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从"历史的在场"到"观念的在场"

2018-4-4 17:35| 发布者: cpnoz| 查看: 933| 评论: 0|原作者: 李楠|来自: 李楠工作室

摘要: 在《艰巨历程》30周年学术展现场,与彭德、李振盛、吕新雨、舒阳四位所做的研讨发言,本文有补充。当然,这一议题的讨论不仅仅限于本次展览。《虔诚者》-1--1968年4月16日,黑龙江省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 ...
在《艰巨历程》30周年学术展现场,与彭德、李振盛、吕新雨、舒阳四位所做的研讨发言,本文有补充。当然,这一议题的讨论不仅仅限于本次展览。


《虔诚者》-1--1968年4月16日,黑龙江省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王国祥为农民讲用后,被感动的170多位听众把自己的毛主席像章戴到他身上。(李振盛摄影) 

日前,受邀参加《艰巨历程》30周年学术展系列活动。有意思的是,专门为这场隆重的纪念活动策划的展览,并没有采用惯常的“经典重现”套路,而是以“旧×新”三组配对摄影作品,将30年前的时空、理念与今叠映、对照。此举当然可见主办者的用心:往事不能止于回味,更重要的,它能否与当下发生关系、产生影响。

革命群众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讲用大会  李振盛摄于1966年9月13日 黑龙江省哈尔滨人民体育场


三组作品分别为:李振盛VS王庆松《现实是过去的未来》;:时盘棋VS张大力《真实虚假并存的历史》;柳军VS李洁军《从再现到再造》。显然,这三组“纪实×观念”的特别设置,提供了相当丰富的言说话题,然而我较为感兴趣的,是由这一设置牵引出的一个重要命题:摄影的“在场”,以及它的流径变化。

激情岁月的集会  李振盛摄于1966年9月13日 黑龙江省哈尔滨人民体育场 


但凡摄影,必然面临“在场”的问题;或者说,摄影本身,就是一种“在场”:面向事物本身,直接呈现眼前之物。“在场”强调经验的直接、无遮蔽和敞开。摄影的过程,也正是摄影师的个体经验、实际上也包括“场中”所有参与者的经验,面对现实处境、精神世界以及主体自身不同方式、程度和角度的介入。

王庆松-临时病房2008
如果我们以展览作品为例,三组作品中的“VS”几乎完全不搭界,但借由“在场”,它们既是分指两端的泾渭,也有心意相通的可能。

李振盛的文革、时盘棋的大跃进、柳军的老山前线,都是重大历史事件的现场拍摄。摄影师在事件实时发生的现场,不仅是旁观者,也是亲历者,同时,是见证者。摄影师的行为参与到事件之中,照片成为对真实现场的视觉化证据。所谓“有图有真相”,正是立足于摄影师的真实“在场”。

王庆松-盲流梦2005

这种真实,是我们最喜闻乐见的一种“真实”。这种“在场”,也是摄影最为普遍接受的一种“在场”。摄影,与现实直接、即时发生关系的能力,以及这种关系产物可以被大量复制与迅速传播的特点,始终是摄影最为强大的功能。由此,影像可以进入历史,成为历史不可或缺乃至举足轻重的一部分,不妨称之为“历史的在场”。

王庆松-大摆战场2004
而王庆松、张大力、李洁军的作品显然不同,他们所摄取的现场,并非某个真实事件的实际现场,而是根据自己头脑中的观念,虚构、设计、布置出来的一个现场。此“现场”虽然是虚拟的,但反映的问题却是非常真实的。

王庆松-佛堂2010
比如王庆松,舞台剧照式的大场景,实则指向现实社会的种种痼疾,引人深思。张大力通过原图与修改后图片的并置,让历史与真实成为触目惊心的追问与质疑。而李洁军对经典战役的重现,则是个人记忆与时代印痕的纠结与缠绵。

他们同样清晰地“在场”,但路径、姿态已然不同,这是“观念的在场”。

张大力《第二历史》

倘若影像总是需要一个视觉化的场景呈现,那么,这种场景并不一定必须是真实的。因为真实的现场依然可以毫不费力地产生虚假的照片。而当摄影者从真实时空的局限中脱疆而出,任凭自己的心意“创造”出一个现场时,却可以反映最为真实深刻的现实,甚至比现实更为真实。

张大力《第二历史》
从“历史的在场”到“观念的在场”,这确实是摄影日渐行来的一条道路。事实上,在一个“后真相时代(post-truth age)”,“观念的在场”有时来得更为尖锐,直接、甚至更为逼近真相。

