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80年代中国第一个 在美国取得摄影硕士的人 他对摄影原作的痴迷几十年从未更改 2017年9月8日-10日,亚太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影像艺术博览会PHOTOFAIRS | Shanghai 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将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来自不同国家城市的摄影师、藏家将齐聚上海,分享他们对摄影的理解和全新认知。 博览会开幕前,YT将携手PHOTOFAIRS | Shanghai,独家对话来自世界各地的摄影藏家与创作者,听他们讲述各自城市的摄影故事。 ▲ Vol.4 乐观又不失谨慎地看待未来 —— 上海 20世纪80年代,当靳宏伟在《上海画报》担任摄影编辑时,一个月的工资只够买一卷彩色胶片。1992年,获得美国马里兰艺术学院摄影硕士学位的他成为了中国大陆在美国取得摄影硕士的第一人;如今,作为世界级的影像艺术收藏家和世界四大图片社之一的SIPA的主席,靳宏伟与我们分享了他在上海初涉摄影时的回忆,以及对中国影像艺术市场的思考与展望。 YT独家对话SIPA图片社主席 影像艺术收藏家 靳宏伟 YT:最早从什么时候开始对摄影产生兴趣? JHW:我原来年轻时在部队当记者就接触了摄影,后来离开部队在《上海画报》当摄影编辑,都是30多年前的事了。八十年代末申请到美国读书,读得也是摄影硕士。基本上一直都在从事摄影这个事。毕业后在美国很难找到和摄影相关的工作,才开始做生意,间断了一下摄影的事情。后来因为生意做得不错,又回到了摄影,开始了摄影收藏。 YT:在部队的时候可能大多数人还没有接触过相机。 JHW:是的。别说在部队,离开部队在上海画报当编辑,1987、1988年的时候也很少。我最早接触相机是在70年代初,上高中的时候得到了第一台相机,是一台海鸥4A。那时候都买国产黑白胶卷,一、两块人民币一卷。后来到上海画报工作,有时候做专题可以领到进口彩色反转片,当时进口胶卷非常贵,一个月工资只够买一卷,所以工作时能有机会用这些胶卷拍特珍惜。但领胶卷也有限制,比如做一个专题最多领两卷,不是无限制的。 ▲ 越战期间,靳宏伟曾被派往前线进行摄影报道;1979年,靳宏伟返回北京接受表彰 YT:八十年代末前往美国继续读书学习摄影。从中国到美国,您对摄影看法最大的改变是? JHW:改变非常大。当时在中国基本上是以纪实摄影和新闻摄影为主,并没有所谓的艺术摄影的概念。原来只知道把见到的东西拍下来、记录下来,但没有想到相机是可以用来作画的。先构思好,再去实施,这和见到什么就拍下什么完全是两码事。就好像把一个烧了大半辈子中餐的厨师,放到一个新地方要你开始烧西餐,都不知道该怎么下手了。 YT:在马里兰艺术学院的学习经历不仅影响了您对摄影的认识,还帮助您建立了影像艺术收藏的概念。是否可以分享一下这段经历? JHW:我们学校当时的系主任和他的太太,在60年代还是学生时就开始收藏了。上摄影课的时候,老师会把自己收藏的摄影原作拿到课堂上来,沿着桌角排成一排。那时时我第一次看到我们现在经常说的“摄影原作”。摄影史上这么多重要的作品,一次都能在最近的距离看到,当时感触也是非常深。 ▲ 马里兰艺术学院是美国最重要的艺术学院之一 YT:摄影作品的可传播性很强,也经常会被印刷在书籍杂志上。那么收藏摄影原作最有吸引力的地方在于? JHW:摄影原作中有着印刷品表现不出来的细节。尤其是黑白经典,比如卡拉汉的摄影作品,从黑到白的各种灰色过渡,阴影处的种种细节,印刷印得再好也是有很多无法展现的。 ▲ 靳宏伟收藏:哈里·卡拉汉,《底特律的多重曝光汽车》,1943 YT:影像作品大多都有版数限制,是否是版数也小,作品就越珍惜昂贵? JHW:这里存在几个误区。首先,早期很多作品是没有版数的,越是名作,版数越是相对比较大;第二,一些作品的版数非常少、甚至是独版,但有时反而因为传播不够广、知名度不够高而无法得到藏家的追捧。所以说,版数的确是收藏时要考虑的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 ▲ 罗伯特·梅普尔索普 Robert Mapplethorpe - Self Portrait YT:在收藏方向上有没有偏好,什么样的创作者最吸引你? JHW:我的主要收藏是沿着摄影史的脉络来的,倒没有特别偏好风景或者人物这样的类别,主要是关注摄影史节点上重要的人物,尤其是20世纪的大师,比如Harry Callahan,Robert Mapplethorpe, William Eggleston等等。 这两年也收藏一些当代艺术家的创作。