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对玻璃的驾驭能力越来越强时,我们可以看到玻璃已经成为了一种艺术品。它精致、夺目、奢华,这就如同文艺复兴运动一般,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在玻璃的世界中百家争鸣。 看似油画,实为玻璃“矩阵” 上面这幅作品看似是油画,实际上大家可以看图赏右上角的缩略图,这是在放大镜下才能看到的图像。整个画面是用小块的玻璃拼合而成,不同颜色的玻璃成为了组成不同图案的“色块”。 康宁公司每年都邀请大量艺术家制作玻璃艺术品 康宁公司不仅收藏具有历史意义的玻璃,现如今康宁公司每年都在全球征集各类玻璃艺术品,同时也邀请一些知名的大师来制作玻璃艺术品。 这件艺术品像不像末日地球? 模仿深海生物的作品 玻璃国际象棋艺术品 银河系水晶球 可以看到康宁公司不仅在玻璃研究方面投入巨大,对于保护玻璃历史,和艺术家合作打造玻璃艺术品等方面也是不遗余力。康宁喜欢同全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一起打造玻璃艺术品,艺术家将他们的需求提给康宁公司,康宁公司的科学家们则将艺术家的设计予以实现,就这样这些美妙绝伦的艺术品就诞生了。 ·现场制作:传统玻璃工艺品教制作教学 据史料记载,3000多年前一艘欧洲腓尼基人的商船,满载着晶体矿物“天然苏打”,后来因为搁浅船员们不得不登陆在沙滩上做饭,因为没有合适的支架来架锅,所以就拿了一些“天然苏打”作为支撑烧火做饭。后来海水上涨,船员们不得不将沙滩上的锅在搬回船上。这时他们发现了沙地上有一些晶莹明亮、闪闪发光的东西,这就是早期的玻璃。 玻璃是一种透明的半固体,半液体物质,在熔融时形成连续网络结构,冷却过程中粘度逐渐增大并硬化但不结晶。普通玻璃化学氧化物的组成(Na2O·CaO·6SiO2),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那在几千年前人们是如何制造出精致的玻璃器皿呢?康宁玻璃博物馆的大师们现场还原了玻璃器皿的制作过程。 第一步:取出高温加热的玻璃溶液 第二部:将玻璃溶液冷凝在一根管子的顶端 第三部:从管子的一端吹气,将玻璃溶液吹成气泡状 第四步:使用高温金属再加热已凝固的玻璃二次造型 最终:一个玻璃器皿即将成型 看似简单的四步骤就可以打造出一个玻璃器皿,但实际操作非常艰难。高达1400度的熔点与600度的软化点并不是很容易就可以掌握的,所以借用央视最喜欢打的字幕“高难度动作,请勿模仿”。 更为详细的玻璃器皿制作过程,请跳转至现场视频详细观看 ·走入研发禁地:大猩猩玻璃在此诞生 康宁大猩猩玻璃至今已经发展到了第四代产品,是目前全球最好的玻璃盖板,甚至可以说没有之一。但回顾大猩猩一代产品,其实是一个封存几十年的产品。早在20世纪60年代康宁公司就研发出一种化学离子交换技术,通过该技术可以让玻璃不含任何金属也可以变得十分坚硬,但因为当时并没有这种产品的市场,所以只能存留在保险箱中。当时康宁将这个产品的项目名称定为金刚玻璃,这也就是后来为何起名为大猩猩玻璃的原因之一。 科学家现场演示如何研发新配方 康宁大猩猩玻璃是在康宁市的苏利文研发中心诞生的,科学家们将各种配方进行组合研究,最终找到最适合的配方再进行改进。通常科学家们将调制好的配方装进高温熔炉中,普通玻璃融化温度在1200度左右,而康宁大猩猩玻璃的融化温度则在1650度。1650度的玻璃溶液发出非常刺眼的光芒,笔者需要佩戴墨镜才可以勉强直视。靠近玻璃溶液后滚烫的热浪扑面而来,笔者瞬间感觉热浪不停的侵蚀着皮肤,显然这并不是一份容易应对的差事。 冷却塑形后需要放入冰箱在静置24小时 滚烫的玻璃溶液接触外界空气后会迅速降温,这时的玻璃还是挺有韧性的,科学家可以苦中作乐的给这块即将硬化的玻璃造个形。然后就要放到一个冰箱中(具体温度不详)静置24小时左右然后再回热加工,这样做的目的是让玻璃内部分子更加稳定,排出玻璃内的硬力和张力。 而当初的金刚玻璃的诞生也有一段趣闻,据说当时科学家们按照上述的流程在研究一种玻璃溶液的配方组合,但是因为加热炉坏了原本设定的加热时间足足延长了一倍还多,后来这位科学家上班后发现这次测试的配方组合比原有的都坚硬,经过详细的研究分析发现,原来是玻璃中的小离子钠例子被大离子钾离子置换,从而加强了玻璃的耐损性。这就是后来离子交换技术,最终该技术也成为康宁玻璃方面的拳头专利。 最新的第四代大猩猩玻璃相比上一代有了更大的进步,相对于第三代大猩猩玻璃,同厚度耐损性提升2倍,同耐损性厚度降低25%。而且最关键的是手机在1米跌落后,不碎屏的几率达到80%,而同类型的盖板玻璃如钠钙玻璃、盐酸玻璃都是100%碎屏。 那么如何证实康宁公司宣传的理论数据呢?在实验室中笔者亲自见证了这样的实验。 ·可靠源自不断测试:康宁科学家再现实验环节 康宁大猩猩玻璃并不是单一的强度高,因为强度高的玻璃已经会脆。而第四代大猩猩玻璃拥有坚硬、耐磨、耐摔等特性,所以这里我们将其称为耐损性高。康宁公司的还有一群科学家,他们并不研究玻璃配方,而是每天通过各类实验找到盖板玻璃破损的奥秘,从而解决原有盖板玻璃的不足。 逆向工程找到屏幕破碎的根源 康宁公司从全球各个地区的合作伙伴那里回收了几百台碎屏的手机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所有碎裂的手机屏幕表面都有“旧伤”。换句话说这些盖板玻璃在大面积破碎之前就已经出现了表面裂纹,只是肉眼并不容易发现。 使用显微镜配合专业压力工具检测 在高清的电子显微镜下,康宁的科学家还原了屏幕碎裂的本质。选择大猩猩玻璃与纳钙或者盐酸玻璃进行对比测试,先在三个玻璃中间造成表面损伤,然后施加相同的力度的力结果表明除了康宁大猩猩玻璃外,其余的玻璃全部破碎。 完全模拟日常碎屏环境 那日常我们的手机是怎么损坏的呢?康宁公司借助知名调研公司的数据得到结论,多数人是在柏油马路上掏出手机意外滑落,手机正面接触地面后破碎。于是康宁的加拿大路机械及可靠实验室就做了一个高度为一米,底部设有砂纸的实验设备,跌落角度设置为8°。通过跌落质量相同但屏幕盖板不同的机模来测试屏幕的耐损性。 手机跌落后是边角先触地然后弹起正面触地 通过超高速摄像机的记录,我们可以看到手机在一米高处落下后触地的慢速画面,笔者亲自见证了使用康宁第四代大猩猩盖板玻璃的手机跌落数次屏幕依然不碎,而其他材质的玻璃均为一次就碎掉了。这里笔者由衷地希望采用第四代大猩猩玻璃的手机尽快面世,虽然消费者并不会主动的去摔手机,但对于脆弱的屏幕来说一次偶然就足以造成巨大的损失。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6 09:51 , Processed in 0.071493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