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镜头来写作的艺术家 当时,他迫切地认为要用“照相机”说话,从初期的“绘画”模仿,必须走入另一个写“真”的世界。他以为,摄影应该走自己的路,开拓成另一种艺术不能达到的境界。 1947年,他在台南的安平拍摄下这张照片《永远的归宿》,正说明了他所追求的主张。黑云密布下,广阔而拥挤的坟碑群伸延开来,它们仿佛在风雨欲来的刹那前,领受着一种凄凉的、最后的亮光。而底片冲洗失误遗留下的小泡点,正好在天空的乌云中形成一环月晕,巧妙地加重了一种神秘异样的气氛。一种现实中的非现实影像,更丰富了摄影特有的魅力与个性。 《永远的归宿》在1946年推出,的确是相当“前进”,而令当时的观众感思良久。这张好照片与张才在1948年所拍摄的《海滨》相排并列,更给人一种生死一线、人物沧桑之叹。这两张照片,取景角度适中,布局平稳,视野大方,也正显示了当年张才所向往的某种生活态度与摄影观——中庸、自然、平衡、并容。 早年的张才,心仪过两位摄影家,多少也受到他们的启示与影响。一位是被称为“小型相机写真先驱”的德国医生保罗•沃尔夫(Paul Wolff);另一位是日本的摄影元老——木村伊兵卫。前者在摄影艺术美与内涵力的追求上;后者在“人间庶民接触记录”的努力上,两者都给予张才相当大的感动与启发。 彝族勇士/嘉义达邦/1951 小小的个展,大大的盛事 1948年6月,在中山堂光复厅走廊举办的“张才摄影个展”,就是他的一次影像学习心得报告。 当时张才这样说:“不是为名,不是为利,小小的个展纯是出自内心的要求,精神上觉得非用一种形式表现出来不可。” 张才口中“小小的”个展,可是当年“大大的”盛事,包含了静物、人像、上海风光、本地民情等写实作品51幅。张才尝试分别表现事物的真、艺术的美,以及作者人生观的反映,而他最好的照片,常是三者融合在一起的作品,例如《永远的归宿》。当时《公论报》的记者王刚,在一篇艺评中,有趣地作了这样的结语:“我们倘要吹毛求疵的话,记者想可以举出他的作品中,有的哲学意味太深……总之,这是别具一格,一位不平凡的摄影家。”可见在当时的思潮与意识下,张才的个展的确开了一个崭新风气。 开过展览后的张才,交友更多,猎影更勤了。由于他的哥哥张维贤以及摄影的机缘,他认识了不少文人与教授,并没有正式受过高等教育的张才,与这些人在一起,一点也不为意。每当在一起论及资历时,他们总爱调侃张才说:“他是社会大学毕业的。”对张才来说,那也是对社会中有良好人缘与经历者的夸赞之词。也因为他在街头巷尾、高山海边和人进人出的社会各阶层角落,勤快地 “补修”他的学分,化经历为学历,在当时赢得朋友的尊敬与信任。 在《海滨少女》(1948)、《新公园摄影师》(1949)、《邹族同胞酒欢》(1951)等作品中,我们体会到当时张才的摄影态度:用纯朴的方式,更能表达作者的关注与对象的兴味。 以简单明确的角度与构图,去表达平凡事件中较动人的一刹那,使得这些已然消逝的昔日人物与事件,即使今天看起来,仍旧自然生动,记忆犹存。 邹族同胞酒欢/嘉义吴凤乡/1951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8 15:03 , Processed in 0.071662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