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艺术类:无限可能下的审美时尚

2015-7-9 16:02| 发布者:zhcvl| 查看:939| 评论:0

摘要:艺术类:无限可能下的审美时尚 宗石    无论摄影的记录功能得以多大程度的强调,在广大摄影人心目中,“艺术”仍是一种标准,也是一种情结。辞典中的解释,“艺术”是指通过影像塑造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 ...

艺术类:无限可能下的审美时尚

宗石 

  无论摄影的记录功能得以多大程度的强调,在广大摄影人心目中,“艺术”仍是一种标准,也是一种情结。辞典中的解释,“艺术”是指通过影像塑造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当我们泛称的摄影艺术评选中将“艺术”列为一个类别,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和认识呢?全国摄影艺术展览中的“艺术类”无疑具有值得解剖的标本价值。
  艺术在辞典中的解释,还有另一层含义,即“富有创造力的方式”。从这个角度来看,举凡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可以进入艺术类摄影的拍摄范畴。实际上,明确设立“艺术类”的第20届国展的“艺术类”获奖、入选作品,就包括了风光、人像、社会生活、静物、风情、动植物、暗房技术、数字技术、纯摄影、实验摄影等等几乎我们能想到的素材和类型,甚至社会纪实性质的专题亦有入选者。
  如果比较一下历年国展中有关“艺术类”的作品,就会发现,前一届流行的摄影方式和摄影题材,到了后一届时往往已产生了明显变化。如果能精选足够数量有代表性的作品,完全可以汇成一条中国摄影人甚至中国人审美情趣变化的时间之河。
  这两年来,摄影的无限可能性的提法很盛行,通过国展来展示自己利用摄影创造各种可能性的成果,当是绝佳的机会。不过,这种无限可能性和百花齐放之外,我们仍能看到一个时间段内的审美时尚。

重点在表达
  在前几年关于风光摄影、关于“‘美’是潮流还是误区”等的专题讨论中,审美曾作为一个公众话题产生过争论。即使艺术潮流中存在对于丑恶现象等进行的鞭挞甚至控诉,“审美”仍是艺术类摄影评选中最热的词汇,此种现象,从第20届国展对于艺术类各种题材的阐述中几乎都带有“审美表现”一词可以看出。也就是说,纪录类重在还原事物的本来面目,艺术类则旨在对事物进行升华式的审美表现,艺术类更具有主观性,更强调摄影者的个性化表达。2010年度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的征稿启事中对艺术类的解释就明确提出:“指注重主观情感、审美意趣表达的作品。”
  无论光影之美的呈现,还是特殊影像效果的展示;无论对人间真情的描摹,还是对世间万物拟人化的抒写;无论细微之物的纤毫毕现,还是宏大建筑的别致构成;无论主观臆想营造的画面,还是对未来世界影像化的畅想;无论是数码影像技术的展示,还是暗房加工的技法的集成……所有这些经常出现在艺术类中的参评作品,都需要更多地体现摄影者个人的视角,个人的观点,个人的情趣。如果作品中能够对社会现象、公众话题等有所评价,那便更具有相对的影响力和震撼力。
  值得关注的一点是,在纪录类和艺术类的分野中,摄影者的影像完成方式不应该成为主要区分方式。即使是完全以记录手法完成的影像,如果带有作者强烈的主观表达欲望,仍可以送评艺术类。在关照现实成为艺术界流行趋势的情况下,在观念摄影和纪实摄影互涉与交融的现状下,这样做法应该是值得鼓励的。

