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摄影中个人化体验的困局 邢千里
在许多以先锋姿态呈现,抑或以大学生、年轻人为主体的摄影展览及赛事中,个人化体验的色彩似乎愈发浓厚。好像非此不能标榜态度,非此不能体现其“新”。 显然,所谓个人化体验,刻意营造的,是与过去或者主流相区别的艺术立场。这里有一个潜在的逻辑:过去或者主流的艺术忽视“个人化体验”。这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无疑都是艺术家个人化体验的结果。只是反映在作品中,这种个人化体验的隐显程度和方式不一而已。一件作品看上去表达的可能是某种“社会化体验”,如所谓的宏大主题,但人物和场景的设计、色彩的选择与搭配等等,揭示的是艺术家个人对于作品内容的理解与切入方式。 无论如何,个人化体验都是基于艺术家对于艺术和生活的理解,并服务于艺术作品的最终呈现。也就是说,不论隐显与否,个人化体验都是艺术家表达自己,完成作品并区别于其他艺术家的必要基础,而不是终极目的。 对于个人化体验的强调无疑是现代艺术的产物,特别是杜尚以降观念艺术的兴盛。随着艺术模拟自然这一使命的终结,以及对宗教、政治和文学附庸关系的削弱,艺术家们试图确立自己在艺术创作、艺术主题和艺术手法之间新型的主导地位。那就是借助西方哲学和东方智慧的帮助,用艺术的方式塑造自己作为哲人和智者的新的身份特征。这种趋势的特点之一,就是通过看上去普普通通的生活细节或者漫不经心的创作过程,试图以一种禅修或者顿悟般的方式指向生命或艺术的本质。 既然如此,作品中个人化体验的呈现成功与否,就取决于艺术家智慧的厚度和态度的深度。智慧的厚度来自阅读、游历和思考,而态度的深度则来自修养和对人生的认知程度。 在今天流水线般的教育语境下,年轻人经历的是雷同的学习过程,接触的是相似的知识和趣味,再加上长期对于传统文化的隔膜和对西方文化的盲目追随,这就导致他们的喜怒哀乐、所思所想大同小异。由此,又导致了他们对于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担当的相对欠缺,即便对社会问题或文化现象有所触动和思考,也不过是隔靴搔痒,转瞬即逝。 在这种情况下,智慧的厚度和态度的深度总体上不免就差强人意。而艺术家寻求自身艺术特殊的本能又驱使他们找到突破。于是,当代摄影中的个人化体验便成了手段兼目的。正因为缺乏必要的智慧与态度支撑,个人化体验必然走向矫饰和空洞。符号的罗列与叠加,视觉效果的光怪陆离、煞有介事却又缺乏逻辑的合理性,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似曾相识、似是而非的内省式假象,便不足为奇了。
2015年10月4日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9 06:14 , Processed in 0.070804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