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鸣奋:新媒体时代艺术研究新视野

2015-11-13 14:54| 发布者:zhcvl| 查看:3592| 评论:0|来自: 爱思想

摘要:“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但在特定语境中又有其确定性。在历史上,报刊、广播、电视等都曾被称为“新媒体”,因为它们都曾是某一轮信息革命的产物或标志。目前,所谓“新媒体”通常是指以互联网、移动通信为代表 ...


三、艺术研究的趋势

视野的空间性和时间性统一于人们的运动。在知觉的意义上,视野的覆盖范围会随着当事人身体的移动而移动,焦点会随着当事人兴趣的转移而转移,视线会随着当事人所追踪的目标的变化而变化。在知识的意义上,视野的变迁和人类科学范式的更替等因素存在相当密切的关系。在知交的意义上,当事人在角色定位、阶层归属、社区选择等方面的变化都可能带来视野的变化。这些都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考察新媒体时代艺术研究的若干趋势:

(一)从滥觞到潮流

驾驶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车速越快,视野越小。事实上,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知觉层面,而且存在于知识与知交层面。随着人类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人们所能把握或追踪的领域相对缩小;随着人类交往便捷程度的提高,人们所能深察或深交的圈子在缩小。新媒体自然是知觉对象、知识对象、知交对象运动速度加快的推手之一,因此对人类视野的相对缩小负有一定责任。尽管如此,新媒体同时又是人类视野的相对扩大的主要动力之一,这是因为它便于人类分享知觉经验、知识资源和知交体会。新媒体时代艺术研究者所需要的素养之一,就是审时度势,充分利用新媒体所提供的有利条件,克服其消极影响。那些开风气之先的理论家、评论家,因此成为该领域的先驱。

艺术研究视野的更新,首先是在理论先驱的身上实现的。就此而言,我们不能不感谢美国纳尔逊这样的先行者,是他创造了“超文本”“超媒体”等范畴,并通过开发仙都系统等来实践自己的主张;不能不感谢英国阿斯科特这样的开拓者,是他力主运用控制论视野来研究艺术,提出了至少100个新范畴,并启发其学生创造了《远程通信视野》之类名世作品。当然,艺术实践中的革故鼎新,也对艺术研究视野的更新有促进作用。就此而言,我们不能不铭记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这样的新媒体节展的贡献,是它率先设立“网络视野”组,通过评奖使一批批作品风行世界;不能不铭记根茎网站(Rhizome.com)这样的新媒体社区的贡献,是它通过讨论组促进艺术创作和艺术评论的交流,并通过不断丰富的数据库为新媒体艺术研究提供例证。至于艺术研究视野的全面更新,则有赖于新型艺术人才(包括与新媒体相关的艺术家、评论家、收藏家、教育家、开发者、生产者、研究者、管理者等)的大量涌现,以及新媒体艺术大众化、商业化、全球化所创造的巨大需求。本原意义上的新视野和譬喻意义上的新视野是彼此关联的。知识来源于知觉,这说明譬喻意义上的新视野对于本原意义上的新视野的依赖性。知觉受知识引导,这说明譬喻意义上的新视野对于本原意义上的新视野的反作用。因此,新型艺术人才不仅要善于运用新媒体技术所创造的新的知觉条件,而且要审时度势汲取乃至发明新知识、新观念、新范畴。他们和广大新媒体用户同舟共济,则是新媒体艺术研究在知交意义上繁荣兴盛的条件。在这方面,国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从非常态到新常态

人类传播史上迄今为止已经爆发了五次信息革命。每次信息革命的爆发都导致原先媒体生态的剧变,因此创造了非常态,引导人们从与传统媒体相离、相悖甚至相反的角度看问题。随着信息革命的深入,传播领域出现了由新媒体为主导的新常态,其标志是人们已经习惯于从新媒体的角度思考社会与人生。这种转变如今再度呈现在我们面前。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传统媒体逐渐被纳入新媒体的发展轨道,人类传播开始进入以新媒体为主导的新阶段。如今,我们可以认为新媒体时代的艺术研究已经进入某种新常态。处在这样的时代,20世纪中叶数码革命所掀起的冲击波已经渐渐从滔天巨浪转变成为曲水细流,传统艺术所发生的蜕变也已经渐渐从历史断裂转变成为包容兼蓄。至于所谓“高科技”,也早以网络游戏、智能手机或谷歌眼镜等形式进入寻常百姓家。我们可以将艺术研究新常态的特点大致概括如下:(1)数码媒体、数码艺术领域当年那些挟后现代主义以自重的理论家所宣扬的解构之言、骇世之论已经渐渐转变成为老生常谈(甚至是陈腐之语);(2)公众对于数码艺术所制造的各种奇观异景虽然不能说司空见惯,但多少认同于“眼见不再为实”,这种社会印象为数码艺术研究提供了相对稳定的氛围;(3)艺术研究者不再将确立自己在理论上相对于艺术爱好者的支配地位作为追求目标,而是习惯于相对平等的对话;(4)软件作为艺术研究工具的地位已经得到认可,这不单是指文字处理软件,而且是指网络引擎、数据库或“脑图”等;(5)数码设计、数码美术、数码音乐、数码表演、数码影视以至于数码生命等作为艺术研究内容不再受到先前那样强烈的质疑;(6)涉及新媒体的艺术研究成果已经摆脱“孤掌难鸣”之境地,颇有洋洋大观的丰采;(7)艺术研究方法已经常采用数据处理的技术和思路;(8)艺术研究环境以信息化法制为基点;(9)艺术研究经历信息革命洗礼之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受到关注的问题。

