回来看“分享摄影”这个主题,从最初仅仅为了家人朋友间的联络到成为商业和政治的宣传手段,再到如今隐性的监视,分享这一行为变的越来越简单,但行为背后存在的意义却是越来越复杂。正如前段时间在纽约的另一个展览“看着你,看着我”(Watching You, Watching me)中所提出的问题:政府、企业、甚至个人有什么权利必须要去收集你的日常交流的信息?什么工具——无论是今天的还是过去的——被用来监视你的行动?这些举措在当下和对未来的有如何深远的影响?我想,这也同样是纽约公共图书馆的这个展览给我们提出的更为严肃的问题。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9 08:59 , Processed in 0.341399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