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术馆的五楼,由111幅彩色木板油画组成的系列作品《睡眠时间》占据了四面展墙。每幅画都以红色为底,绿色的草地以圆形出现在画面中,草地上则是各种奇怪的人物和动物形象。每一幅画上都有邮戳一样的日期,埃利斯在这些画上敲下完成的时间,而在另外的某个时间点上,他又会重新绘制,留下新的时间。 ![]() 《睡眠时间》的标题自然让人联想到梦境,“它和梦既有关,又和梦无关”,埃利斯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这些作品记录的是他正在进行过没有完成的项目,这些微观的世界包含着无限的时间。“当你睡觉的时候,时间是很抽象的,它是有弹性的,有一天我发现,这种感受能够在绘画中实现。”埃利斯说道,他模仿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的风景画派“维都塔”的技法,“如果你去看16世纪的维都塔绘画,你会感觉它所描绘的画面好像就是此刻正在发生的那样。” ![]() 埃利斯对于时间的这种认知可能和他的童年有关。“我在比利时的一个偏远乡村帕杰坦伦度过了非常平静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那段时间安静而连续,以至于回过头去看,我很难确定某些琐事是在什么时间发生。” (三) 埃利斯的寓言通常与荒诞相伴。《龙卷风》已经体现了这一点。埃利斯的荒诞在于他耗费大量的劳动和时间,最终什么也没有产生。或许正因为如此,他的作品看起来总是未完的,等待着结果和解读。1997年,埃利斯在墨西哥城里推着一个大冰块从一个街区走到另一个街区,直至冰块融化。2002年,他在秘鲁利马召集了500名志愿者,在正午的烈日下用铲子将沙丘上的沙子往旁边移动几英寸。这件作品名为《信仰移山》,埃利斯在作品中践行“最大的努力,最小的成果”原则。“《信仰移山》是我去除大地艺术浪漫色彩的一次企图。”埃利斯在作品介绍中说道。相较早期大地艺术实践通过材料和作品选址来扩大艺术本身的界限,埃利斯更多地是试图通过作品中大量的体力劳动去回应现实世界。2000年,埃利斯第一次来到利马,当时正值阿尔韦托•藤森任期的最后几个月,利马处于骚乱之中,《信仰移山》自然地成为了一个社会寓言。 ![]() 作品中的诗意可能会让人忽视它的政治性,但对埃利斯而言,他的作品通常是置于政治语境之下的。1948年巴以战争之后,以色列政治家摩西•戴扬在1:20000的耶路撒冷地图上用绿笔区分出了犹太人管辖的区域,而阿卜杜拉则用红笔划下阿拉伯人管辖区,两条线之间的区域在等比例的放大后成为无人区。2004年,埃利斯在绿色的油漆罐上戳了一个洞,从耶路撒冷南部出发,沿着地图上的绿线一路向北,不断漏下的绿色油漆画下了现实中24公里长的“绿线”。这件作品名为《绿线》,它有一个很长的小标题:“有时候诗意的行为会变得具有政治性,有时候政治性的行为会变得具有诗意”。“我试图在这样的作品中引入‘诗意的距离’,这样我们可以从外部、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某些情况。”埃利斯说道。 埃利斯的荒诞让人联想到西西弗斯,正如西西弗斯一次次将巨石推上山那样,埃利斯在作品中常常付出大量努力,却没有任何成果。在外滩美术馆展出的录像装置《出埃及记》中,一个女人将长发打结又解开,16秒的过程循环播放。另一边,820幅动画手绘稿悬挂在金属丝上,构成四面围墙,放大了付出与结果之间的不平衡。作品原本包含了出自《圣经》出埃及记中的一句话:“我是自有永有的”(I am that I am),这或许昭示了它和西西弗斯的连结:支配荒诞,用荒诞证明自己的存在。 ![]() 2003年至2006年间,埃利斯在阿根廷巴塔哥尼亚记录了摄像机追逐沙漠中海市蜃楼的过程。这部名为《一个欺骗的故事,巴塔哥尼亚,阿根廷》的影片出现在外滩美术馆的三楼,无声的影像投射在薄薄的幕布上,幕布后方的光源看起来和海市蜃楼一样虚无。作品也隐喻了2001年阿根廷的“小畜栏”经济危机:为了防止资金流失,政策限定每位居民每月从个人活期户头上提取的现金不得超过1500比索。 展览的名称“消耗”与埃利斯的这种荒诞性密切联系。劳动而不生产构成了展览的框架。在一个“生产性消费”至上的环境中,埃利斯用一种相反的方式提出了质疑,让人重新思考体力劳动和时间消耗的意义。 ![]() (四) 体力劳动和时间消耗时常体现在埃利斯的行走和旅行中。他用这种方式和一个地方互动,通过行走和旅行,他能够记住并理解某个地方,同时证明自己在彼处的存在。 埃利斯的行走开始于墨西哥,后来他的足迹遍布了世界各地。1997年,为了从墨西哥蒂华纳到达美国圣地亚哥而不经过美墨边境,埃利斯选择了一条相反的旅途,途径南美、大洋洲和亚洲的12个国家和14个城市,在整个环太平洋地区饶了一大圈,最终在一个月后到达圣地亚哥。在他途径的城市中,埃利斯时常四处游荡,在城市中行走。 “每到一个地方,你会发现自己不属于那里,对一切的不理解和兴趣会触发一些什么。”埃利斯说道,“我不认为我在旅行中‘创造’一些新的东西,你不可能创造什么新的东西,你不过是带着自己的历史和陌生的城市进行碰撞。” ![]() 在外滩美术馆的一楼,一幅“蓝天白云”被埃利斯用切割机切成两半,切割机在油画后面的白墙上留下了一道长长的痕迹。那幅画画的是阿根廷巴塔哥尼亚的天空,“巴塔哥尼亚的沙漠让人激动不已,我必须做出一种直接甚至‘暴力’的反应。”埃利斯说道。切割是他对于巴塔哥尼亚沙漠的回应,也让作品和当下的现实融为一体。 展览“弗朗西斯·埃利斯:消耗”从2018年11月9日持续至2019年2月24日。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11:21 , Processed in 0.138062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