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社会大学的写真家

2017-2-15 10:43| 发布者:cphoto| 查看:2285| 评论:0|原作者:张照堂|来自:色影无忌

摘要:泰雅族妇人/台中雾社/1950凡是在台湾的摄影界待过二十年以上的人,大都晓得这么一个人,有时候大家昵称他为“张仔才”。他前半辈子对摄影艺术热衷创作;后半辈子则在对后进的栽培鼓励以及暗房技术的服务上,都做了 ...


摄影被重视,百年摄影艰难
四十年代末期的台湾,由于制版费用昂贵,印刷技术与纸张不良,加上报纸编辑不重视,照片被公开的机会很少。只能在同好之间传阅,因此流传下来的影像数据显得非常匮乏,即使像张才这样的“有心人”,底片也遗落不少。
从那时候开始,张才将一部分成卷的底片分装在十几个茶叶桶内,才保存下来。为了这次整理“台湾摄影一百年”的工作(1986-1988年),笔者多次探访游说,这些封尘的影像才又见天日。在部分重新显影的相片中,“原住民”与 “民情/俗庆”系列是较值得重视的两组作品。
“原住民”系列是1951年左右,台湾各族民众的脸颜、服饰、形体、生活、习俗等影像报告,其中以“半身肖像”居多。张才大部分是以90毫米Elmar镜头摄取了邹族、排湾族、鲁凯族以及泰雅族、达悟族人的正、侧面速写,以作为随同入山的考古人类学家的数据文件。这些照片比“田野报告”略胜一筹的是,它们不但记录了一些人种与习性的数据调查,还显示了人的性格与韵味;换句话说,这里站立的,不是调查用的“标本”,而是面对面、活生生的“人”,它兼具摄影艺术与学术档案的功能与认知,台湾在四十年代末至五十年代初有这种影像被留驻下来是极为珍贵难得的。


鲁凯族盛装少年/屏东雾台/1950

拍人像重沟通
张才解释说,拍人像,贵在沟通、投机与信任。尤其是面对早年的山胞,他们有 “影”被摄走、“灵魂”游失等忌讳。他们尤其不喜欢在“不愉快的情绪”或“困顿”的情况下被拍照,怕下辈子会再重复回返。
精通日语、个性爽朗而又有饮酒本领的张才,自然很快就赢取了山胞的友谊,于是坚毅不驯的老头目;纯净、硬朗的少壮族人;柔顺、勤劳的妇女容颜,就都在张才的镜头下,半世纪后一一动人地再现。
另外一批“民情/俗庆”的照片,以历史价值来看,除了影像本身明确的纪实意义之外,也提供了台湾在半世纪来,社会、经济、文化各个层面,变迁上的重要凭据。
《浴佛节游行》(1955),带我们回到三军球场、耕者有其田、归来的士兵的时光隧道中,台北新公园侧门的这条饭馆街,不知什么时候也被列为“违章建筑”拆散了?
《端午竞渡》(1951)是在1951年端午节赛龙舟比赛举办时拍的,台北大桥附近,九号水门边的河水还显得那么流畅而干净;用船体搭起的戏棚子,三三两两浮在河中央,而南管、北管乐队就在里面,此起彼落地奏响着,为自己的船队加油。这些已经消逝的景象,也令我们回想昔日时光的美好。


浴佛节游行/台北新公园旁/1955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8 15:03 , Processed in 0.092802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