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赵卫民:【镜相】人脸的历史是一本不会让我们厌倦的书

2018-2-24 10:16| 发布者:cpnoz| 查看:832| 评论:0|来自:金羊网

摘要:赵卫民赵卫民,号“一灯”,大学中文系毕业,1985年学习摄影,1995年进入媒体行业。著名文化肖像摄影师,全球摄影**聘专家。曾任广东省、广州市、江苏省、浙江省等地商业摄影专业委员会顾问、指导委员。《摄影之友 ...

赵卫民

赵卫民,号“一灯”,大学中文系毕业,1985年学习摄影,1995年进入媒体行业。著名文化肖像摄影师,全球摄影网特聘专家。曾任广东省、广州市、江苏省、浙江省等地商业摄影专业委员会顾问、指导委员。《摄影之友》编辑部主任,CCP《中国商业摄影》主编,PHOTOGRAPHY《摄影》杂志总编,香港《摄影世界》杂志主编,南都《风尚周报》图片总监,南方周末《精英》杂志图片总监。

陈佩斯

“在自我与他者的情感共鸣中,通过摄影这一描述形式,求声于寂寥,写真于无象。”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曾昭式

韩寒

“不偏不倚地将人物的登场变成了一出活剧,定格在具有当代意义的生命剧场最准确的位置上。”

——著名摄影评论人林路

马云

“让机器和技术成了形而下,坚守着形而上用文化叙事,用精神观照。”

——著名影像史学家千夫长

王石

赵卫民的当代名流“牛人肖像照”系列作品,无疑会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而水落石出浮现图像学意涵的多义性隐秘。

——美国摄影评论家、摄影史学者王瑞


周云蓬

这些照片中的人物都是话题IP,通过画面元素的组织,在摄影师的设定中,现实成了舞台,拍摄的人物就是舞台上的角色,亦真亦假,让人恍惚。真的是人物在这舞台上扮演的角色和现实是一致的,假的是营造画面是超越现实的。这位把现实和虚拟玩弄于股掌间的摄影师就是赵卫民。

冯仑

对话赵卫民:文学化的影像作者

您的专业是中文,学中文对于摄影是否有帮助,您在影像创作的过程中是否也运用了文学上的手法?

中文对我的摄影手法是有支撑的,从叙事手段、修辞、文体等方面会有不自觉的借用,有时有意识有时无意识,但更大的支撑在于思想和认知方面,包括传统哲学对我认识论方面的影响。文学在背后的确影响了我的摄影创作手法和思路。

莫言

在拍摄一个人时,您是怎样根据这个人设计拍摄的?

因为场景不确定,人物的状态不确定,有时事先了解,有时去了才知道,必须有丰富的临场经验和应对能力,但有一点不变,就是事先对人物的了解。事先寻找人物个性、爱好、身份、思想、内涵、甚至喜好,找出表达方向,然后在不确定的现场条件下找到表达方式,设计画面,或导引拍摄、或寻机抓拍,但都要带有想法,用技术实现目的。比如冯仑坐在房顶那张,需要跟建筑产生关系,又要有韵律感,就要考虑两个问题:身份表达,画面构成。陈佩斯自己拉自己一把那张,则考虑他人生阶段的处境且延及所有社会人。

许鞍华

在拍摄名人的过程中,有多少自由发挥的空间,是否都能按原本计划执行?

在我的拍摄中,多数情况由我主导,也许大咖们对我比较信任,现场的观者往往不敢相信大佬们给我的自由度,个别时候有遗憾主要由于时间问题,赶场赶飞机等没时间就没办法。

叶永青

在作品中怎样创造人物和环境的意境?

环境有时候可以我来安排,这就比较理想,还有很多时候无法控制,只能就地想办法,还用陈佩斯那张举例,酒店里没什么好利用的场景,我只有利用镜子设计画面,把手伸向镜中的自己。只要有想法,总能有办法。

您的别号一灯,是怎么来的?拍摄时真的只用一只灯吗?有其他意味吗?

朋友跟我开玩笑,用一个灯的叫一灯,用很多灯的是不是叫海灯?多数情况下我只用一个灯,是因为喜欢简洁,能用简单的办法解决问题,就不要复杂化,因为自然光情况下也只有一个太阳。如果非要有其他意味的话,也许巧合于“一”是中国传统哲学里很有意思的数字,一元论在东方哲学里具有重要地位,基本上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思维模式。

微信图片_20170707101152.jpg

新快报整版刊登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8 01:13 , Processed in 0.070663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