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卫民作为引领时尚的肖像摄影师,十余年来他的作品以艺术的方式记录了中国当代社会舞台上的名流精英,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各界都饱受赞誉。 所谓优秀肖像艺术是让受众可以看到被拍摄人物的真性情,他的真性情里面是什么就是什么,摄影师要做的就是不去掩盖它,而且要穿越被拍摄者的主观掩饰和下意识遮蔽,反映他的真实和本我。 赵卫民为他镜头前的人物铺设和添加了浓浓的东方禅意,让人物的精神世界显得深邃且丰盈,这是他作为摄影师创造的价值,也是他作为艺术家的功德! ▌关键词1 从什么角度看这个时代 我始终认为,摄影最重要的事情是拍摄人,因为人的肢体,服饰,生存环境,面孔,尤其是面孔,蕴含着丰富的时代信息和人文密码,真正的有心人能从中读懂照片背后隐藏的社会学意义,能读懂所属于那个时代所特有的人性特征和时代精神,我将之称为不同时空的DNA编码。 这阵子,所有人都喜欢用一个词叫焦虑。这个时代我们所有人的脸上都写着一个词叫焦虑。那么,在赵卫民拍的这些牛人面孔上有没有呢? 赵卫民的镜头下,这些来自各行各业的所谓成功者都看似不简单,还都有点牛气。但是,他们共同的特征就是都在遮蔽中表现,在稍显不安中努力安静,想装出一副煞有介事的与众不同来。其实,很不容易。赵卫民的价值就在于在满足被拍摄者表现欲与公众的深度窥视欲之间找到平衡点,还不能太委屈了自己! 我是从这些社会各界人士的肖像中读懂了,加深了解了我们这个高歌猛进又问题百出的时代。 ▌关键词2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见更多的高人。 作为一位为名人拍摄肖像谋饭的摄影师,赵卫民的人像作品在摄影的历史坐标里,处于什么位置?该怎么判定? 我们都知道,肖像摄影历来是摄影的传统项目,粗略划分,其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以优素福•卡什为代表的三分像、五分像或者七分像,这类也可通俗地称为大头照;一类是理查德•阿威顿拍摄的美国西部各色人等的白色背景的全身人像作品,这类的特点是几乎没有背景;一类就是阿诺德•纽曼的环境肖像,这类的特点是注重人物的生存或者工作环境,人物所占画面比例较小。 相比而言,赵卫民的肖像摄影题材上有点像卡什,都是各界的名人,而且不像肖全仅限于文艺界人士,拍摄手法上似乎都有环境,而且这环境在很大程度上都有主观设计的意味。但是,这些由环境设计结合光影构成创作出的肖像作品,有着强烈的暗喻色彩和象征意义。这可能是赵卫民有别于其他所有摄影师肖像作品的风格和特色。 ▌关键词3 一个风筝,一条线,线多长,就飞多高 王小波曾说,“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过这种诗意的生活并不是矫情的造作,而是在庸常生活里让自己带一点格调与品位做事,把生活过得浪漫有趣,不让自己活得粗糙。 用这话理解赵卫民的摄影实践似乎很切合,也蛮有带入感的。 工作状态的赵卫民是雷厉风行的,也是谨小慎微的。这完全不同的两种状态,被他拿捏得恰到好处,平衡得不偏不倚。 为什么这么说,这是我从他的风景小照里解读出来的。 在今天,人人都追求风光大片的年代,赵卫民将这组作品命名为《风景小照》本身就很能说明他的心思和他的与众不同。这些干净、微小、玲珑又洋溢着无限禅意的小照,对于长期拍摄难伺候的名人职业生涯来说,是一种压力的释放和缓冲,反过来,也是一种源源不断的滋养和反哺。 爱因斯坦最近再次吸引了全球的目光,可是有谁知道他精湛的小提琴修养,以及坚持了一生的哲学思考对于他理论物理研究的涵养和提升呢?世上没有白走的路,达到一定境界之后,所有的领悟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 ▌关键词4 中国摄影师的影像怎样才能富有东方特质? 肖像摄影怎样才能走出欧美模式? 所谓优秀的肖像艺术是让受众可以看到被拍摄人物的真性情,摄影师要做的就是不去掩盖它,而且要穿越被拍摄者的主观掩饰和下意识遮蔽,反映他的真实和本我。 摄影史上给我们留下的可供观赏和借鉴的所谓肖像摄影名作,在摄影语言、影像把控方面均可圈可点。但是许多作品在鲜活、准确、传神地揭示人性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给后来者留下了很大的可以发挥、提升的空间。 你看赵卫民拍摄的冯仑,简直就是中国版本的《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只不过东方意味,和产地的隐喻更为浓烈,没有生搬硬套,仅仅是艺术创造层面的殊途同归;你再看他拍摄的莫言既古老又现代,还有些强烈的象征和暗示。