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冒充专家参加了民俗摄影研讨会,听到真专家的高见,所以受启发说说自己的思考。 “民俗摄影”如今挺火的,但是什么叫民俗?这个事情可能很多摄影人没琢磨过。有圈里老炮跟我说了句实在话:“兄弟,民俗就是怪里怪气的东西。”具体来说,有钱的出国,没钱的就下乡,反正拍到人家过日子和我们生活不一样的,就可以叫民俗啦!如此的“民俗”作品,总是不特别叫好,当然也不特别叫座。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既然追求“怪怪的”,审美上和大众趣味总是有点跑偏,主要的卖点就是一个“新奇”,可是新奇这个东西呢,总是边际效用递减,看一张新鲜,看十张一般,看一百张……咱们还是换换吧! 拍出真正优秀的民俗作品,不能不先了解“民俗”的含意。在这里,飞哥还是要抄袭一下书面的解释。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这个定义,告诉我们几件事情:第一,今天的民俗,都是过去某个时段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第二,民俗背后,是它产生时客观生活的需要,有客观生活的合理性。第三,随着民俗产生环境的变化,可能和我们现在的生活时代不相符合。这就是为什么民俗会“怪里怪气”。由此,我们也就明白了民俗摄影要表现的主题是什么:第一,民俗是什么样的?(民俗的外在表现形式);第二,民俗为什么是这样的?(民俗形成的经济文化社会基础);第三,民俗是怎么变成这样的?(民俗形成的历史沿革)。如此层层抽丝剥茧,把奇异表象后面的背景检索出来,好像侦探小说,让读者带着悬念读下去,传播效果自然就好。 当然,要写一部侦探小说,肚子里必须先有一部。那种看到“怪怪的”随手勾一张的做法,自己都不明所以,怎么把读者吸引住? 现在一些民俗片子,拍摄结果是这样的 而拍摄过程是这样的 飞哥以为,做好的民俗摄影,必须要有如下这些工作: 第一步,文献学习。 拍照之前先看书?飞哥不是开玩笑!民俗都是在一定时空条件下形成的,要拍好一个民俗,非得充分了解这些背景。要了解的话,直接调查固然可以,但是太浪费时间。相比之下,阅读文献就简便多了。这个阶段,摄影者要充分了解拍摄民俗的背景知识。天津为什么有那么多南方习俗?因为它最早是安徽籍士兵驻扎的卫所。东非的马赛人为什么出生后都要拔掉两颗下牙,是为了生病痉挛时灌药方便。了解了书本知识,就能对拍摄对象有初步的印象,也为后面的田野调查打好了基础。 第二步,田野调查。 田野调查在摄影界是个新词汇,但在人类学上却是基本的方法,是指参与当地人的生活,体验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思想境界,通过记录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来了解不同文化如何满足人的普遍的基本需求、社会如何构成。摄影家通过田野调查,要完成两个任务。一是把第一步获得的书本知识落在实处,找到表现一种民俗关键性的场景和事例,也就是拍摄中必须的“关节点”。二是与被拍摄的对象充分熟悉起来,取得他们的信任。须知民俗的很多内容在当地人心中都是具有一定私密性的,人家不信任你,真东西才不让你拍呢! 第三步,实际拍摄。 做好田野调查,就可以拍照了,这是摄影人最熟悉的部分,飞哥不多说。提醒三点,一是要事先做好设计,在田野调查的阶段就要做好计划,临场有针对性按计划进行拍摄。有些大型的祭祀宗教节庆等活动,很长时间才有一次,一次错过了可要等不少日子。二是绝对不能干涉拍摄对象。稍有摆布,民俗就变成“伪民俗”啦!三是尽量多拍,后面还有编辑工作,到时候冒出新想法,发现没有图片,那可就乐大了。 第四步,图片编辑。 拍摄好图片,还是乱糟糟的一团,不敢随便见人。那就需要编辑整理,形成完整的表述逻辑链条。编辑的过程中,重新审视图片,往往会发现前期拍摄的不足,而且这时候经常会有新创意哦。需要说明:拍摄和编辑有可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拍一次,编辑一次,发现问题;再拍一次,再编辑一次,再发现问题……几次下来,就能出大片啦! 最后一步,文字说明。 民俗摄影的图片说明特别重要,因为你要把民俗说清楚,就要说背景、说沿革。但是背景和沿革有些已经消失啦,拍不到了。这时候,就需要文字说明来补充。文字要精当准确,最好还能有趣些。图文的分配布置也很重要,不能都是字(那就不叫摄影了),可是看图看出疑问的时候,文字就得恰到好处的出来,不能叫读者带着疑问把图放下。这样,把好的文字和好的图片串联起来,才能给读者一个完整的作品呈现。 说到这里,推荐一组图吧。卢现艺老师《寻找祖灵之路》,第十届中国摄影金像奖参评作品。这组作品网上可以找到,出于知识产权避险的考虑,飞哥只放3张有水印的图。 提醒大家两点,一是拍摄经历,上世纪90年代起,卢现艺就开始深入贵州山区苗族聚居地,记录十几万张珍贵的影像资料,将苗族在“牯藏节”上的祭祀、寻找祖先之灵的仪式过程完整地记录下来。二是他的图片说明。 最后,面对遍地开花的“民俗摄影活动”,飞哥也提一点个人建议,只有两句话:第一,要对图片说明有要求,没有图说就说明没有研究过;第二,要专题不要单幅,一张片子说得清的民俗,根本就是胡扯。 好啦,今天就这样了。希望对大家有一点参考价值。本次稿件最初因参加中国摄影出版社组织的“杨柳青国际民俗摄影展”而受启发。杨柳青是个好活动,大家要支持哦!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6 17:37 , Processed in 0.099227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