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唐浩武:再说钱海峰的《绿皮火车》

2015-12-10 09:50| 发布者:zhcvl| 查看:1853| 评论:0

摘要:钱海峰的《绿皮火车》能获奖,我并不觉得意外,但惊喜的是能在连州摄影大展上获大奖。 谈到《绿皮火车》这部作品,我最早在2012年就零星地看到钱海峰拍的照片,当时觉得钱海峰是受了王福春的《火车上的中国人》影响 ...

 

钱海峰的《绿皮火车》能获奖,我并不觉得意外,但惊喜的是能在连州摄影大展上获大奖。

谈到《绿皮火车》这部作品,我最早在2012年就零星地看到钱海峰拍的照片,当时觉得钱海峰是受了王福春的《火车上的中国人》影响,后来与他聊天,他说拍照就是受《火车上的中国人》的影响,因为经常乘坐绿皮火车旅行而拍摄《绿皮火车》。但到了2013年我看到他更多的作品,觉得他拍的作品和王福春的经典影像并不相同,可能更草根一些。我当时选了一些作品并推荐给人民摄影报,人民摄影报作了整版的刊发。我写的短评是这样的:“……时过境迁,今天除了春运火车票依然难求外,火车上的时空已然转换成动车和高铁模式,绿皮火车已悄然退出了我们的视野。虽然火车还叫火车,但两者的乘坐体验却大相径庭。动车、高铁的同向单人坐椅以及高速度、高票价的运营方式轻易就间离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绿皮火车虽然缓慢、拥挤,但面对面的乘坐方式和超员乘坐往往会让人们自然汇集交织在一起,绿皮火车上的社会就如同把人关在同一个笼子里,你不得不在别人的眼皮底下活动,你的一举一动都可能会影响或牵涉到其他人,乘火车就等于是一次社交或赶集。于是,绿皮火车车厢就成为一出出人间戏剧的活舞台,这一直是吸引摄影师去不断挖掘、拍摄火车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摄影师钱海峰正是其中的一员。身为饭店的电工,钱海峰却自有另一套生存法则,他是一名摄影爱好者,又是一名狂热的“驴友”,还是一名 对乘火车旅行有着独到洞见的“侠客”……作为摄影师,他没有王福春身为铁路员工那样的便利。显然,这就迫使他需要更为谨慎,更为内敛,甚至更为谦和地进行拍摄。其作品《绿皮火车》便是在这种心态下完成的,其特点也尽在其中。

 

 

作为一名出远门的行者,他既是一名旁观者,又是其中的一员,他用自己的眼睛仔细打量着车厢里视野所及的每一个角落。与其他旅客一样,感受拥挤、嘈杂和污浊,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与友善。他的影像质朴而平静,平常视角的运用亲切而不露匠气,细致入微的观察又将人们乘坐绿皮火车的无奈与泰然的复杂心态,巧妙地呈现在观者面前。钱海峰以他自己的方式来纪念即将消失的绿皮火车时代,来纪念自己曾经痴迷的生活方式,同时也为我们哼唱了一曲绿皮火车时代终结的"挽歌"。当时我觉得《绿皮火车》是钱海峰的一部以平民视角来呈现平民生活的鲜活而接地气的摄影作品,他并不刻意。

 

 

 

到了2015年,钱海峰参加了无锡青年摄影工作坊,我作为工作坊老师也更系统地看了他的《绿皮火车》等作品,数量上由几十张上升到了几百张,行程覆盖了全国通行绿皮火车的铁路线,时间跨度也长达8年之久。这时我意识到他《绿皮火车》已经不再停留在纪实摄影的“作品”这个层面,《绿皮火车》已然变成了在当下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反映社会人群被重新整合,人们被物质化间隔分离的一个社会样本,是人们可以对此进行社会学分析的影像调查文本。而他的作品内涵已经超出了被定义的传统意义上好照片的范畴。

 

 

