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好:凝视大海的忧伤 李好简介 李好,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摄影家协会理事,茂名市摄影家协会主席。主要作品有《朝拜者》《丰盛的忧伤》《海在低处》。2012年,《朝拜者》参加纽约Photoville国际摄影展和美国亚特兰大国际摄影展。 摄影对话 本期对话是由人民摄影报记者马列对话摄影师李好。 《海在低处》是一组关注大海的作品,李好用10年时间将相机对准自己家乡的这片海和生存在这里的人们,希望“通过拍摄渔民的困境来反映大海的困境”,并举办展览,警醒世人。 李好:凝视大海的忧伤 记者:请谈谈这次展览的大致情况。 李好:《海在低处》反映了渔民和大海的困境,所有照片都是在淡淡的忧伤的基调之下,这也是我个人情感的自然流露。这次展览所用的72张照片也是按照这个标准选的。拍摄时,我从不刻意摆拍,也不那么在意构图和用光。我尽可能让镜头隐身在这些渔民的生产和生活中,就像他们的渔船和渔网一样。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他们的真实状态,透过镜头,我试图呈现的是生活的本质。 拉网的渔民 记者:为什么以“海在低处”作为展览的名字? 李好:人们习惯于大海的强大,其资源似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这次将展览命名为“海在低处”,强调的是大海的弱处,因为大海也需要我们去关爱,而不是无穷无尽的索取。 我用镜头关注大海已超10年,真正确定要拍这个专题是在2011年,至今已超过7年。这些年来,人类的恣意掠夺和破坏已经使大海变得非常贫瘠和脆弱,我就通过拍摄渔民的困境来反映大海的困境。举个例子,在这片海中,我们平时最爱吃的野生大黄鱼和小黄鱼已经越来越少,甚至濒临灭绝,而它们却是我国的四大海产之一。 看到渔贩偷鱼的渔民 记者:你觉得自己与大海是一种什么关系?多年来的拍摄,你看到的关于大海和渔民的最大变化是什么? 李好:我从小就生活在海边,我视大海为故乡,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都是这样。多年来,我在这片海岸看到人们用推土机淘汰了传承千年的人工拉大网,用铁壳船代替了小木船,老渔民在这片海滩徘徊和挣扎,最终退出这片大海,这些都令我深感震撼。对于祖祖辈辈依海而生的渔民来说,他们的想法简单而原始,如何捕到足够的鱼来养家糊口是一天劳作的重中之重。但是,假如人们不好好爱护大海,推土机和铁壳船一样会遭淘汰,再好的工具也只会加速它们的消亡。 拉小网的渔民 记者:这组作品取材于广东西部电白沿海一段几公里长的海岸线,为什么单单选择这一段? 李好:这片海岸有四五公里长,是我们本地传统的“渔场”,集中了附近几座渔村的近海作业。这里渔民活动频繁,有内容可拍,而且距离我工作和生活的地方比较近。大部分时间,我会在早上5点到6点来到这里拍摄,因为捕鱼的时间一般在日出前后,这时候是拍摄的最佳时间。一开始,很多渔民都很抗拒拍照,慢慢地跟他们混熟了,镜头在他们面前也就好像不复存在了。 捞鱼的姑娘 记者:在拍摄时,你通常会被什么样的画面吸引? 李好:我通常会留意渔民劳作的情景,特别是他们的动作和神态,我试图透过镜头来探究他们的内心。比如用于展览海报的那张渔民手捏小鱼的照片:没有捕到大鱼,这种小鱼又卖不了大钱,这种无奈感和内心的悲凉特别令我动容。还有一张照片是一个老渔民半躺在海岸边,耷拉着脑袋,身心疲惫,而他的手紧抓着海滩。在另一张特写画面中,我拍下了他布满皱纹的粗糙而黝黑的手背,反映了其生活的艰辛。 海边的狗和渔民 记者:你的绝大部分作品是在海边拍摄的,地点又限定在这段不算长的海岸范围内,是否担心拍摄时画面内容的重复与雷同? 李好:我并不担心,相反这可以提供更多的选择,因为照片会因为时间的积累而产生厚度。比如同样是渔民拉网、收网、补网的镜头,我拍了无数次,数量的积累对提高专题深度有一定的帮助。 背渔网上岸的渔民 记者:对你来说,这组作品是偏向客观的现实记录,还是主观的艺术表达? 李好:这组照片是在对客观现实的记录中亮明自己的观点,而这种观点蕴含着个人的情感,应该算是主观的艺术表达吧。因此,我在开始拍摄时使用彩色,后期处理成黑白的效果,这样能更有效地抽离色彩带来的纷扰,集中有力地呈现主题。 坐在海边稍作休息的渔民 记者:摄影对你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 李好:摄影对我来说更像是一种精神上的慰藉。不愉快的时候出去拍照,就什么都忘记了。 等待拉网的渔民 拉小网的妇女 准备扛渔具回家的渔民 相互扶持的两个渔民 手捏小鱼的渔民 看海的年轻人 箩筐里的大鱼 破旧的铁壳船和推土机 海边的小渔船 海边的云 本文系转发2018年6月28日 人民摄影公众号刊发的文章: 摄影对话(29)|李好:凝视大海的忧伤 特此致谢 本期编辑:成 功 陈星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12:35 , Processed in 0.114005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