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影像的占领:1894 - 1945日本侵华影像采集研究”摄影展

2017-6-9 14:51| 发布者:zhcvl| 查看:5151| 评论:0|原作者:曾璜|来自:华辰影像

摘要:由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华辰影像和影易时代协办的“影像的占领:关于1894 - 1945日本侵华影像采集的研究”(预展)于3月12日在中国摄影展览馆举办。这是国内第一个关于摄影怎样作为日本侵华工具和日本在华殖民工具的 ...

      由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华辰影像和影易时代协办的“影像的占领:关于1894 - 1945日本侵华影像采集的研究”(预展)于3月12日在中国摄影展览馆举办。这是国内第一个关于摄影怎样作为日本侵华工具和日本在华殖民工具的研究。
      日本帝国主义从十九世纪末开始了战略扩张,多次对华进行了带有殖民主义性质的大规模摄影考察影像采集活动,并全面系统地记录了1894-1945期间在华的所有战事和动乱,如日清战争(甲午战争)、拳乱(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日俄战争、一战日本出兵胶东,济南惨案,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卢沟桥事变及侵华战争(抗日战争)等。
      史料表明,始于十九世纪末的日本对华大规模影像采集活动,在二战前达到了顶峰,他们对中国的方方面面进行了严密调查,收集了天文、地理、矿产、森林、地质、水利、交通、社会、历史、文化、建筑、食物,人种等几乎所有的战略资讯,并记录了日本向中国东北大规模移民的运动,出版大量的画册和报道介绍中国,以唤起日本人对中国的关心,为进一步侵略中国创造社会舆论基础。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人对摄影作为日本殖民工具的历史了解不多,也不掌握这批浩瀚的影像资料。
      “影像的占领”以时间顺序为线索,以重要战争为节点展示目前所掌握的1984-1945年日本在华重要的摄影活动,展出的100多张照片和几百本报刊画册全部出自日本官方、军方、间谍、研究机构、学者、探险家、新闻媒体和侵华士兵的私人相册,著名摄影师包括小川一真、山本赞七郎、佐藤三郎、山川早水、金泽求也、山根倬三、关野贞、伊东忠太、永尾龙造、竹内苞雄、山中定次郎、樱井幸三、岛崎役治、中井宗太郎、竹岛卓一、山崎鋆一郎、村田治郎等,重要机构有三舩写真馆、极东通讯社、南满洲铁路株式会社、山东好古学会、藤阪写真馆、仙台写真馆、日本东洋妇人会、北原东洋堂、三舩写真馆、山本写真馆、天津中裕洋行、广陵写真通讯社、蒙满协会等。
      “影像的占领”展览在揭露日本由来已久侵略中国的战略野心的同时,也将为中国历史、中国影像史和摄影史的研究和构建提供珍贵的资料。有关“1894 - 1945日本侵华影像采集”的研究才刚刚开始。

第一部分 甲午战争影像
      早在1660 年前后的明朝,就有日本侵华的文字记录。“影像的占领”展出最早的日本侵华影像是出自日本军方“从军写真班”拍摄的《甲午战争海陆战战地写真摄影》集(1894 年)和《甲午海战写真相册》(1895 年)。
      甲午战争是1894 年日本发动的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这个中日两国间的第一次战争以清军战败,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结束。日本获取了台湾和澎湖列岛等地,并划福建为其势力范围,成为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甲午战争导致了中日两国数千年关系史上的重大转折,从此,日本侵华活动和中日局部战争持续不断。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动乱,经济科技落后,导致早期中国的战争影像几乎全部出自外国摄影师之手,且多留存于国外。《甲午战争海陆战战地写真摄影》(108 张)由日本军方摄影师按战争进程的时间顺序,拍摄记录了日本侵华主力第二军参与的重要战役,册中照片题材广泛,不仅有大场景和战争场面,也有人物或事件特写,《甲午海战写真相册》(80 张)极为珍贵的记录下中日甲午海战的场景,其中以中日两国海军威海卫决战为主要内容,包括了日军主力第二军、两军重要军事要地、主力军舰,以及威海、旅顺、大连三地的影像。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些照片都明确记载了拍摄时间、地点、方位、人物(部队番号)、事略等军事要素,而时间的记载甚至准确到了分钟,为研究甲午战史,清军防御装备设施,晚清军事摄影史等诸多方面,提供了难得的影像资料,弥补了中国历史有关甲午战争陆战只有文字记录的缺憾,也是研究中日甲午战争及中国近代史不可多得的影像巨制。


