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些事情,需要无条件地支持。 2017年7月4日,甘肃陇南。一位老人送三岁的孙女去上幼儿园,走在半路下起了雨,老人和孩子在屋檐下避雨。这个女童还未断奶的时候,她的父母就出门打工,她常年由奶奶照看。 没想到,刘飞越会把“中国留守儿童”这个题目一口气坚持了三年。 三年前,我向“上学路上”儿童心灵关爱中心、中国留守儿童白皮书项目推荐他作为特约摄影师,当然是认为他符合对方提出的“优秀且有情怀”的要求。那一次,飞越拍得很好,孩子们的照片在各大媒体刊出后,对整个社会关注留守儿童问题起到了不错的推动作用。 一个独立摄影师的立场,立住了,就有自己的力量。
但是,从另一方面讲,摄影师注定只是他人生命中的匆匆过客。因为,摄影师总是要不断地面对一个又一个选题,从一个现场奔赴另一个现场。 无数的人在镜头里留下悲欢离合,却也在曝光之后渐次沉寂,在电脑的某一个文件夹里,默然无语。
摄影师常常对准焦点按下快门。这也意味着,他们距离焦点,常常仅一步之遥。众人总是如潮水一般向焦点聚集、喧哗、澎湃,旋即又被下一波潮水席卷而去。 因而摄影师时常要站立于潮头,他必须先于众人看见。他是那个在巨轮桅杆顶端的瞭望者。 而我以为,更加可贵的,是在轰轰烈烈的众人去后,愿意留下来,持续观察的守望者。
摄影师,是瞭望者,更是守望者。在一个变革急剧、命运迭宕、热点话题层出不穷的年代,坚持一份有温度、有深度的守望,似乎越来越难。
三年来,刘飞越数次到甘肃陇南山区采访拍摄。他不仅拍出了孩子们说不出的悲伤,也为这些被迫分离的家庭送去贴心的温暖。 2016年春节,他为33户从没拍过合影的家庭拍摄了全家福,大的装了框,小的晒成6寸,送给父母和孩子。这样,在他们分别的日子,都能看到彼此的样子,好有个念想。 美芬5岁,上学前班,她和四岁的弟弟常年由七十岁的爷爷奶奶照看,她的爸爸妈妈在北京打工,春节前她的妈妈刚从北京回来,给她和弟弟买了过年穿的新衣服。春节后她的妈妈会继续去北京打工。 2017年,刘飞越拍摄的山区“学区房”,让人们再一次被这些孩子深深触动,仅网易评论就有3万多条。这是摄影的力量,也是摄影师的力量。有一句话叫“人人都是摄影师”,仔细想想,那得看什么叫“摄影师”。
刘飞越拍摄留守儿童,用心走进他们的生活,固然是打动人心的基础;另一方面,面对这个很容易滥情的题材,他也有意识地在情感和理性之间保持着平衡:直面孩子们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贫困,同时自觉地不去扮演拯救者。
刘飞越说,拍摄的好几个孩子,小学没读完就跟随父母进城打工了。他们恐怕将再次重复父母的生活轨迹,他们的孩子,或许就是下一代留守儿童。这是三年拍摄让他最难过、最不能释怀的事情。
上一篇:艺术就是一种不断的实验,尽管这很有风险下一篇:为什么要读约翰‧伯杰?
相关分类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11:23 , Processed in 0.109070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