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的历史是一本不会让我们厌倦的书 ——读赵卫民的肖像摄影 林路[著名摄影评论家] 一百多年的摄影史早已证明,肖像摄影具有一种特别的力量,不同于对风景和静物的体验。即便在这之前,肖像绘画曾以其不可抗拒的魔力一直试图征服这个世界,但是相对而言,肖像摄影的真实力量和前所未有的亲切感和冲击力,得以让人们在自己的生存中有着相互认可而“惊讶”的可能,并且在观看和被观看的认同中被推到了极限。赵卫民的肖像摄影,尤其是那些名流精英的肖像画面,正是试图在视觉的传播领域,每一步走得更远一些……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摄影是相对其他媒介更容易接近的工具。摄影的多样化和流行程度,使人们更容易和一张照片建立亲密的关联,尤其是当今的互联网上,每分钟都有成千上万幅照片上传。数码相机的进步将摄影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一个多产的时代。但是单单凭借技术的进步,是无论如何不会将一幅平庸的照片变成杰作。优秀的摄影师需要有创意的天赋以及更为深入的观看能力,或者说,具有原创的视角,才可能脱颖而出。说白了,真正具有原创色彩的肖像摄影是直指内心的,不管选择什么样的呈现形态,都有其独一无二的价值观,作为观众更是能得到直接的体验。 在赵卫民这些年拍摄的名流精英中,你可以看到更多的挑战性和刺激力,如同穿越人类情感的丰富旅程,在不同的文化领域构成了直接的交流。画面讲述了名人们过去和现在的故事,带着希望和激励的心情,同时也通过隐藏在背后的具有争议的色彩,质询当代文化和身份认证的各种问题。 回眸摄影史,人们常常将19世纪后期英国女摄影家朱丽亚•玛格丽特•卡梅隆的照片视为以后所有肖像摄影的祖师爷,因其几乎涉及了肖像摄影所有的可能性——从这一层感觉上说,她的影像非常精确地介于观察和想象的空间。尤为难得的是,当年的画面混杂着寓言色彩,巧妙构设的舞台,生活化的背景,细致观察、体验并且全力呈现的脸部表情,又选择了极简派风格的排除一切不必要的细节。似乎这一切,在赵卫民的这一系列肖像作品中得以重生,而后者又试图在那一张张脸中,注入了更为当代的元素! 什么是当代,除了那一张脸所呈现的直指内心的身份认同,形式的力量也是不可忽略的。在当代艺术中,常常有这样的可能:以新的形式去接受社会是什么样的,就是说把社会作为高于僵化的旧形式的、更为复杂和丰富的“事实的世界”接受下来,以便迫使人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赵卫民所做的努力,其实是想从“世界是怎么样的”推出来一个形式,以便在形式中把现实复制出来。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样一种形式上的创新意义,往往可能对一些陈腐的、常规的艺术形式产生冲击。整个现代派、先锋艺术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是在以一种非常主动的方式来做一个非常被动的工作,这就是以“审美”方式来试图跟上当代世界的发展,为被技术、商品主导的以及由此产生出来的新的时空经验和社会体验找到一个形式上的落座。正如赵卫民的肖像中所凸显的,人物由内而外的内心世界、身份认同似乎都能找到一个非常恰如其分的视觉呈现“框架”,不偏不倚地将人物的登场变成了一出活剧,定格在具有当代意义的生命剧场最准确的位置上。这些肖像看起来要比享誉世界的名人肖像摄影大师尤素福•卡什40年代以来的经典肖像更富有活泼的动感,也比被誉为环境肖像大师的美国摄影家阿诺德•纽曼所营造的复杂环境显得更为简洁,也更为当代。这就是一种试图超越的过程,不管深深浅浅,其超越的痕迹就是一个时代所需要的,也是义不容辞的。 好的肖像摄影真的感人至深,如同通过新的方式让人遇见了故知。我们可以慢慢地体验从身体的设定一直进入人物内心的曼妙过程,同时又时时感叹于被摄者莫名间被染上了戏剧化的观念色彩。每一个人似乎都在他的照片中扮演某种角色,同时又是活生生的自己。正如卡梅隆曾经写给她的朋友:“人类脸的历史是一本不会让我们厌倦的书,仿佛让我们接受伟大的真相,以及了解他们的内心。”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8 21:22 , Processed in 0.070612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