第二部分 日俄战争
      1904 ~ 1905 年发生在中国境内的“日俄战争”在日本称为“日露战争”,是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领土上进行的瓜分中国的战争,以沙皇俄国的失败,日本在东北亚取得军事优势,并获得在朝鲜、中国东北驻军的权利结束。清政府腐败无能,对发生在中国领土上的战争只能宣布中立。
     日本作为战胜国全面记录了日俄战争,出版了大量的书籍报刊宣扬其胜利成果。目前面世的有关日俄战争影像几乎全部出自日本摄影师之手。这里展出的照片选自日本关东军陆军省写真班拍摄、满蒙印画协会亚细亚写真大观社出版的《日俄战争专辑》。该专辑由100 张
      照片配长文全面记录了日俄两国交战于中国旅顺战争的惨烈,为众多有关这场战争影像记录中品质最为优良的摄影集。


第三部分 北京驻屯纪念相册
      1905 年日俄战争的胜利,1914 年“一战”后日本取代德国进入山东,1917 年十月革命后苏俄放弃在华特权,导致了日本全线进入中国东北,成为众多瓜分中国的帝国主义中的独大。自此,日本开始了新一轮对华的大规模摄影考察和影像采集活动。
      “北京驻屯纪念相册”出版发行于1915 年,72 张照片较为全面地反映日本在京驻军的情况,包括有日军驻扎北京和天津的各项活动,及驻京日本人庆贺皇太子殿下诞辰的活动等内容,相册每页一张10X15 厘米的照片,贴于黑卡纸上,附详细的日文说明。


第四部分 《亚东印画辑》与日本侵华的摄影考察
      《亚东印画辑》是“满蒙印画协会”(日本)于1924 年9 月开始在大连出版发行的摄影集,每月围绕特定的主题发行照片十张,内容涉及中国的风俗民情、自然风光、人文历史、艺术文化等,至1942 年持续发行了19 年。《印画辑》曾以日、中、英三种文字出版发行,照片大小约10×15cm,正反面各一张装裱在21×30cm 的卡纸上,每张照片配有详细说明,涉及标题、拍摄地点、情况简介等。在形式上与《印画辑》几近相同的还有《满蒙大观》和《亚细亚大观》,共计发行照片4000 张以上。
      日本摄影师多次对中国进行了摄影考察,并出版有大量的的画册,目前掌握的资料表明,早在十九世纪末,日本就曾对中国进行过系统的影像采集,于1901 年出版了十三本一套的分省系统介绍中国的摄影集《支那文化史料》。现在已知参与过摄影考察的重要摄影师有小川一真、山本诚阳、山本赞七郎、佐藤三郎、山川早水、金泽求也、山根倬三、关野贞、伊东忠太、永尾龙造、竹内苞雄、山中定次郎、樱井幸三、樱井幸三、岛崎役治、中井宗太郎、竹岛卓一、山崎鋆一郎、村田治郎等;机构包括南满洲铁路株式会社、满蒙开拓科学研究所、察哈尔特别调查班、山东好古学会、日本东洋妇人会、北原东洋堂、满蒙印画协会、东京钟勇社、藤阪写真馆、仙台写真馆、岸本写真馆、山本写真馆、刊行光辉写真馆、富山写真馆等。国家图书馆李翠薇研究表明“日本为达到对中国实行殖民统治的野心,向中国派出了探险家和学者,在中国各地收集天文、地理、矿产、森林、地质、水利、社会、历史变迁等方面的资料,对中国的各个方面进行了严密调查,同时通过媒体向国民介绍中国的情况,以唤起人们对中国的关心,为进一步侵略中国创造条件。”
      “影像的占领”展出的照片选自满蒙印画协会出版的摄影集。
 


第五部分 青木文教与西藏影像
      日本从19 世纪末开始渗透中国西藏地区,日本的佛教界以建立佛教联系为名参与到了对西藏的“探险”、“求经”等一系列活动中。
      青木文教(Aoki Bunkyo,1886-1956)为日本著名的西藏研究专家,他为日本西本愿寺派往西藏留学,在印度接触到达赖喇嘛第13 世,对西藏发生很大的兴趣,1912 年由达赖喇嘛邀请经印度进入西藏,在西藏居住达三年之久,与西藏上层社会有较多的接触,了解到了一般外国入藏者很难获取的西藏社会、政治情况。青木文教于1917 年经印度返回日本后,先后受聘于日本外务省、美军的CIE(联合军总司令部民间情报教育局)、东京大学等机构,著有《秘境之国西藏游记》、《西藏文化的新研究》、《西藏全志》、《西藏的民族与文化》等著作。
      青木文教在西藏期间,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内容包括宗教信仰,文化生活、景观人物和寺庙建筑,仅各个阶层的人士就有法王、僧侣、贵妇、平民等,为同时期较为全面和完整的反映西藏的影像,为中日两国的国家博物馆和图书馆等学术研究机构所收藏。值得一提的是青木文教的大多照片拍摄于民国初年,但西藏地方官员仍身着清朝官服。他撰写的文章和照片在日本广为传播,“影像的占领”展出的青木文教的照片选自《亚细亚大观》的6 个西藏专辑。