新常态不仅意味着“常”(可预计),而且意味着“新”(不可预计)对“态”(发展状态)的驱动或引领。处在这样的时代,以全球信息基础设施的共同建设与使用为契机,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地通过新媒体进行。新媒体艺术既成为展示民族文化精华、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又成为回应各种全球性危机所带来的挑战、探索“美美与共”前景的重要依托;新媒体艺术研究既是当前艺术理论创新的必由之路,又是当前艺术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从摒弃到包容

和任何科学研究活动一样,艺术研究的创新不仅意味着另辟蹊径、发唱惊挺,而且意味着有偏必纠、自我反省。如果说异常态以离经叛道为特征的话,新常态则以兼收并蓄为要旨。新视野和传统视野之间并非水火不容,而是可以取长补短的。若将新媒体时代理解为动态历史进程的话,那么,与之相关的艺术研究视野大致由如下四类所构成:(1)新媒体视野之下的传统艺术研究。传统美术、音乐、文学、戏剧、电影等样态经历数字化,通过计算机屏幕、多媒体投影仪等展现出来,就在知觉意义上进入了新媒体视野。当人们运用与新媒体相关的理念来研究它们的时候,传统艺术就在知识意义上进入了新媒体视野,我国古代回文诗、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歧路花园》等小说正是这样在电子超文本的参照系中显示出其现代意义来的。如果传统艺术研究者应用新媒体建立学术联系,就在知交意义上拓展了视野。(2)传统视野之下的新媒体艺术研究。不论是20世纪末风华正茂的远程通信艺术、万维网艺术,还是21世纪初崭露头角的手机艺术、增强现实艺术,都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印刷文本、基于模拟技术的视音频(虽然要耗损部分信息与功能),因而成为传统艺术知觉的对象。上述新媒体艺术同样可能被纳入传统艺术知识的框架,从早在20世纪中叶计算机革命爆发之前就已经成型的美学、艺术学、心理学、传播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视角加以研究。美国学者劳雷尔所进行的新媒体艺术研究经常采用戏剧学视角,曼诺维奇所进行的新媒体艺术研究则常采用电影学视角。至于新媒体艺术研究通过人际交往、学术会议等传统途径交流成果,则和知交意义上的视野有关。(3)新媒体视野下的新形态艺术研究。如果承认新媒体艺术和传统艺术一样具备某种本真性,并且这种本真性应当为艺术研究者所尊重的话,那么,我们应当将新媒体艺术置于新媒体环境中来把握,不仅在知觉意义上如此,在知识、知交意义上亦然。例如,美国古德曼在担任位于纽约的国际商业机器公司科技与艺术画廊主管期间,组织了以“计算机与艺术”为题的展览,并出版了《数码视野:计算机与艺术》(1987)一书。⑦至于“数码视野”作为范畴的含义,可以由加拿大艺术家里特的作品《万物网》(every-thing.net,2002)充当也许是另类的注解。它号称提供对每一思想、人物、社会、物体与历史的统一视野。作品展示了五类数字:一切思想,由大脑活动每一种可能的模式决定;一切人物,由当代世界上卵子、精子的供应量的乘积决定;一切社会,由当前人口不同规模的组合决定;一切物体,由原子数、分子结构数、在宇宙空间中的定位等因素决定;一切历史,由分子结构在135亿年中可能的变形决定。这里所说的“一切”,意思是“所有可能的”。将这五种数字连同其计算根据展示出来,就成了独特的作品。作者宣称:要理解“一切”,为此进行的电脑计算得有4.28×10[127]年,时间大约是宇宙历史的3.17×10[115]倍。本作品可以被看成神话,是由数码计算担任演员的神话。

