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郭广林:“原作”中的经济逻辑

2018-2-12 10:05| 发布者:cpnoz| 查看:783| 评论:0

摘要:“原作”之于绘画是不需要证明的常理,而摄影的性质与“原作”体现的物质性质,却难以形成一个逻辑关系。“摄影是现代主义的主要承载者与塑造者。”(《关于摄影的思考》,莉兹•葳尔丝)这是我喜欢重复的一句 ...

“原作”之于绘画是不需要证明的常理,而摄影的性质与“原作”体现的物质性质,却难以形成一个逻辑关系。

“摄影是现代主义的主要承载者与塑造者。”(《关于摄影的思考》,莉兹•葳尔丝)这是我喜欢重复的一句话,因为简单的道理往往会被人忽略它所阐述的内涵是什么。人类的现代主义发端于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法国大革命则是人类在政治上进入现代主义的一个新起点,随后才走上工业现代化的道路。

现代化生产的兴起必然伴随着一个发明的时代,因为现代社会比前现代社会需要更多的商品来供应社会需求。发明各类刺激人们需求的商品以及研发不断提高生产率的机器,让产品更多更快地投向市场,机械化复制是支撑现代生产的必要条件之一,摄影术的出现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瓦尔特•本雅明将摄影阐释为“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摄影使得崇高的艺术不再“崇高”,并触发了“技术消费时代的来临”(《拿起你的照相机》,鲍昆),随之建构起一系列新的社会文化形态。

技术消费的生产主要是机械复制,机械复制的生产方式往往依赖于模具来完成,而模具相对于普通消费品属于生产资料,不属于生活产品。在机械复制中,摄影的底片就相当于模具并非成品,而通过底片可以生产出来诸多的照片。在这样一个迥异于传统艺术创作的制作程序下,底片以及以此底片复制出来的任何一张照片绝非符合“原作”的逻辑关系。

一张底片可以进行大量的纸质拷贝,对于当今不使用底片的数码相机,其影像的电子文件甚至可以进行无限量的数字化或媒材化复制。技术的进步使摄影越发普及,也就使摄影行为越发充满了民主性。这种相对于传统艺术的进步意义,正是摄影的现代主义属性——个人表达与观看的自由。所以照片的“原作”概念,不仅缺乏逻辑问题,也体现了对摄影认知的落后思维。

近来不乏有人把“摄影原作”挂在嘴边言说摄影文化,甚至也有正规的美术馆以“摄影原作”为题举办大型展览。如果追根溯源,在上世纪30年代左右,首先是欧美的一些大型美术馆、博物馆,以“摄影原作”为名义开展了一些收藏、展览活动。此前,无论是美术馆,还是收藏者对摄影作品并没有产生足够的重视,鲜有对摄影作品的收藏。当摄影作品的艺术价值渐渐被认知后,美术馆等机构开始借鉴传统艺术的操作方法以“原作”(Original)为名,对摄影作品进行展览收藏。尽管使用“原作”这个词,但针对“摄影原作”始终没有给出一个权威性的定义。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西方的美术馆甚至是经营性很强的画廊,对摄影“原作”几乎不再提及。但出于经营的目的,保证摄影作品的稀缺性,美术馆等机构以“原始照片”(Vintage)为名对照片进行早期制作与后来洗印输出的区分。这种区分在于强调照片制作的时间关系,目的是让时间转化为“原始照片”的经济附加值。在此需要说明,“Vintage”只被引用于摄影,却没有用于油画等其他艺术作品。

从“Original”到“Vintage”,不仅呈现出照片物性的逻辑关系,对判断照片的稀缺性也有了时间的参考值。

如果早期以“摄影原作”来称谓摄影作品还有对其文化价值负责的成分。那么后来讨论摄影时,无论用“原作”,还是“原始照片”基本上都是为了照片经济价值的考量,它与照片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并没有多大的关系。

摄影的目的绝非是让照片进入市场,否则拍照就成了单纯的商品生产过程。当然照片的使用是作者自己的权利,而作为潜在的文化产品,照片一旦变成商品,进入流通环节,那就是市场的问题。为了提高交换价值很可能绑架摄影的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价值,这样的行为可能一时得益,但终究得不偿失。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下级分类

图文热点

热门推荐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6 17:37 , Processed in 0.070039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