第六部分 日本私人相册
      在日本对华的影像记录中,数量最大的为来华日本私人相册,它们不仅记录下来华士兵旅游观光的生活,还有很多十分珍贵的影像记录下日本人在华军事演习、战场遗迹、驻屯兵营、军事要塞、行军作战、铁道交通、医疗战俘、日军将士,以及对华大规模移民等内容。
      对于如何观看与阐释日本私人留存下来的中国影像,不妨借助学者何伯英的说法:“殖民时代照相机记录的中国,与其说是忠实复制了当时的中国,不如说它是一种选择性的对中国的诠释。”特别当照相机伴随着殖民者的洋枪、洋炮一起登陆中国,它记录下的中国影像不可避免地充当着“被占领”、“被审视”、“被想象”甚至“被宣传”的角色。
      在“影像的占领 - 私人相册”部分,展出了来自几本日军私人相册的影像。其中“九一八”事变期间日军占领奉天城的相册,23 张照片逻辑地构成了日本侵占奉天城的过程,它以日军家属在火车站送别为起点,中间出现有被炸毁的中国兵营残迹、墙壁上的弹痕、战死的军马以及收殓日军尸体等6 张战后拍摄的照片,以日军占领奉天城后步伐一致的“入城”式、处于日军严密警备下的奉天城、被俘虏的中国士兵等影像作为“胜利”和结束。而轰炸、屠杀、死亡等容易引起反战情绪的画面被有意识地忽略与过滤了,照片编排按照“出动—战争—入城—胜利”的逻辑,构成了日军视觉宣传战的经典案例。“日军占领古北口长城”相册,则诠释着“被占领”和“被想象”的中国。
 


第七部分 日本新闻机构对华报道
      日本的新闻媒体也积极参与到对华的摄影考察报道中,这部分展出影像可大致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日本媒体出版发行的摄影集和画册。二是出自西方主要媒体的摄影报道,但都为日本摄影师拍摄后,通过某种渠道进入国际报道市场。
      这里展出的部分照片出自“读卖新闻社”《支那事变写真帖相册》和“每日新闻社”《支那事变纪念写真贴》。这两本摄影集采用了照片贴册真实清晰地记录下日军在华的活动,而在众多侵华战争纪念册中脱颖而出。“读卖新闻社”是目前日本最大的新闻机构之一,其《读卖新闻》创刊于1874 年11 月2 日,2003 年发行量已超过每日1400 万份,为世界发行量最大的日报。《支那事变写真帖相册》出版于1938 年,包含50 张8×10 英寸的原版银盐照片,并有数张三连张的大场景,每张照片都配有详细的日文原版说明,为日本随军记者拍摄于华南战地,内容有日本轰炸南京,攻占上海、南京、无锡、苏州、正定城等地,还有被俘的中国抗日军人等。“每日新闻社”1939 年出版的《支那事变纪念写真贴》包含有46 张照片,记录了日本入侵北京、山东、苏北、山西等地,以及沪杭会战、南京会战、武汉会战、广州会战的战况。这本日本人炫耀战绩的精品摄影集让一张张微微泛黄的照片见证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暴行。
      “九一八”事变至1945 年抗战结束,摄影被纳入日本军国主义的战争机器中,日本政府和军方将最好的摄影师派往最前线,与日军士兵并排拍摄记录了各重大的军事行动,以摄影为手段展开视觉宣传战,向日本社会进行战争动员与“国策”宣传。摄影还成为粉饰甚至遮蔽现实的宣传工具,比如南京大屠杀的照片在日本报道摄影中“缺失”,而日本人拍摄出版的照片中,也很少出现中国人被凌辱,被屠杀的场景,却不是出现有大东亚繁荣和与中国人和平相处的影像。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下级分类

图文热点

热门推荐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6 21:58 , Processed in 0.075410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