⑧(4)传统视野下的传统艺术研究。这类研究在新媒体时代无疑遭到了巨大的冲击,起作用的范围日益缩小。尽管如此,它们仍然具备自己的价值,至少在作为新媒体艺术知觉模式、新媒体艺术知识体系、新媒体艺术指导理念的渊源或对比的意义上是如此。如果我们缺乏对于传统艺术的直观感受,便无法了解新媒体艺术的渊源所自;如果我们不理解传统知识体系的现实局限,便无法开拓新媒体艺术的发展空间;如果我们不理解传统艺术模式的历史价值,便无法定位新媒体艺术的发展方向。

总的看来,诸网融合的趋势、艺术信息跨平台流动的需求,促进了传统视野和新媒体视野的融合。如,美国学者博尔特不仅看到数字媒体对于传统媒体的影响,计算机图像对词语文本的冲击,而且看到了问题相反的一面。这样他便将视野扩大到当前不同媒体中不同表现模式之间的竞争。

如果说20世纪是电子技术世纪的话,21世纪被视为“生物技术世纪”。生物革命几乎与计算机革命同时发生,而且已经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如动物克隆、转基因作物、人造细胞等。尽管如此,所谓“生物媒体”(biomedia)目前更多是科学术语,而不是公众的日常应用;所谓“生物艺术”(bioart)目前不过是前卫实验,而不是时尚热点。回顾20世纪,数码革命是因为80年代数据网络主要功能由科技界共享计算能力向社会化“第四媒体”转变,才真正作为艺术全面变革之推手登上历史舞台。以此为参照系,我们或许可以说:如果生物媒体无法实现类似功能转变,如果没有新的科技革命或社会革命爆发,那么,艺术研究新常态将维持一定的历史时期。尽管如此,西方社会自从文艺复兴以来就在精神生产加速度发展的背景下进行,艺术流派彼此迭代,艺术思潮浪头滚滚,艺术科技引领风骚。我国也存在类似现象(虽然不那么剧烈)。因此,不变是相对的,变才是绝对的。如果说艺术学是人学的话,那么,新媒体时代艺术研究视野的更新最主要的将是对人的认识的更新。随着人工生命、人工智能的发展,硅基生命与碳基生命的关系已经进入艺术研究者的视野;随着宇航事业的推进、星际互联网的开发,地球生命和外星生命的关系已经成为科幻艺术及相关研究的重头戏之一。凡此种种,都是新媒体时代艺术研究成果生生不息的契机。总之,媒体的推陈出新是不可抗拒的趋势,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早晚也会成为旧媒体,如果它们固步自封、不思变革进取的话。更新的媒体将后来居上。至于其具体形态,可能是基于生物计算机或量子计算机的通信手段,也可能是我们无法预测的其他通信设施。与之相适应,艺术研究视野将随着媒体领域和人类社会其他领域的变革一道,不断弃旧图新。

【注释】

①Manovich, Lev., The Language of New Media. Cambridge, MA London: The MIT Press, 2001, 19-20.

②罗泽:《第二个和第三个身体,或者:成为一只蝙蝠或住在另一个行星上会是什么情景?》,克莱默尔编:《传媒、计算机、实在性》,孙和平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131页。

③Veltman, Kim H.,“Electronic Media: The Rebirth of Perspective and the Fragmentation of Illusion.”1995. In Electronic Culture: Technology and Visual Representation. Edited by Timothy Druckrey. New York: Aperture, 1996, 209-229.

④Robinett, Warren,“Interactivity and Individual Viewpoint in Shared Virtual Worlds: The Big Screen Versus Networked Personal Displays.”In Digital Illusion: Entertaining the Future with High Technology. Edited by Clark Dodsworth. New York: Addison-Wesley and ACM Press, 1998, 331-342.

⑤Courty, Nicolas, et al.,“A Cinematography System for Virtual Storytelling.”In Virtual Storytelling: Using 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ies for Storytelling.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ICVS 2003, Proceedings. Edited by Olivier Balet, Gérard Subsol, and Patrice Torguet. Berlin: Springer, 2003, 30-34.

⑥Situationist International. Situationist Manifesto. 17 May 1960. Reprinted in Internationale Situationniste #4(June1960). Translated by Fabian Thompsett. http://www.cddc.vt.edu/sionline/si/manifesto.html[2014-8-6].

⑦Goodman, Cynthia, Digital Visions: Computers and Art. New York: Harry N. Abrams, 1987.

⑧http://rhizome.org/artbase/7792/everything[2003-8-30].

123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图文热点

热门推荐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11-5 15:05 , Processed in 0.01938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