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飞哥谈影|照片秀1:为什么是摄影展览?

2019-3-21 16:52| 发布者:cphoto| 查看:2323| 评论:0|来自:大飞哥

摘要:和影友聊一聊那些足以“定义摄影”的重要展览,这是飞哥的夙愿,也是我做“照片秀”这个系列的根本原因。为什么要聊摄影展览呢?你们都知道飞哥的理念:不能帮影友进步的学问,不算真学问!在飞哥眼里,摄影展览就是 ...
和影友聊一聊那些足以“定义摄影”的重要展览,这是飞哥的夙愿,也是我做“照片秀”这个系列的根本原因。

为什么要聊摄影展览呢?你们都知道飞哥的理念:不能帮影友进步的学问,不算真学问!在飞哥眼里,摄影展览就是一门对影友提高极其重要,但是一直都大家被忽视的真学问。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一起看一下:

01展览是摄影最高级的呈现形式

摄影是一门视觉艺术,换言之,摄影是“拿来看”的。那就有一个“怎么看”的问题。学过中学化学的人都知道,一样的碳分子,只是排列结构不同,可以组成金刚石、也可以组成木炭,价值相差了千万倍。同样,一样的照片,因为编排和展陈方式的不同,呈现效果也可以相差甚远。

怎么让自己的图片得到最好的展示,力争做“金刚石”而不是“木炭”呢,这里有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图片之间做好“配合”。图片的前后顺序要合理、表述逻辑要顺畅、视觉呈现要舒服、主题重点要突出,“主要图片”和“配合图片”之间的比重和结构都要适当。二是图片和环境也要做好配合。读图的环境、气氛、光线、声音,都要有助于读者理解图片的主题、发现图片的优点,而不能让读者分心。

要做到最好的展示,就要选择最好的展示方式。现在图片展示方式很多,报刊、网络、画册、电影电视,看上去很好,但其实各有不足。电影电视展示图片,读者完全没有自主阅读节奏。报刊和网络基本上都是单张展示,图片之间“配合”的余地不大。画册好一些,图片的顺序、大小设置、设计装帧上都可以下功夫,但是限于“一本书”自身空间就不大,呈现的可能性仍然被局促了。而且最好的画册,也解决不了“读图环境”的问题——您在日均人流上千万的王府井大街上翻阅萨尔加多的《创世纪》,对大自然伟力的感悟,怎么说也要打个折扣吧?

展览能营造一个相对封闭的“气场”,这是其他展示形式不能比拟的

真正能负担图片“展示”任务的,只有摄影展览。

展览是在一个相对完整的空间内完成的,因此对图片处理“闪转腾挪”的空间就大得多。要做大,可以做一面墙大(古尔斯基的常规尺寸是长边三米);要做小,可以做巴掌小。不单前后顺序可调,而且可以把图片摆布成各种形状。还可以搭建各种半封闭空间,让图片中独立的单元更加明显,甚至通过不同空间的设置,给予各个独立单元不同的个性。

《影像见证四十年》展览现场,作品的规格和陈设各不相同,这样做能够突出展览主题、体现每件作品的独特价值

更为重要的是,展览实现了作品和环境的“配合”。根据展品呈现的需要,展场的空间、路径、灯光、音乐等等都可以专门定制,还可以配合展览在现场搭建装置,通过展览场地形成一个封闭场域,营造专门的气氛烘托展品。

第十二届中国摄影艺术上的阿尔金山展览,主办方在展厅搭建了装置来增进读者观战感受

总之,在所有的呈现方式里,只有展览才能充分挖掘每一件作品的价值,充分形成作品的“合力”,这就是为什么在科技越来越发达的现在,展览仍然是最高级的摄影展示方式。

02展览是不同智慧的“融合”

摄影人不缺少智慧,单纯的摄影作品来说,张三的照片有张三的智慧、李四的照片有李四的智慧,但一千张一万张都还是“单打”。摄影展览就不同了,拍摄和策展是两个不同的团队,而且两个团队必须合作、必须把智慧放到一起,这就形成了“1+1>2”的合力。

说个自己的例子吧,2月16日,我们在山东泰安肥城桃园镇潘庄村策划了一场展览《潘庄村——一个中国村庄的当代影像档案》。这个展览的拍摄者刘磊,是潘庄村长大的孩子,拍摄自己家乡十多年,逐渐洗出了脉络结构。策展团队则是我们艺术中心的刘宇主任担纲策展人,加上我们教育培训处的同志,对当地基本上一无所知。摄影师希望留存家乡的记忆,策展人则希望让当地百姓分享作品的成果,这两者之间的指向,一开始并不是完全一致的。



潘庄展览现场,我们尽力用上了村委会的每一间房间和每一样东西。墙上挂椅子的创意来自摄影师刘磊美丽的夫人。感谢刘宇主任提供照片

经过几轮磨合,我们最终找到了最适合同时满足两方面想法的场地——潘庄村村委会。为了把400张作品布置在巴掌大的村委会里,我们几乎用上了所有空间。除了厕所,所有有屋顶的房子(包括灶房)都被临时征用,院子里也做了大量布置。作者是当地人,对于作品内容轻重缓急的把握到位;我们是外乡人,对于很多“司空见惯”物件的理解和当地人不一样,生出许多新意。两下里一结合,呈现效果远远好于我们的预估,看,这就是展览的力量。

潘庄展览现场,我们在球台旁边用空心砖刷漆做了一个结构。感谢小波主席提供照片。单独放着这张主要是因为这个结构是我设计的,当然空心砖是刘主任找的。

让飞哥说一句有点煽情的话吧,看着当地老百姓扶老携幼在展场认认真真“找自己”,这样的满足感,在飞哥尖酸刻薄步履维艰的摄影职业生涯里,真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礼物呢!

