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纪录类:源于生活的慧眼识珠

2015-7-9 16:03| 发布者:zhcvl| 查看:1080| 评论:0

摘要:纪录类:源于生活的慧眼识珠 宗石   编者按:凡以摄影来标签自己身份者,如果不知“国展”(“学名”全国摄影艺术展览)为何物,就有些孤陋寡闻了。作为一项有着50多年传统的国内历史最悠久、品牌最响亮、规模最 ...

纪录类:源于生活的慧眼识珠

 宗石


  编者按:凡以摄影来标签自己身份者,如果不知“国展”(“学名”全国摄影艺术展览)为何物,就有些孤陋寡闻了。作为一项有着50多年传统的国内历史最悠久、品牌最响亮、规模最大的全国性综合摄影展览,国展不仅是中国摄影事业发展的阶段性检阅场,也成为更多摄影人水平比拼的试金石。
  又是国展征稿季。2010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将于5月20日截稿,目下正是摄影人跃跃欲试的投稿时节。本着服务摄影人的目的,本报依照去岁为大家参评中国摄影金像奖、中国第十三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支招的做法,为参评国展出点儿主意,不敢说有所帮助,也可以做些参考。
  国展自第20届(2002年举办)起,划分纪录、艺术、商业三大类进行征稿评选的方式已在摄影界深入人心。为了服务更精准,话题更集中,本报拟用三期,分别就三大类别的参评攻略,邀请部分往届国展获奖者及评委谈谈经验,总结点儿规律,结合摄影事业的发展大势,以21世纪以来举办的三届国展为蓝本,从样本分析的角度,解析一些现象,以期能帮正在“摩拳擦掌”的您洞开思路。
  

  国展征稿之时,有人在悄悄地准备自己的精品佳作,盼着在这又一轮全国性摄影大比拼中有所斩获,也有初学者或对国展了解不多者在互联网论坛里怯生生地问一句“一般什么样的作品能入选呢”,结果引来的回答是“国内的评选比国外的评选还难琢磨”。
  真的“难琢磨”吗?真的“难琢磨”!不是评选规则飘忽不定,而是因为摄影一直在发展前进,我们不能以老眼光看新问题。不是有说法么,一旦某种表现手法或题材的作品得了国展的荣誉,下届国展便有不少人依葫芦画瓢,出现大批模仿之作,其结果可想而知。
  好了,花开三朵,各表一枝。言归正传,今天单说这纪录类。
  无论您承认不承认,截至目前,摄影的主要功能仍是记录和见证。那么,这纪录类的参评作品和我们日常的影像记录有什么区别么?当然有,起码不能是随手拍,而应该是带着自己观察世界独特视角的作品。毕竟,在全国竞争中,不拿出点绝的,很难有所收获。
  跟摄影的功能相应,纪录类也是国展应征稿件最多、奖项设置最多的一类。2010全国摄影艺术展览中对于纪录类的表述是:“以客观记录的方式关注人类社会生活、自然环境生态、民俗风情等各类题材的作品。涵盖突发性新闻、一般性新闻、专题报道和纪实图片。本类照片要求真实记录,除对影调、色彩进行适度调整及构图剪裁外,不得对原始影像进行修改。每幅(组)作品除标题外,应有简要说明(200字以内,包括时间、地点、事件要点)。”如果再要细究的话,可资参考的是第20届国展时细化的小项:一般新闻、新闻人物、自然环境、社会纪实、日常生活、体育、军事、突发新闻、肖像、文化艺术、科学技术……
  乍一看,上述与众多新闻摄影评选分类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又不完全仅仅局限于新闻照片,社会纪实作品和一切以客观记录方式关注生活、自然、社会和民俗风情等内容的照片皆在应征之列。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最需要的,可能还是要从日新月异、绚烂多彩的生活中,从自己的所见所闻中,撷取那些最具代表性、最有趣味感、最能打动心灵、最有历史价值的照片来参评。说白了,纪录类考察的,就是您从多彩的生活影像记录中慧眼识珠的能力。

题材的广度
  纪录类拍什么,是个旧命题,也是参评时必然要考虑的问题。不同于主题性摄影展览,大可不必为国展而临阵磨枪地拍一些东西,而应该从自己压箱底的照片中“排兵布阵”,以最佳组合来与全国同行同场竞争。
  作为阶段性总结,参评国展,自应注意上届国展举办以来发生的众多影响每个人生活的重要历史事件。比如2003年度中国的非典疫情,就有不少优秀作品在第21届国展(2004年举办)中脱颖而出。自2007全国摄影艺术展览举办以来,我们每个人心目中都留下深刻印象的重要历史事件就有2008年初的抗击冰雪灾害,年中的汶川大地震及绵延至今的抗震救灾行动,首次在中国举办的北京奥运会,还有2009年度的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马上就要开幕的上海世博会,以及当下颇受关注的西南各省区旱情及抗旱工作。
  应该说,上述题材产生了大量优秀摄影作品,这些作品正是国展所需,也能有机会在国展中占得一席之地。不过,在强手如林的情况下,您手中关乎此类题材的照片中,是否还有藏在深闺人未识的佳作,是否有长期关注着与上述主题相关的某一具体题材的照片呢?如果有,不妨拿出来,毕竟国展机会难得,与高手过招,也是交流之必要手段一种。
  如果我们只把眼光集中在重大事件上,可能会稍显狭隘。从以往历届国展看,大部分获奖入选的作品还是来源于普通生活场景,甚至一些在新闻摄影评选中司空见惯、很难有所收获的照片。像2007全国摄影艺术展览获得金奖的《求救》(陈英杰摄)表现的就是福建泉州一起普通的车祸场面,《群众的力量》(任世琛摄)则拍自甘肃兰州一家棉花加工厂的灭火现场。更多的作品则是“扫街”甚至“采风”的产物。
  题材无论大小,甚至像《排队的变迁》(吴国方作品,2007年度铜奖)这样的社会生活细节都能在国展中获奖,还有什么不能关注的呢?即便是从评选角度考量,小题材也不一定不占优势。以笔者观察,如果说各年度的新闻摄影评选仍在平衡事件重要程度和影像表现力的关系的话,那么国展更多则是影像表现力的比拼。