不全是沙龙
  传统意义上的艺术类往往会跟沙龙摄影连在一起,但无论是从历届国展征稿、得奖的实情,还是现实意义上的归类法则来看,沙龙风格的摄影只是艺术类中的一个分支,国展艺术类的征稿范畴要宽泛得多。
  以2007年度国展为例,获得金奖的王海明作品《浮华与空洞》,虽然借鉴和强调了沙龙摄影中常见的光影、构成等技术元素,但个中深意远非形式美感和影像技术的成熟把握所能涵盖的。我们从那堵打出豁口的旧墙和远方那处新建成的金碧辉煌的大楼对比中,从作品标题中,是否能够引发一些对于现实生活中某些现象的深度思考呢?另一幅获奖作品《后天NO.1》则是作者叶文龙在看了表现灾难题材的电影《后天》后,凭借对于人类生存现状及未来的思考,“凭空”创作的一幅作品。类似的作品在国展中越来越多地出现,不仅丰富了国展艺术类的参评稿件类型,也使国展成为一个时期内艺术思潮和公众鉴赏时尚的注脚。
  值得强调的艺术类摄影类型,还应该有纯摄影,即对摄影经典语言的表达形式进行了创新与拓展的影像。且不说创意与拓展,只要能够用摄影经典语言来结构和完成自己的参评作品,就足以让评委和此后的所有观者眼前一亮了。在这个摄影技术门槛不断降低,摄影器材便捷程度不断提高的时代,当人人都使用相机开创影像生活之时,那些没有任何功利诉求、追求影像语言高标的作品,自然就具有了艺术的属性。第21届国展中获得艺术类金奖的陈光俊的《迪斯尼音乐厅》、王云武的《长城》,作为黑白经典影像的传承,就是这一类型的代表。
  一些全新的摄影形式,也更多出现在国展应征作品中,比如通过拍摄拟态化的现实,比如用表演、装置制作等,创造性地运用图片资源表现摄影者个人情感及对世界独特理解的图像。包括私摄影、观念摄影在内的一切具备实验性质的影像,更是“艺术类”的题中应有之义。在2007年度国展中,不少年轻摄影师参评青年作品奖的作品,就属于此种类型。如果放入艺术类参评,应该具有相当的实力,这从当时评委推荐奖的不少作品均出自青年摄影师之手可见一斑。

“PS”的两面性
  通过近年来各种媒介对不同类别摄影作品利用Photoshop等电脑软件进行调整与修饰限度的介绍。在“PS”这种大家都关注的全新影像手段上,广大摄影人津津乐道的多是纪录类严格要求,艺术类不做限制。不过,艺术类一定需要PS吗?或者说,PS在艺术类中一定是有效手段么?倒是值得探讨。
  可以肯定的是,即使在艺术类,PS也不是万能的,后期电脑软件的调整等,只是一种辅助影像手段。对于PS的应用,艺术类也呈现出一定的限度,比如,大家都知道的PS出来的照片透视关系、光源方向等需符合常理。有深入思考者提出,PS应该更多成为创意无极限的观念表达手段,而不应该在艺术类摄影中过多地应用于完美画面或者修饰照片瑕疵层面。
  PS手段的应用从第20届国展开始呈增多趋势,至第21届国展时全面开花。第21届国展中最值得关注的话题之一,就是一位20多岁的小姑娘,用电脑鼓捣出了几张很简单的照片便得了国展金奖,对于这组女摄影师赵冉拍摄的《魅发四重奏》,当时甚至有人生出是否摄影作品的质疑。如果再看同届的其他获奖作品,就会发现PS成为大行其道的手段之一,大量各种意象拼贴的作品得奖入选,而且以曾经在一段时间内流行的舞台、动物、飞鸟、干裂的土地、人体、老人、孩子等物象为主。如果从今天来看,这样的做法是否有些小儿科呢?毕竟,我们的眼高了,手段也高明了许多。
  PS应该成为摄影师强化表达效果的有效手段,也可以利用这种全新手段,以近乎手工化的复杂操作,呈现一幅用传统摄影手法难以完成的画面。比如获得第20届国展银奖的刘宽新的《天宫》,  据介绍,是用上百幅有关故宫和云海、天空的照片拼贴而成的。摄影者在其中所下的工夫,当值得肯定。获得同一届国展铜奖的女摄影师区婉芳的《人体装置制作》,则采用最简便的叠拼方式,将人体某个形态多次复制在一个画面内,来做成一幅全新的富有构成意味的图案,不仅获得国展评委认可,而且在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等场合也颇得好评。
  技术手段的进步,对于我们应用PS手段提出了更高要求。以前曾做成浮雕效果的照片入选国展,如今这样只需一个简单命令就能生成的效果。要想再引起国展评委哪怕多一眼的眷顾,都会难上加难。