尤其画面中阴影的表达;你再看他拍摄的白岩松,在条条框框中不断探望、露头和出声的白岩松,深深地吸引了公众的目光,他在职业人和文化人的不同格局中不断穿越,引发的是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赵卫民为他镜头前的人物铺设和添加了浓浓的东方禅意,让人物的精神世界显得深邃且丰盈,这是他作为摄影师创造的价值,也是他作为艺术家的功德!摄影其实不仅仅是拍摄世界上原有的一切,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拍摄中摄影师为作品赋予了什么?他赋予的这些添加又有多少能被受众接收、理解、消化,甚至进入心灵,影响受众的精神世界。希望接下来,赵卫民能够更加理性、冷静地审视被拍摄对象,用手术刀一样的光影造型解剖人物,在解释人物个性上更加深刻,走得更远。 关键词5: 村上春树创造了一个词——“小确幸”,指的是微小而确实的幸福,是稍纵即逝的美好。 中国已故的物理学家钱学森当年在与温家宝总理会面时,钱学森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为什么中国的大学在1949年后没有产生一个世界级的原创性思想家或有创见的科学家?” 81岁高龄,戴上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桂冠的英国经济学家科斯,一直关注着中国改革,科斯认为钱学森之问的答案应该是,因为中国缺乏一个开放的思想市场。 的确如此,思想是这个世界最为宝贵也最为稀缺的资源,尤其是对于摄影而言,模式化、教条化、人云亦云。 比如村上春树所说的“微小而确实的幸福,是稍纵即逝的美好”,在我们的照片中就是几乎可遇不可求的稀缺品种,当然,我更愿意将这里的“幸福”和“美好”置换成“人性”和“经济、文化状态下人的生存状态”。 具体到肖像摄影领域,就是要打破既往所有的僵化和神话,举重若轻,不走寻常路,平视一切被拍摄对象,讴歌美好,彰显卓越,弘扬个性,鞭挞丑恶,揭露虚伪,纪录平庸。 赵卫民作为个体化的艺术工作者,仅仅是从自己工作的领域进行了非常有意义的尝试,之于整个摄影师队伍而言,有一定的示范作用,问题是,我们这样的摄影师真的是太少太少了。从较高层面看,既往的摄影师完成的有思想,有创新,有价值的作品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未来的摄影师还大有可为! 关键词6: 要紧的不是技术。要紧的是摄影师的修为、格局和眼光。 赵卫民作为引领时尚的肖像摄影师,十余年来他的作品以艺术的方式记录了中国当代社会舞台上的名流精英。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商业界、文学界、诗歌界、艺术界、摄影界都饱受赞誉。《南方网》报道其为“专拍牛人的摄影师”。另外,其写意风景摄影也以浓厚的思想性、文化内涵、及画面美感赢得社会各界赞赏,进入艺术品收藏市场。 著名诗人莫非说过:杰出的摄影师总是“看见”唯一的一个。要紧的不是技术。要紧的是摄影师的修为、格局和眼光。这些才是摄影师的大背景和大技艺。赵卫民拍摄的那些封面人物都变成了艺术符号。至于赵卫民的“模特们”是否独具风采和摄人魂魄,观众自然心中有数。就我所知,赵卫民是中国当代少见的可以把技艺掩盖起来的杰出的摄影艺术家。 吴昌硕送给潘天寿的对联:“天惊地怪见落笔,巷语街谈总入诗。 摄影师发展到一定的境界,一定会超越器材和技术,进入到一个更为开阔、自由、圆融的艺术境界,赵卫民就是不断走进这种境界的艺术家,他值得我们关注,值得我们期待! 关键词7: 社会各界对赵卫民摄影作品的评价 1,黄灿[南方周末报系总编]:老赵的照片用艺术的方式记录这个时代的人物,是可以流传下来的珍贵社会资料。 2,李敬泽[中国作协副主席、文学评论家]: 老赵拍照,大家手眼。 3,钟国康[书法家篆刻家]:喜欢赵卫民拍摄的照片,有新鲜感,有渔民晨早赶鲜般肩重步轻、心随喜悦心存快感的状态…… 4,严虹[绝对艺术杂志主编]:著名摄影师赵卫民老师,曾受我之约拍摄过作家莫言、艺术家响丁当、黄一瀚、江衡的采访,摄影图片语言丰富,画面有情绪有故事。 5,黄惊涛[作家、《精英》杂志副主编]:卫民兄的人物拍摄使杂志增辉,令受访者交赞。撑起了杂志的视觉脸面。 6,吴钢[巴黎中国文化中心艺术总监]:卫民的作品仔细看过,拍得真好,绝对不是恭维。尤其是人物照片,非常传神。 7,王志平[旅法摄影家]:卫民的作品带有浓浓禅意。 (本文节选自人民摄影报2016年3月2日7版视点)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8 21:21 , Processed in 0.076214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