03展览是摄影前沿的体现

正因为前两个特性,摄影的前沿成果,往往是通过摄影展览的方式来呈现的。我们仔细想想,
传统纪实价值观集大成者《人类一家》是什么?是展览。
后来惊世骇俗的“新纪实”通过什么形式初试莺啼?是展览。
摄影和装置和当代的结合靠什么宣告?是展览。
中国七十年代摄影思想解放的第一枪靠什么打响?是展览。
80年代用图片唤起反思的《光辉历程》是什么?是展览。
中国最广为人知的摄影作品《希望工程》第一次轰动靠什么?是展览。
萨尔加多奠定自己地位的《劳动者》通过什么走向世界?是展览。
“9.11”之后美国摄影师重新唤醒社会认同感的第一步是什么?是展览。

展览,永远走在这个行业的最前面,永远给你最丰厚的养料。

04展览将影友学习的内容精炼提纯

飞哥一直说,影友要学习,向摄影史学习、向摄影大师学习、向经典作品学习。但是,学什么?好多人跑偏了:好多人学器材,其实五十年前的大师,器材比你差的多;好多人学技术,其实大师那些技术主要是使用“差器材”的方法,你根本不需要学;还要好多人学光影构图,其实光影构图是为主题思想服务的,你不懂主题学不会视觉呈现——所以我们很多影友,生吞活剥了许多大师佳作,片子还是拿不出手。

这种“跑偏”的学习方式,决定了我们影友奇怪的能力构成:拍摄技术能力不差,但是选择和展示的能力非常差。这里所说的选择,包括了拍摄前对拍摄对象的选择和拍摄后对作品的选择;这里的展示,包括了对自己作品价值的展示和对主观世界的展示。公平的说,两种选择、两种展示,能力都非常差。

所以我希望大家学展览,因为在整个“策展”的过程当中,策展人是不按快门的。策展人所做的事情只有两件——就是选择和展示。我希望大家学习优秀的展览,学习选择和展示的方式。

我相信,这一课,对大家都是非常必要的。

好了,说一下我们的安排。从尼埃普斯或者《窗外的屋顶》起算,摄影的历史超过了190年,展览几乎一直与其相生相伴。前一百年其实有很多精彩的故事,不过距离大家真的很远,人名基本上你们都是陌生的。我相信大家既要听故事也要学东西——那咱们就不细说了吧?

我为大家选择了八个展览,每个展览都有特殊的目的,分别是

1937年:摄影史:1839—1937年——现代艺术博物馆接受摄影的开端
1942年:胜利之路——一个用展陈设计引导读者的典范
1955年:人类大家庭——我们一起解读全世界展出时间最长的摄影展
1967年:新纪实——摄影史在这儿拐了个弯
1975年:新地形学——看不懂这个展览,就不明白自己拍的“风光”是什么
1993年:劳动者——一个展览是怎么让一个摄影师“封神”的
1995年:法兰克福“柱廊”举行的无名摄影展——展览不再仅仅是“把照片挂在墙上”
1987年:艰巨历程——思之再三,仍然选中一个中国展览,向我心目中值得尊敬的摄影群体致敬

可能影友说了,没有新世纪的展览啊?抱歉最近十几年国际上的优秀展览,对影友难度有些高了。我再磨练磨练,接地气的本事再大一点,再和大家聊。

必须承认,飞哥现在的本事,其实驾驭这个题目难度也很大。我需要和大家坦白,我能做这个系列,实际上是有一本书作蓝本的。

《照片秀——定义摄影史的重要展览》,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翻译团队由飞哥一贯推崇的毛卫东先生领衔。

这是我见过中文摄影著作里唯一一本从世界重要展览角度切入的专著,系统回顾了从摄影术官宣直到21世纪的许多重要展览,其中还有大量的珍贵数据、背景资料和配图,既能带来专业能力的提升,也有饶有兴致的奇闻轶事。无论是创作、理论还是编辑的水平,学下来都能够有所提升。如果你有机会和兴趣给自己做个展览,那简直就是工具书了。翻译团队也贡献了晓畅简明的文字,反正当初我是第一时间一气呵成读完的。其实这本书我买了两本,一本查阅一本收藏,因为本书是在国外印刷,如无意外,绝版的可能性很大哦。

严格地说,先看原作,看不清楚的地方听我的解读,学习效果是最好的。当然,直接看我的系列文章,肯定也能有收获。但是我的文章只选取全书一部分,我自己学习流失一些东西,你们学我再流失一些,最后能把握到全书的精华,大概也就是在10%—20%。如果学有余力,阅读原书才是更好的选择。如果你看了原书,跟我看的居然不一样,居然和我有争论,那我求之不得欢天喜地,送你个小礼品也说不定哦!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相关阅读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00:33 , Processed in 0.270040 second(s), 4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