我们通过钱海峰的镜头,不难看出绿皮火车上的乘客许多是那些不计时间成本,而珍惜金钱成本的那群人,即中低收入者,同时还有生活在四五线城市只能搭乘绿皮火车出行和回家的人。钱海峰算了一笔帐:从无锡到上海绿皮火车是9.5元,动车二等座是36.5元,高铁二等座59.5元,一等座是94.5元。对此我深有体会,几年前我曾经采访过一位民工,他宁愿在火车站站前广场上露宿三晚,搭乘27元钱的绿皮火车回家,也不愿买一张150多元的长途巴士票,马上踏上归程,这是他们成本计算的结果。毋庸置疑条件简陋的绿皮火车被淘汰是时代的进步,但从另一方面来看,绿皮火车事实上帮助了那些中低收入者实现了出行和回家的梦想,选择绿皮火车也是无奈或被迫的选择。绿皮火车的退出,则无疑忽视了这部分人群的需要。如何续写绿皮火车之后的出行章节, 我不知道,也许钱海峰及钱海峰们也不知道。

 

 

在摄影工作坊期间,钱海峰的《绿皮火车》系列和他的其他系列,被工作坊的导师鲍昆、张国田和杨延康老师一致看好。杨延康老师抽空单独帮他挑选照片。鲍昆老师看了我的推荐后,在到无锡的当天深夜就约他带着大量的作品来看,并给出了很高的评价,认为这是长期关注底层社会生活的不可多得的优秀摄影作品,并力荐他去连州参加大展。在连州大展之前,艺术总监段煜婷老师看到《绿皮火车》初选稿后,非常高兴,强烈建议我要看钱海峰全部作品,事实上时间已经不允许,我逼着海峰拿出了整理过了8000张照片,而正是这些最后拿出的照片,立即使我信心更加爆棚地醉了。在选片的过程中,我不但看到了钱海峰带来的一幅幅生动鲜活的生活图卷,更看到了他把摄影作为一种信仰、作为一种理想来追求的状态,看到了他对生活、对被摄对象的敬畏而友善的心态。此外,我也看到了他在摄影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天赋,摄影语言的运用也到了相当流畅自然的境界。的确,当时我被眼前的照片给惊到了,许多照片已经超出了原先对他作品的认知。那些带着作者的体温和汗味的照片,已经涉及到被表象遮蔽的摄影的内核,涉及到摄影所能承载的价值和意义。他长期而持续的关注,使《绿皮火车》呈现出来的生活样貌,不但还原了被主流观看所忽视的边缘化生存的现状,更让我们对产生这些画面背后的深层原因进行思考。尤其在当下这个痛感消失的手机摄影时代,一部带着草根气息的《绿皮火车》无疑给沉浸在“小时代”梦境里的我们兜头浇了一盆冷水,这也许才是这部作品被大家如此看重的理由。看了钱海峰的《绿皮火车》,我想如果今天的摄影还在纠结摄影或不够摄影的时候,作为摄影师的我们已经OUT了。

 

 

在段煜婷老师的帮助下,《绿皮火车》顺利开到了连州二鞋厂。在展览现场,《绿皮火车》的感染力深深打动了许多国内外专家和观众的心。一本留言簿短短两天就被写满了,不仅有普通观众,还有许多著名摄影家和策展人。展览还没有正式开幕,法国的ELLE杂志和鱼眼摄影杂志的两位记者就作了详细和深入的采访。仰光摄影节的主席、京都摄影节的主席等人都对《绿皮火车》伸出了橄榄枝。许多观众在展览前流连忘返,争相和钱海峰合影,一位影友在展厅里连续看了两天,还有许多人是听了别人的介绍慕名而来,他们的热情也深深地打动了我们,可以说从现场观众的热情来看,《绿皮火车》获奖也是名至实归。

 

 

 

 

在钱海峰获奖后,有影友提及王福春和钱海峰作品的比较,我认为从王福春和钱海峰两位的摄影作品看今天依然行驶在中国大地上的绿皮火车,都会让我们感到人间并无改变的社会关系,只是时光的背景改变了。王福春以他温情的目光在轻轻幽默地赞颂一个开始幸福的时代,而钱海峰则以冷峻地态度在提醒我们时间和幸福并非是一个一一对应的线性关系。也因此,王福春和钱海峰都是成功地用绿皮火车反映历史与现实的优秀摄影家,他们的绿皮火车都会为我们的后代所永远阅读。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下级分类

图文热点

热门推荐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6 14:48 , Processed in 0.082103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