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在当代摄影实践领域中,伦敦东区特殊的历史以及居民自成一格的生活风格成为了许多摄影师无穷无尽的主题。一些摄影师通过悉心的观察,用各具特色的视觉语言记录着东区的风土人情;另一些摄影师则在尝试从日常平凡之中挖掘出新意,运用丰富的创作策略对东区进行深度的探讨,或是深入地通过摄影实践介入到社区当中,与街道发生更加紧密的关联;除此之外,那些初来乍到的非英籍摄影师们也针对东区的特定场所作出回应,以概念性的方式来处理关于场所的观念。 正文 世界上只有一座伦敦,一座令人耐人寻味的帝国之都。然而作为大英帝国的首都,伦敦却从未获得过英国城市地位,其核心区域的伦敦市(City of London)及西敏市(City of Westminster)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如今,我们通常意义上所理解的大伦敦包含了伦敦城、西伦敦、东伦敦、南区和港口。其中,在历史上,东伦敦是工业革命后形成的工业区和工人住宅区,如今在有些区域,近一半以上的人口源于非白人种族。 在地理划分上,东伦敦(East End)包括整个六个现代的伦敦自治市,包括塔村区(Tower Hamlets)、纽汉姆(Newham),沃尔瑟姆森林(Waltham Forest),巴肯和达根汉(Barking and Dagenham),红桥(Redbridge),海弗宁(Havering)以及哈克尼(Hackney)的大部分地区。在20世纪中叶,虽然那些原先在十九中期建造的狭窄稠密的街道和房屋大部分在战火后经历重建,然而在面临后工业时代转型,移民压力以及黑帮盛行等多重威胁之下,东伦敦的形象一落千丈。 20世纪中下叶,伴随着描绘东伦敦百姓生活的肥皂剧《东区人》(East Enders)的流行,以及英国黑帮电影的兴起,伦敦东区的典型形象逐渐通过大众媒介被广泛传播。英国电视剧素来擅长通过精心编织的故事去揭示隐藏在资本主义危机之下的阶级现实。1985年2月,英国电视肥皂剧《东区人》在英国广播公司第一台播出,讲述了位于伦敦东区一处名为阿伯特广场(Albert Square)周围的居民的故事。虽然剧中的地点实为虚构,但剧中演员浓重的东郊贫民英语(Cockney)口音,以及基于东区人生活环境和方式所撰写的剧本则为《东区人》增添了超越戏剧的真实性。此剧自开播到今日从未间断,截至2016年10月21日,该剧已播出5372集,且一直是英国受欢迎度排名最高的电视节目之一。
2015年,电影《传奇》(Legend)在英国上映,演员汤姆·哈迪(Tom Hardy)一人饰演双胞胎黑帮大佬克雷兄弟(Kray Twins),唤起了伦敦人对上世纪50、60年代东区黑帮的记忆。在那个人们记忆中拥挤、嘈杂的年代,以孪生兄弟克雷(The Kray twins), 罗尼(Ronnie)和雷杰(Reggie)为代表的伦敦黑帮势力在东区平民窟、废弃的工厂、码头和深夜的娱乐场所间蔓延,他们的生意涵盖了从合法的酒吧和音乐厅,到武装抢劫和纵火的方方面面。将东区黑帮故事作为蓝本,英国导演们开始热衷于塑造银幕中的东区黑帮硬汉形象,一种专门描写暴力黑帮的电影类型开始被人们所接受。从乔纳森·格雷泽(Jonathan Glazer)导演的《性感野兽》(Sexy Beast)到盖·里奇(Guy Ritchie)的黑帮三部曲——《两杆大烟枪》(Lock, Stock and Two Smoking Barrels ,1998)、偷拐抢骗 (Snatch,2000) 、摇滚黑帮(Rock n' Rolla,2008),黑帮电影以其富有东区时代的记忆而深入人心。
然而,正如一句流传下来的俗语,“在躁动不安的东区,敢于冒险就有丰厚回报”。这句话不单单验证了伦敦黑帮“光荣”的历史,亦随着时间的推移,见证了东区摇身一变成为伦敦最富有创造力、最具艺术气息和包容性的区域之一。上世纪90年代,一方面由于英国青年艺术家(YBA)领军人物,如达米恩·赫斯特(Damien Hirst)、翠西·艾敏(Tracy Emin)以及诸如吉尔伯特和乔治(Gilbert and George)等颇具影响力的艺术家的介入,他们在白立方美术馆(White Cube)的展览使这个区域逐渐在伦敦当代艺术的地图上有了一席之地,逐渐吸引了来自英国各大艺术院校的学生在附近租用工作室。另一方面,由于东区本身移民众多的宽容环境,使它成为伦敦最具包容性的地区。世界各地的亚文化在此交融,又彼此影响,从而衍生出一种强大的凝聚力。从大大小小的复古服装店到Rough Trade唱片店,从哥伦比亚路花市到Brick Lane Sunday Up市场,人们总是能在这片区域里找到来自全世界各地潮人和移民的身影。数十年来,活力的东区都吸引着无数街拍摄影师驻足,每逢周末,成百上千的街拍摄影师们便跟着人流,在以上述及的时尚街区和市集捕捉灵动的时尚和文艺气息。
在当代摄影实践领域中,东区特殊的历史以及居民自成一格的生活风格成为了许多摄影师无穷尽的主题。摄影师们或通过悉心的观察,用各具特色的视觉语言记录着东区的风土人情;或尝试从日常平凡之中挖掘出新意,运用丰富的创作策略对东区生活进行深度的探讨;那些深入当地的人通过摄影实践介入到社区当中,与街道发生更加紧密的关联;除此之外,那些初来乍到的非英籍摄影师们也针对东区的特定场所作出回应,以概念性的方式来处理关于场所的观念。
曾经默默无闻的哈克尼区域如今是东区最具吸引力的地方,这里曾经主要以工人阶级为主,在19世纪80年代成为纺织业的中心,也是伦敦最大的布料生产集散地,吸引了大量从事创意行业的设计师,特别是服装设计师来这里选购材料。哈克尼区的中心始建于1901年,重要的建筑包括哈克尼帝国剧场、装饰艺术风格的市政厅和萨顿宅邸(Sutton House)。伴随着肖迪奇一代的发展,哈克尼逐渐成为最受艺术设计、时尚、音乐、互联网等从事创意产业的年轻人欢迎的地方。虽然不通地铁,但每天晚上和周末都会有很多年轻人从伦敦聚集于此,作为伦敦工人阶级住宅区的典范,许多艺术家的工作室就夹杂在这些紧密的住宅区中间。近些年来,随着哈克尼区的振兴,越来越多的资本进驻到该区,使得这里逐渐变成最具升值潜力的地区。
哈克尼区是英国摄影师汤姆·杭特(Tom Hunter)和史蒂芬·吉尔(Stephen Gill)所钟情的场所。前者凭借他借鉴绘画而摆拍的一组反映哈克尼区占居者的《无名人士》(Persons Unknown)而屡获殊荣;而史蒂芬·吉尔作为英国新生代摄影领军人物,他从2002年开始进行了大量与哈克尼区有关的摄影实践,其中最为人所知的包括《哈克尼维克》(Hackney Wick,2005)、《埋藏》(Buried,2006)《哈克尼花朵》(Hackey Flowers,
上一篇:影像只是一种承载形式下一篇:摄影的艺术危机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6 21:31 , Processed in 0.221974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