组合的意趣
  有心的摄影人会发现,曾经在2007年度征稿中取消了的艺术类组照,又在2010年度的国展征稿中得以恢复。个中原因,我们不必探讨,但于艺术类来说,组照和单幅的表现力该如何区分,相信是大家关注的命题。
  其实,2007年度国展金奖作品《后天NO.1》,标题即可看出绝对不是单幅,只是囿于规则而拆开参评。固然,摄影的编辑应该做减法,一张照片能说明问题绝对不用更多照片。但另一方面,就影像的表达来看,有时一张照片分量明显弱了些,比如关于人类生存与未来世界的思考,完全可以采取组合。组合得当,其影响力应该超乎一张照片。
  意在体现摄影形式美感的传统摄影作品,尤其是内容和形式兼备者,不妨可以选择单幅参评。如果一幅照片难以明确言说和表达,或者一张照片的分量不足以展示一种审美情趣,在严格按照减法进行编辑的基础上,选择组照参评,亦是一种思路。第20届和21届国展中,艺术类组照即使入选数量不能占到绝对优势,在获奖作品中也足以与单幅平分秋色。包括上述《魅发四重奏》,如果只有一种蔬菜与女孩头像的组合,只能算是小技巧,而四种不同色彩不同类型的蔬菜构建的是四种不同发型,再配上女孩四种不同表情,其表现力自会立体许多。

视觉书写力
  如果说表达是艺术类摄影强调的主要诉求的话,那么从技术层面来看,一切摄影语言的运用,都是在综合考核摄影者的视觉书写能力,宛若撰写一篇有思想的美文。
  在笔者看来,视觉书写能力既应该包括摄影人面对一个题材时的综合构思、针对一种想法的影像创意能力,也应该包括涵盖光影控制、画面营造、影调把握,甚至具体到如何构图更别出心裁等技术环节,甚至还有暗房加工、数码加工以及对传统经典摄影语言的运用水平等。
  惯常意义所说的——在评选中评委们更看重不一样的题材,题材常见且相同的情况下,谁的画面形式别具一格,表现方式更胜一筹,就更易脱颖而出。借助客观事物来表达情感、诉求和观点,不能不考虑选择什么样的景致或风物,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现。即使早已流俗化的长城题材,照样有人凭着不一样的眼光在评选中获得荣誉。
  我们习惯于称呼安塞尔·亚当斯是风光摄影家,却往往忽略其技术层面的探索与实践精神,如能够学到其对影像极限表现力的探求,相信我们的视觉书写能力也会练得更扎实,在国展比拼中也会更具优势。

“仿造”的前路
  尽管一些看来很新潮的摄影样式,都能或多或少从国内外前辈或红人作品中找到影子,但于国展来说,这种做法并不太好使。毕竟,作为一个大型综合影展,大家也不能容忍老套的东西年年有份。
  江苏摄影师黄丰隔着玻璃拍摄的虚幻的江南风景《水乡烟雨》获得第20届国展艺术类金奖。此后,再着意用同样方式来表现润泽感,都无法再在国展中觅得其身影。即使黄丰拿出异曲同工的《水墨江南》,也只能名列优秀奖。这不能怪评委无情,因为我们的眼睛永远希望看到新鲜的东西,任何对自己和对他人的“仿造”,都不会长久引发关注,尤其是在以作品作为主要评判对象、参评作品数万计的国展评选。
  相反,倒是在2007年度国展中抡圆了猛“抢”一把奖项的天津美术学院等高校的学子们,其未脱稚气的作品博得多数评委青睐,就是因为没有固定的框框。尽管创新难上加难,但只要用心用力去完成,相信每一位摄影人都会在国展有所收获。
  从分设艺术类以来的三届国展,我们看到的是中国摄影风潮和审美意趣的变化历程。相信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生活在绚烂多彩世界中的我们,应该通过自己的参评作品,在一个月后全面截稿的本届国展中,带给公众更多佳作,带给中国摄影界更大惊喜。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相关阅读

下级分类

图文热点

热门推荐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6 19:21 , Processed in 0.246858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