单幅的“锐度”
  与传统的新闻摄影评选相同,国展纪录类中单幅和组照的考量标准还是有所区别的。单幅照片的评选,大抵与新闻摄影评选中的单幅评选相同,一看画面信息量,二看画面对于信息传达的手段是否到位。
  说实在的,评选中,评委面对大量作品,越直观的影像表现越能引起其注意,即使在更重内涵的前提下,大多影像表现别致或独具一格的作品,也更多能让人眼前一亮。也就是说,在第一阶段评选中,往往是影像表现力到位的作品易占上风。越往后,评委们的眼光也就越来越挑剔,考量因素会越来越多。从最终的获奖作品各类题材均匀分布的情况来看,每类题材中有独到表现的照片,终会成为评委眼中的佳作。
  不过,那些耐看的照片同样不会错过评委们的法眼,尤其是以单幅来表现新闻事件并引发人们联想的照片。像获得2007年度国展纪录类金奖的张汉福的《拆迁户》,就于平静中显现出力量。
  单幅照片尤其需要注意同类题材PK。以我们熟悉的抗震救灾题材为例,现在回顾起来,让我们记忆犹新的照片有多少?这些照片如果全部参评,也面临着同样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倒是那些平常传播较少的作品则可能成为“黑马”。
  之所以用“锐度”来概括单幅照片的竞争力,就是说,单幅照片要以锐利的“锋芒”,能一下子“刺痛”评委的心灵。

组照的厚度
  本届国展征稿启事中要求组照为4-8幅,照片数量比往届有所减少,要想在8幅照片中完整展示对一个题材全面的影像把握,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儿。
  首先,编辑时肯定在做减法,无论12幅也好,8幅也好,对评选来说,应该不会更多影响题材的影像表现力。我们目力所及的不少组照,尚称不上张张耐看、张张有味,所以数量的限定只是评选技术层面的要求。我们可以想象到的是,8幅照片可能会让组照更精,但其选择过程也在考验着参评者的编辑能力。
  曾经,纪录类的组照中图片故事大行其道,如今,围绕某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通过近、中、远景的照片搭配来展示的组照已不再是单一品种,更多具有探索性的社会纪实专题等开始出现在国展评选中。不少在国展获奖、入选的作品,都是摄影人长期积累的产物,有的题材一拍就是十数年。比如在第20届国展中获得铜奖的任锡海的《十号大院》,在2007年度国展中获金奖的阿音的《游牧》等,即使是一些相对轻松的选题,也颇显久深的功力。像2007国展中获银奖的姜晓文的《世界网球明星集锦》,就拍摄于2005至2007年期间,对于一个专攻此道的摄影者来说,且不说飞来飞去到各地拍摄网坛大腕的辛苦,参评作品要从多少幅照片中精选的劳心劳力便可想而知。
  对于一个群体、一种社会现象乃至一个地域的长期关注,才能产生更多具有一定时空和思想厚度的组照。更多参评国展的组照,不再是浮光掠影式的报道,而是对长期关注点的影像提炼。

风景的维度
  大家都关注的一个问题是,风光照片到底投艺术类还是纪录类,因为往届国展和其他一些评选中都出现了风景照片在纪录类获奖的例子。
  对于风景照片能否以及如何在纪录类中“生存与发展”,应该是涉及摄影分类学的学术探讨,因为其与我们惯常认为的风光照片是艺术类作品的看法有所不同。
  在实践中,我们不妨分析一下国展,纪录类中获奖的风景照片,多是从自然地貌或人类生存环境来切入的拍摄主题,而且多是成组作品,像第20届国展获得铜奖的惠怀杰的《母亲河——黄河》、2007全国影展获银奖的徐伟皓的《长白山火山地貌》,获金奖的李学亮的《风迹》等。
  评选时,更多会从基本技术指标上予以考量,比如严格按照纪录类对照片拍摄与修饰的限度要求,再比如实实在在的标题、充分而简约的说明,还有拍摄中更多注重平实还原地貌等信息,而不刻意渲染光影等。
  其实,在荷赛等新闻摄影评选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风景照片,而且还可以看到更多人物肖像、动植物生存等题材的作品。可以说,题材不应该成为纪录、艺术甚至是商业类的区分界限,关健要看我们是用影像来记录和传播,还是来表达个人心境,乃至用于商业目的。
  另外,值得关注的一种现象是,近年来兴起的景观摄影,本身就是一种风景摄影的新探索,且其种种属性也更近乎于纪录类范畴。本届国展能否出现更多纯人文景观的纪录类作品,倒是值得期待的。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相关阅读

下级分类

图文热点

热门推荐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6 19:25 , Processed in 0.180403 second(s), 4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