张大力《第二历史》
我们需要注意到的一个背景是:“人人都是摄影师”这一时代特征的重点在于:摄影,已经成为“人人”之间的一种社交方式,而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或是语言。人们以“图像化”的方式存在与流动着;影像,不仅仅是信息与观点的视觉化载体,它就是我们的另外一个形象,是我们“想成为的人”,代替真实的我们参与人际交往。

张大力《第二历史》

正因为如此,每个人都以自己的“在场”方式诠释各自的“真实”。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每当有新闻发生时,大众就会呼求“真相”,图片的证据性,老百姓不用教就会使了。与此同时存在的,是大量经过美图秀秀等修饰、美化过的“不真实”的照片,甚至出现一种完全泯灭个体差异的模式化倾向。

张大力《第二历史》
一方面,每个人都在参与某种意义或者某种程度上的篡改与假饰;另一方面,每个人都在强烈地渴望着真相。

这很矛盾吗?

的确。但又是顺理成章。我们看到,大量“历史的在场”图片不断涌现,又迅速被另一波“在场”所淹没。而在这种目不睱接的翻转过程中,“在场”被扭曲、误读、异化,日益远离它所真正面对的事物。人们对图片的理解,并不仅仅依据图片本身,而是越来越参照图片被呈现的语境。也就是说:“诉诸情绪及个人信念较客观事实更能影响舆论”,这正是“后真相时代”的特点。

《艰巨历程》系列大奖作品之一:1958年大跃进时期,天津市新立人民公社把40亩稻子移于1.04亩的地里,谎报亩产12万斤,并说稻子茁壮的可以坐上人。时盘棋摄


比如,一张亩产千斤的照片,既可以被利用为真实的新闻照片发表,也可以成为批判假新闻的有力证据。

摄影师不仅要拍摄照片,同时,需要为照片建立一个合适的语境;这也许更为重要。

因此,对于摄影而言,仅仅依靠“现场”的稀缺而实现有效的“在场”,似乎已显不足。这并非表示摄影师再也无须抵达事发地,或是“历史的在场”已无意义,而是迫使我们思考:“在场”的真正含义究竟是什么?或者说,如果“在场”落实为一种“介入”,那么,介入的目的又是什么?

《不要忘记他们》(之三)柳 军 摄


如果我们回到前述的三组作品,依旧以它们为例稍作分析的话,会发现如下有趣的内容:

李振盛、时盘棋和柳军,他们当时的“在场”实际上带有官方身份和职务行为的色彩,当然他们的作品在今天的意义已然大大超出了这样一个范畴——解读的语境不同了。而王庆松、张大力和李洁军的“在场”,则来源于个体的创作动机和体验,更像是“艺术家”。

《猫耳洞》柳 军 摄


李振盛、时盘棋和柳军拍摄的照片产生于相机并不普及的年代,他们的“在场”不是普通人可以随意完成的。又因为种种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些照片成为对某一段历史珍贵的佐证,它们是后来者了解那一段历史为数不多的视觉途径。但摄影师的个体身份是隐藏在照片背后的。

而王庆松、张大力和李洁军制造的影像则产生于图像容易获取的时代,图像本身只是一种介质,重要的是摄影者对这一介质的个人化使用。所以王庆松有时会出现在作品里;而张大力一定要给照片签名、盖章;李洁军收集的士兵玩偶当然也来自他的个人趣味和爱好。

李洁军《复制战争》

但这种个人化并非一种“私人化”,相反,它的指向是公共的。他们的“个人化”引发的是更多“个人化”的共鸣。从另外一个意义上讲,他们的“在场”更强调个体独立的在场,而非集体意志的个人执行。

李洁军《复制战争》

当李振盛、时盘棋和柳军们不可复制的个人经历也成为传奇的一部分时,他们的“在场”获得了圆满。事实上,“历史的在场”与“观念的在场”并非完全隔绝,它们的互涉和交融,推动着“在场”的积极实现。

李洁军《复制战争》

而这一切的“陌路相逢”实际都是“殊途同归”:摄影从来不是制造一个依附于事物的视觉表面,所有的“在场”最终是为了深入,“阐明那埋藏的光辉”,揭示那些被时间、意志、权力一再遮蔽的灵魂,并以此提醒我们自己:

时代的剧场里,我们都是“在场者”。

所以,我们要看见,光究竟来自何方。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12:18 , Processed in 0.070195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