比如说美国有一个女摄影家叫Julie Blackmon。她是以自己的家庭、孩子为中心进行摄影创作的。还有一些中国的艺术家,包括一些年轻的、刚刚起来的摄影师,我也会关注,但这部分作品不是我收藏的主流。 ▲ William Eggleston亦被成为“现代彩色摄影之父” ▲ Julie Blackmon镜头下的孩子 ▲ Julie Blackmon以家庭为题材的摄影 YT:平时会关注活跃在社交网络,例如instagram上的摄影师吗?前不久Cindy Sherman也注册了instagram账号,引起了艺术行业里的小讨论,你怎么看? JHW:我平时不太关注instagram,因为真没那么多时间。至于Cindy Sherman去注册instagram,我觉得一个是说明她精力还不错,有时间去在网上与人们进行分享;另一个就是我觉得可能这个账号都不是她本人在发,而是有团队来维护。因为对她来说,已经过了那个需要用互联网平台来成名,或者说去获得展示机会那样的阶段了。 ▲ 美国著名艺术家、摄影师Cindy Sherman在instagram上发布的照片 YT:您在北京开了一家专注于摄影的画廊,希帕画廊(Cipa Gallery),是什么机缘让您决定成立这样一个空间? JHW:这个想法的出发点很简单。在过去六年,我在中国已经做了12个和摄影有关的收藏大展,人们也正是因为这些展览开始慢慢知道我。但这里有一个实际问题,就是做展览过程中这些摄影作品存放在哪里,所以最开始就是想找一个安全的储存空间。后来找到草场地的空间,也有不少人建议我干脆做画廊试试,所以就做起来了,也能通过它推一些新人。但最开始没想做画廊,画廊也并不是我的主业。 ▲ 位于北京草场地的希帕画廊(Cipa Gallery) YT:我们都知道您还是世界四大图片社之一SIPA的最大股东。互联网时代图片的大量复制传播甚至滥用,对图片社甚至整个摄影行业带来了哪些影响? JHW:影响非常大,面对的问题也很严峻。但图片社的需求还是存在的,一些杂质、报纸、还有门户网站他们对图片依然有需求。但对我们来说,只能是先在夹缝里求生存,再在夹缝里求生长。对摄影师来说也是如此,在中国和美国都一样,很不容易。 YT:正如之前提到的,在您刚毕业时作为一个摄影师可能很难找到工作,但在今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称自己为摄影师或者是艺术家,然后您是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JHW:我觉得自信的感觉其实非常重要,如果一个人一开始就不觉得自己是一个摄影师,那么他可能也难以一个摄影师的身份走到最后,所以我觉得有很多人这样想或者这样称呼自己没什么不好。但是好的摄影作品肯定是有标准的,如果你徒有好的感觉,却没有好的作品,那可能就给了旁人笑话你的机会。 ▲ Sipa图片社中文官网截图 YT:您对今年Photofairs | Shanghai有怎样的期待? JHW:Photofairs | Shanghai今年是第四届,前三届我们北京的希帕画廊都有参与和介入,显然能在上海举办这种规模的活动是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是应该载入史册的。Photofairs | Shanghai的团队也很努力,并且很有亲和力。 但是就整个中国的影像收藏市场而言,我觉得现在还远不是最佳状态。它一定会发展起来,但至于这需要多少年,将会以一种怎样的形式壮大起来,恐怕还要一些时间我们才能知道。美国的影像收藏市场发展到今天大概用了50年,而我们才刚刚开始。所以对于中国市场,可能不仅是我,很多国外的画廊主和藏家也都抱着乐观又不失谨慎的态度。 ▲ 靳宏伟收藏:杨福东,《昨夜的黄太太和黄先生》,2006 ▲ 靳宏伟收藏:于筱,《未央4》 ▲ 靳宏伟收藏:海波,《北方第四号》,2005 YT:那么就摄影收藏或者说整个摄影行业来说,发展比较好的城市您觉得是哪里呢?伦敦?纽约? JHW:伦敦的情况我不是最熟悉的,但之前到欧洲各种摄影节担当评委,也从不同国家的画廊了解到了一些情况:即便是在伦敦或者米兰、巴黎这样城市的摄影画廊,70%的作品也是被美国藏家买走的。在美国不仅是个人会进行摄影收藏,很多机构包括商业公司和律师事务所,都会进行收藏。所以他们的群体相对稳定,整体情况和我们不一样。 YT:您今年还有展览计划吗? JHW:今年目前没有。但从明年开始,我的中国当代摄影收藏会在美国十所大学做巡展。第一站是密西根大学。 ▲ 靳宏伟收藏:邱志杰,纹身2号,1994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8 20:34 , Processed in 0.119108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