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影像只是一种承载形式

2017-6-6 14:57| 发布者:cphoto| 查看:950| 评论:0|来自:瑞象馆

摘要:“影像只是一种承载形式,选择它是因为它高效和通俗,它本身不会说话,自然也不会说谎。”展览《永远 朝天门》的策展人之一戴伶女士说道。作为“渝中城市发展三部曲”影像文献展的终篇,《永远 朝天门》不同于2015年 ...
“影像只是一种承载形式,选择它是因为它高效和通俗,它本身不会说话,自然也不会说谎。”展览《永远 朝天门》的策展人之一戴伶女士说道。作为“渝中城市发展三部曲”影像文献展的终篇,《永远 朝天门》不同于2015年的《再见 十八梯》中对重庆民俗文化的搜集和集体记忆的追寻,也不同于2016年的《你好 化龙桥》中对工业模式的考察,“朝天门是重庆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原点,作为三部曲的终篇,是站在十八梯的‘人’和化龙桥的‘事’肩膀上的重庆精神的‘魂’。”

展览中不仅有来自法国尼埃普斯摄影博物馆、瑞士摄影基金会、英国布里斯托大学中国历史照片研究中心、玛格南图片社等珍贵的档案照片,也有从普通的重庆市民的中征集来的家庭合影。影像忠实地记录下了重庆这座城市的变迁过程和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人们的生活状态,也为观众们提供一次重新认识重庆这座城市的机会。


约翰·汤姆逊作品


约翰·汤姆逊作品

RAC=瑞象馆

戴伶=戴

RAC:是什么样的契机让您参与策划了此次展览?以及您和联合策展人段煜婷合作的感受。

戴:经过了六年的军旅生活后我回到了重庆,应该说我的职业生涯从来都没有离开过渝中区,作为一名渝中人、一名公务员,35年来,我亲自参与和目睹了渝中区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和变化。在城市向新的历程中,我的身份是危旧房改造的指挥长,我的中心工作,任务就是改造和拆除危旧,但这些只是手段、是过程,目的终究是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所以在整整十年的时间里,我一直想尽一切办法,这儿能留点什么,那儿能留点什么,既然所有的抹去是不得已的,那么能留多少就留多少吧。那些都是再不可复制的城市记忆,所以不能讲契机吧,拆、建、留互为矛盾体,只能是尽量以多元的方式实现最终结果的最优化吧。

正因为“拆”的过程想到“留”,最直接最便捷的方式,就是影像。2010年,我与《重庆时报》合作,完成了《十八梯人十八个梦想》主题报道,开始了在重庆民众心里最有情怀、最民俗的十八梯拍摄、收集影像的工作。我们团队年轻摄影师王远凌凭借一组《十八梯》,在2011年连州国际摄影年展新摄影大奖!有了王远凌的《十八梯》,段煜婷老师开始关注重庆、关注渝中,到最后参与其中。通过她,我们与连州建立了通道,《你好 化龙桥》被整场搬上了2016年连州国际摄影年展舞台。在实现文化传承和保护上她给予了我们很多帮助,她了解渝中区,了解我们的工作,她是最好的策展人。艺术也好,影像也好,都是地方政府与百姓更贴近的一种沟通方式,邀段煜婷老师作为《永远 朝天门》的联合策展人成了必然,只有她能够把我们的想法、期望,以她更为灵活的设计语言,通过展览述说,并以高效、趣味性的通道传递给更多的人。

讲到分工,其实也没这么严格,过程中大到思路,小到布展,她既尊重我们的想法,又严格要求。我以我们的工作方式和思维习惯,将保留和收集的东西交给她,她去把这些东西拾掇拾掇,更清晰地、系统地、广泛的地交给大家。在她身上我看到的是一个非常严谨,很专业,又很随和的策展专家。


罗贝特·陶维新作品

RAC:《永远 朝天门》作为“渝中城市发展三部曲”的第三届与前两届相比最重要的不同在哪里?

戴:就展览本身目的而言,并无不同,都是挖掘重庆的来路,探究去路。只是因为地域原因所自身附带的影响力不同,十八梯是很纯粹的重庆味道和民俗文化、化龙桥是工业记忆和时代主流生产方式,而朝天门是重庆的精神地标,码头城市文化符号,所以参与的人更多、历史上留下来的东西更多,因而影响力更大而已。但是对我们自身而言,三个展览的成分并无轻重之分。


图片由重庆新大正物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RAC:此次展览专注于重庆这座城市的发展历程,您认为对于非重庆市民或者是全国的观众的意义是什么?

戴:用影像的方式来做文献收集,其实是我们自己开创的方式。最开始的时候心里也打鼓,没有前车之鉴(段老师称《你好 化龙桥》是影像创新里程碑)。中华民族拥有5000年的丰厚历史宝藏,以史为鉴,以民为祉,这个方式,但愿对其他区域会有一定的帮助和启发吧。重庆的历史,其实很多重庆的本地人都不尽了解,但是其实每个对城市有感情的人都会有浓厚的情结和兴趣,只是缺乏渠道吧,我们做的算是一个渠道吧,多宏大的意义不敢讲,老一点的人唤起记忆,年轻一点的学习历史吧。


图片由马格南图片社提供

图片由美国国家地理提供

纳达夫·坎德作品

RAC:展览中的照片很多出自国外摄影师之手,您认为中外摄影师捕捉重庆的城市发展的视角有何不同?

戴:视觉学术层面的问题按照分工来讲还是交给段煜婷老师回答吧,我们选取了很多外国摄影师的作品,是因为19世纪70年代中国没有相机,也就更没有摄影师,所以收集他们的作品,在我的层面是为了追溯尽可能早的重庆历史。另一方面,就像企业家从国外买文物回国内一样,我们也是希望将那些流落在世界各地的地方早期的影像资料收归回来。

RAC:您自己对于重庆这座城市发展变迁的感受是怎样的?展览中有没有哪些图片唤起了您对变迁中的城市的记忆?

戴:整个展览有非常清晰的时间和空间两条线索,从开埠、抗战、新生和直辖,重庆的来去之路历历在目,不光是我,总会有一些影像,会让每一个走进展场的人看到自己留念的过去,或者与想象中截然不同的曾经。我相信每一个能够抱着真诚和敬畏之心走完这场展览的人,一定会有心灵的洗涤和震动,这种新的共鸣足够感染这些有心之人以新的姿态投身城市建设中。







主办方面向市民众筹而来的朝天门老照片

RAC:您希望通过此次展览带给观众什么样的体验?

戴:三场展览,如果都看完,重庆的来路,起码会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带着这种了解去建设,会更靠谱。

RAC:观众的反应怎么样?和您的预期有什么样的不同吗?

戴:《永远 朝天门》展期中,我每天都会有新的感动。有的老者,一家人带着他,被搀扶着,一张照片一张照片地看,在展场足足要待两、三个小时,有的观众,进了展场就在里面待上一天,发几十条朋友圈抒发自己的各种感受,也有专家学者到展五、六次为了深入了解这个展览,有的人每天都来,带不同的人来,带外地,外国的朋友来,你能够感受到他对于这座城市的骄傲。我经常会守在展场的大门处,那里有一个人流数量统计的仪器,三千,四千,每增加一个人,其实也是增加我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的自我认可,说实话,他们是我前进的每一步最原始的动力。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下级分类

图文热点

热门推荐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6 21:29 , Processed in 0.176962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