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达达派”摄影 “达达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于欧洲的一种文艺思想。“达达”,原为法国儿童语言中“小马”或“玩具马”的不连贯语汇。因为达达主义艺术家在创作中否定理性和传统文化,宣称艺术和美学无缘,主张“弃绘画和所有审美要求”,崇尚虚无,使创作近乎戏谑,因而人们把该艺术流派称为“达达派”。 在这种艺术思潮影响下,摄影艺术领域中也产生了“达达派”。著名摄影家哈尔斯曼创作过一幅《蒙娜丽莎》,她那双丰满的手在这里不仅青筋暴突、汁毛丛生,而且还塞满了钞票。真可谓荒诞无稽,不伦不类。 达达派摄影艺术家的创作,大都是利用暗房技术进行剪辑加工,创造某种虚幻的景象来表达自己的意念。例如《丽达和天鹅》把一个美丽的希腊神话故事,处理成某种晦涩怪诞、不可捉摸的图象与线条的组合。在画面中,可视形象已不再以其自身的意义存在,而只是某种意念的构成元素。还有人用剪辑的手段,使尼亚加拉大瀑布涌向纽约,制造了一个荒谬的世界末日的凄凉景象。 由于达达派摄影艺术作品不符合人们一般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要求,1924年以后就逐渐受到有较明确、完整的艺术理论和纲领的超现实主义艺术流派的冲击。但其影响仍可在以后出现的现代派摄影艺术中窥见。 代表人物 达达派的著名摄影家有菲利普哈尔斯曼、摩根、拉茨罗摩荷利纳基和利斯特基等。 十一,主观主义摄影 主观主义摄影是一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比抽象派摄影更为“抽象”的摄影艺术流派,所以又称作“战后派”。 它是存在主义哲学思潮在摄影艺术领域中的反映。其创始人是德国摄影家奥特·斯坦内特。他认为,“摄影本来具有发挥自己能力的宽阔领域,也具有高度的主观能动作用。 但目前却成了一种机械的写实主义。”他于是提出了摄影艺术主观化的艺术主张。极力主张摄影艺术的终极应该是提示摄影家自身的某些朦胧意念和表现不可言传的内心状态和下意识活动。”主观摄影就是人格化、个性化的摄影”。这便是该流派的艺术纲领。 主观摄影的艺术家们极度强调自己的创造个性,蔑视一切已有艺术法则和审美标准。该派理论家公开表示:“主观摄影不仅仅是一种试验性的图像艺术,而且是一种自由的不受限制的创造性艺术”。“我们可以任意使用技术手段去创造照片。” 其特点是: 1. 画面有“具象”和“抽象”两种,不论何种造型形式,自我意念的表现是其最终目的。画面中的一切只不过是摄影家表现自我的“载体”而已。 2. 充分利用镜头的透视特性,把被摄体从现实中“剥离”出来,“移”到画面上去,——使用镜头的某些光学性能,把客观的物体加以改造,使之成为意念的“物化体”,从而在画面中组合创造出自己的“世界”。而这世界往往是荒诞、神秘的,或者是令人百思而不得其解的。 3. 利用近摄手段清晰而又强烈地强化和突出表现物体的某一细部形态。 4. 运用暗房技法,把被摄对象原有的丰富影调简化,将自然、平凡的关系转换成强烈的视觉关系。 5. 利用曝光手段(如多次曝光、连续闪光),使被摄体从时间概念中分离出来,能动地把时间概念和空间位置加以调换。 代表人物 其著名的摄影家除奥特·斯坦内特以外,还有杰·施莫尔、肖·范欧坎、兰·佩恩、莫·弗克尔特、本章光郎和崛内初太郎等。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6 19:23 , Processed in 0.095582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