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照片秀”系列的第二讲,第一篇是飞哥谈影|照片秀:为什么是摄影展览?
虽然摄影一开始就深深的依赖展览作为展示手段,但在很多年里,“摄影展览”其实是个乱七八糟没有章法的玩意儿。那么,如今摄影展览的样貌是如何形成的,影友又能学到什么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故事的主题。
最早的“摄影展览”可以回溯到1839年。达盖尔、塔尔博特和巴耶尔在争夺摄影术专利权的斗争中,不约而同的选择“展出照片”来宣示权利。这里面最“猛”的还是达盖尔,1839年7月8日,他直接在法国下议院展出了6幅照片,毫无悬念成为了官方承认的“摄影术发明人”。 达盖尔先生,他在摄影术发明过程中的作用被夸大了。这老兄最擅长的其实是申请专利权。
随后几十年里,摄影器材和图片频繁出现在各种展览当中。一开始主要是作为新技术展出,例如在1844年英国工业博览会上和1855年巴黎万国博览会上,照片只是“摄影”这项技术的成果证明。 1855年巴黎万国博览会,这样的展览主要是为展示新技术新机器,对“艺术”不太敏感 随着摄影创作的普及,大众逐渐认识到照片也具有欣赏价值,很多美术沙龙展览里也出现了摄影作品。在摄影术被官方承认50年之后,终于有了一个完全展出摄影作品,而且是将摄影作品作为“艺术品”展出的大型展览——1891年维也纳艺术摄影国际展。
现当代摄影史里,奥地利的亮点不多。但在沙龙摄影盛行的上古时代,奥匈帝国却不可忽视,主要原因是奥匈帝国多位皇室成员都是摄影发烧友。实际上早在1888年,维也纳就以纪念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电影《茜茜公主》里茜茜的老公)登基40周年的名义,举办了第一次国际摄影展。1888年的展览已经是纯粹的“展出照片”了,但选择作品的标准仍然是技术指标(比如对焦是否锐利)。 1888年维也纳国际摄影展现场,照片被密密麻麻摆成一片、文献记载1891年展览也是这样。 然而到了1891年,展览聘请了一个由十名专家组成的评委会,第一次以作品艺术水平的高低为标准遴选作品。在4000幅投稿作品中,600幅最终参展。展览在华丽的“维也纳皇家艺术与工业博物馆”展出,包括皇帝本人在的1.7万名观众参观了展览,展览在整个西方文明世界引起了反响。由此,1891年维也纳国际展也成为了摄影史上的一个标志性展览。
《茜茜公主》里的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和电影里聪明专情的形象不同,真实的皇帝又昏庸又好色,不过他们家沙龙发烧友特别多,对于早期摄影发展确实有贡献。
遗憾的是,这个标志性展览仍然存在着诸多遗憾。展厅的采光十分糟糕、作品被拥挤的摆放、展品制作水平低劣,在当时就饱受批评……更令人难以忍受的是,展览充分展示了传统艺术对摄影的轻蔑:主办者眼中,摄影完全是附随于美术的艺术,没有自身的独立特点和价值。所以,评委会的十位评委中包括了一位美术馆馆长、两位雕塑家和七位画家。评委会里唯一一位摄影师的角色是“发言人兼技术顾问”,他甚至没有投票权——真是有点欺负人啊。
我们相信,这种“将照片完全当做图画评选”的方式,肯定对参展摄影师造成了刺激。虽然多数参加1891年摄影展的摄影师我们已经非常淡漠,但有一个名字还经常被提起。这就是摄影世界里一位公认的“革命者”,时年27岁的美国人阿尔弗雷德·施蒂格利茨。
阿尔弗雷德·施蒂格利茨 施蒂格利茨1864年出生于美国,1880年代在德国接触到摄影。美国是那个年代世界上最有活力的国家,施蒂格利茨也声称“我是一个美国人,摄影就是我的激情所在。”他早期曾忠实于欧洲风格的沙龙摄影,但随着创作深入,美国式的活力逐渐在他身上张扬起来,对于欧洲“技术完满”而“画面陈腐”的传统日益深恶痛绝。大约在20世纪初期,他在身边聚集起一批同志,全力突出自己的信念:
当我们要为20世纪的人类建立一个最具可信度与全新表现力的社会维度时,摄影可以首当其冲。
这个小团体,就被称为摄影分离派(Photo—Secession)。这里的“分离”可以理解成摄影对于绘画的分离,也可以理解成美国摄影对欧洲摄影的分离。
有了自己的主张,就要有自己的阵地。为了展示作品,施蒂格利茨纽约第五大道291号的三间工作室——291画廊的名字,就这样被篆刻在摄影史上。
291号外貌,真是个小房子啊!画廊也只是其中一部分。 1905年11月,291画廊正式开业,首展是摄影分离派成员的39幅作品,接下来还包括英国、法国摄影家的展览,以及施蒂格利茨的亲密战友、另一位摄影史上重要人物爱德华·斯泰肯的个展。虽然三间工作室面积小的可怜,但是第一年就吸引了超过15000位观众——无论当时还是现在,纽约都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纽约市民可是见过大场面的。达成这份业绩,施蒂格利茨有自己的“秘方”。 291画廊内部,作品上方的射灯和展厅中间的绿植都是重要标志 从一开始,291画廊就致力于“让观者、作品和艺术家的天性之间产生亲切而深刻的交流”,所以画廊被打造成了一个对艺术爱好者舒适温馨的地方。为了做到这一点,291画廊的在展览方式上做出了许多今天看来也很有价值的探索: 整个展示空间使用漫射光照明,保证每件展品得到足够的光线。 作品不在按照欧洲沙龙的传统紧密摆放,而是在单幅作品之间保持大致相同的间隔,确保每件作品被平等对待。 展览不做过度装饰,经常采用统一的画框(施蒂格利茨喜欢细边画框,涂成灰色和白色),引导读者关注展品本身。 为了衬托展品,画廊墙壁上始终覆盖着一种粗糙的灰白色墙布作为背景,这种方式25年之后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所效仿。 为了增加读者的舒适感,画廊正中的正方形基座上,摆放一只大号铜花瓶,里面种植着绿色植物。 291画廊内部,墙布、画框和空间分割,都凸显了画廊的独特风格 这些做法,区别于传统的欧洲沙龙传统,彰显出了展室优雅简练的氛围,增强读者的观展效果,引导观众去感知作品的主题与灵感。在当时的摄影展览界,可算是独此一家。当然,除去展陈方式,施蒂格利茨还有两手“绝活”:
第一,是实行类似于今天“策展人”的形式。在291举办的重要展览,往往由作者和策展人(有时候是施蒂格利茨、有时候是斯泰肯或者其他人)共同策划。针对著名艺术家的个展也不例外,比如出生在1840年的法国艺术家罗丹,在291的时代早就功成名就,年纪上看也比施蒂格利茨长了一辈。但1908年举办的罗丹个人展中,所有作品都是由罗丹和施蒂格利茨共同挑选的。这种“策展人”制度,保证了291画廊在艺术理念上始终具有独特的个性,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1914年在291画廊举行的非洲雕塑展,可以看到随着展览内容的不同,展陈设计也和前面的展览完全不同。据说这是爱德华·斯泰肯的手笔。 第二,则是施蒂格利茨本人的魅力。《照片秀》的作者形容他在画廊如同“主持圣殿的祭司”。他几乎永远待在画廊里,向观者解读和评论作品。比起一个个展览,也许他永不停止的演说对艺术爱好者更有吸引力。《纽约太阳报》曾经半开玩笑的建议市民在施蒂格利茨外出吃午餐时去参观展览,因为“没人能抵御施蒂格利茨,他相信他说教的内容”。
也许今天看来,施蒂格利茨所做的一切没有那么出奇,但是在20世纪最初的20年,所有这些都是革命性的。291画廊很快成为艺术界的焦点。除去摄影师之外,毕加索、马蒂斯这样的艺术巨匠也在291画廊举办了展览。一些日后将被写进历史的新人,比如保罗·斯特兰德,也藉由291被推向公众的视野。1917年,当杜尚的《泉》(就是那个尿池子啊)被独立艺术家协会拒绝后,它被送到了291,并完成了展出。
杜尚的《泉》在291画廊展出,新闻被刊登在1917年《盲人》杂志第二期
成为焦点的不仅是画廊和施蒂格利茨本人,随着现代艺术不停被介绍给纽约的公众,纽约在艺术世界的地位也大大提高了。1912年一位评论家写到:“在新艺术活跃程度和感悟力方面,他们让纽约几乎可以同巴黎比肩,更不用说伦敦、柏林和慕尼黑了”。
遗憾的是,291的好日子并没有持续太多年。施蒂格利茨是个天才的文化倡导人,但肯定不是个理财高手,291画廊的财务状况一直惨淡。实际上,1908年第五大道291号租约到期时,他就付不出房租了,依靠赞助商才租下了隔壁的293号继续经营(但大家还是习惯称之为“291”)。到了1910年代,随着其他画廊的崛起,施蒂格利茨的坏脾气也成为了阻碍发展的因素(他曾经告诉自己不喜欢的作者,即使他是“达芬奇、伦勃朗、米开朗基罗和上帝合而为一”,291画廊也不会为他举办展览——这话也实在太伤人了)。 施蒂格利茨的《三等舱》,这时候他和自己昔日的战友在理念上已经渐行渐远。 总之,1917年6月,在美国加入一战两个月之后,291画廊因为财务问题而关闭。施蒂格利茨后半生一直在寻找其他场所举办展览。他的展览计划一直维持到1946年7月,也就是他去世的那个月。
但291画廊,虽然一直是个小的可怜的场地,却是奠定今天摄影展览基本模式的地方。很多年之后,我们还能看到曼雷对291画廊和施蒂格利茨的评价。 故事讲完啦!291是一百多年的事情,今天的影友我们能学到什么呢?飞哥说,至少有两件事情,一般影友其实还不是特别清楚,需要大家在观展或者有一天自己办展的时候记住:
第一:优秀的展览,绝不是“把片子都摆出来”,而是“让观者、作品和艺术家的天性之间产生亲切而深刻的交流”。
第二:任何展览的作品装饰和场地布置,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和展品内容相适应。
291的时代结束了,小画廊为摄影展览的殿堂放下第一块基石,但也力尽于此。后面的工作,必须要有专业的大型美术馆完成。下一篇,我们要介绍大型艺术馆与专业摄影展览的第一次完美结合:摄影史:1839—1937年,要期待哦! 本文的最后,必须要推介一下本系列的蓝本著作: 《照片秀——定义摄影史的重要展览》,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翻译团队由飞哥一贯推崇的毛卫东先生领衔。
这是我见过中文摄影著作里唯一一本从世界重要展览角度切入的专著。系统回顾了从摄影术官宣直到21世纪的许多重要展览,其中还有大量的珍贵数据、背景资料和配图,既能带来专业能力的提升,也有饶有兴致的奇闻轶事。无论是创作、理论还是编辑的水平,学下来都能够有所提升。特别是对于有可能从事策展工作的朋友,可以作为专业工具书使用。而且是在国外印刷,如无意外,绝版的可能性很大哦。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00:24 , Processed in 0.087388 second(s), 4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