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摄影史上有两位摄影家举足轻重。这就是号称“南郎北张”的郎静山和张印全。
郎静山(1892年—1995年),浙江兰溪人,中国最早的摄影记者。郎静山创立的集锦摄影,在世界摄坛上独树一帜。一生酷爱摄影,共有1000多幅次作品在世界的沙龙摄影界展出。曾经获得美国纽约摄影学会颁赠的1980年世界十大摄影家称号。他是以中国绘画的原理,应用到摄影上第一个人。
新中国成立后,张印泉被聘请到新闻摄影局、新华社摄影部研究室任研究员。他把几十年的摄影实践经验带给新社会,长期刻苦钻研积淀的摄影能量得到很大发挥。无论在摄影理论、摄影艺术、摄影技术等方面都有所建树。在早年摄影书籍匮乏的情况下,他陆续整理出版了《摄影原理与实用》、《摄影应用光学》、《人造光摄影》等多部深入浅出的著作,有一百多万字,使许多摄影爱好者受益。他参加摄影部举办的青年大学生培训班,亲自授课,培养了大批记者、编辑,成为新华社总社和分社骨干。他利用美国空军的航拍器材改制成长焦距镜头,用于远距拍摄节庆日天安门城楼上中央领导同志的活动。经他建议,摄影部为下属记者配备小片幅型徕卡135相机和中片幅禄莱120双镜头反光相机,使大家轻装上阵,拍摄出又多又好的照片。这一时期他的作品,思想内容充实,题材和形式多样,如《严寒中的青年突击队》、《清晨筑坝》、《放牧》、《看焰火去》、《七星烟雨》等作品,反映了新的时代,新的人物风貌,歌颂了社会主义建设。
1956年,中国摄影学会(今摄影家协会)成立,张印泉先后当选为第一、二届副主席,全国文联委员,一至九届全国摄影展览评委,《中国摄影》杂志编委。他凭自己的摄影艺术功底,热心服务工作,受到大家的敬仰。
《力挽狂澜》是张印泉的代表佳作,它摄于1935年夏的湖北黄冈江面。原为《努力的舟人》,后改《力挽狂澜》。整个画面中,风在劲吹,船在摇晃,缆绳在飞舞,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感。其艺术意涵,不仅反映了作者思想与艺术观点的变化,而且更加突显出时代意义。同年,这幅作品投寄英国伦敦国际展览,入选于1936-1937年英国国际摄影年鉴。早在1931年,张印泉在北平中山公园"春明宫"举办了首次个展。 1963年,他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再次举办个展纪念从影四十周年,奠定了其在中国摄影艺术领域的地位,他的艺术成果得到了国内外摄影界的尊重。张印泉的一生都献给了中国的摄影事业,是中国摄影艺术界的摄影大师。 可以说,郎静山更多的吸取了中国文化中的出世思想,不关心政治,只醉心于艺术。而张印泉则更多地继承了屈原、杜甫忧国忧民的儒家入世思想。关心人民疾苦的同时还潜心于艺术中,成就了进步的内容与优美的形式相结合的摄影艺术作品。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4 01:29 , Processed in 0.071709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